高中語文家國情懷教學探究

時間:2022-02-04 11:25:07

導語:高中語文家國情懷教學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語文家國情懷教學探究

摘要:語文作為高中階段的一門主要學科,對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以及口語交際能力都有很大作用。因此,在高中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另辟蹊徑,拓展語文教育的思路,發揮語文學科能夠增強文化修養的優勢。對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可以充分發掘文本教材中蘊含的家國情懷,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中;語文;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精神是我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的結晶,經歷了幾千年的沉淀,蘊藏著十分深厚的底蘊。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傳統文化受到了各界的廣泛關注,也逐漸回歸到高中語文課堂中。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華夏子孫責無旁貸的責任,語文作為傳承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肩負著弘揚和發展傳統文化的重大使命,應當對學生的道德品質進行滲透教育。那么,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呢?下面,筆者結合筆者的多年教學實踐經驗,對高中語文教學中蘊含的家國情懷教學進行詳細的分析和研究。

一、深入挖掘教材內容,領悟其中愛國情懷

在我們的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由編者精心挑選的包含作者情感的優秀作品,其中有很多都包含著傳統文化的精髓,所以,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深入發掘文章中隱含著的;傳統文化思想和底蘊,在授課時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向學生解剖文章中包含的傳統文化情感,引導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質和美。例如,在教學《勸學》這一課時,可以首先將文章中的對比句作為教學中的出發點,增強學生對于學習無止境、要勇于探索實踐的傳統文化精神的理解;再有在學習《拿來主義》時,教師可以將文章中的歷史背景作為教學出發點,詳細地介紹中國當初外憂內患的處境,再結合相關的歷史人物事件幫助學生自主體會文章中蘊含的傳統文化思想,幫助學生領悟到魯迅先生表達的不畏強權、自立自強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在語文教材中挖掘傳統文化內容,可以有效地增強學生對相關文章的理解,進一步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二、創設歷史再現情境,激發學生愛國激情

教師在語文課堂中創設歷史的再現情境不失為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一種重要方式,尤其對學生學習文言文這一板塊來說,這種方式可以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喜愛之情,具有良好的學習效果。首先,從歷史文化的角度來看,語文課本中所蘊含的家國情懷內容大多數都集中在古文領域內,包括古詩詞與由文言文為載體攥寫的散文、小說以及論文等,教師如若在課堂上將這些古文還原到歷史情境中,便于學生真切體會到家國情懷的深刻淵源;其次,從學生接受的角度來說,語文課本中的很多古文內容艱深晦澀,甚至詰屈聱牙,學生在學習時不免產生煩悶枯燥的心理,自然也難以理解文中所蘊含的家國情懷了,故教師通過再現歷史情境的行為可以調動其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讓學生直觀地感知古人的愛國精神。例如,在教學《廉頗藺相如列傳》這一課時,筆者便讓挑選幾名學生上臺對文中場景進行演繹,使學生切身體會藺相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正氣凜然及對廉頗“引車避退”的赤誠肝膽,并使學生進一步藺相如和廉頗的愛國之情進行理解,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學習。學生在進行角色扮演時,都積極地去將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表現出來,臺下同學也都聚精會神的觀看,課堂氣氛十分高漲,學生學習的激情也就被調動起來,對語文課堂學習自然就飽含期待和熱情。

三、應用傳統文化知識,渲染愛國主義氛圍

語文在眾多學科中最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與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便是語文課本中包含了眾多中國古代的優秀精神文化,并顯著體現了家國情懷。比如說很多古詩詞與現代詩歌都表達了文人心懷天下、憂國憂民的思想傾向,再者如很多古代名著或小說也詮釋了中國古人執著于通過修身養性、經世致用以及敢于與黑暗現實作斗爭等途徑表現自己的愛國主張的品質。這些人格操守隨眾多有識之士的繼承始終在歷史的長河中滾滾流淌,并構成了中華民族的核心精神——愛國主義的主體。因此,教師不妨在語文課堂中盡量地向學生普及一些中國古代的愛國情懷典故,在向學生講述課文基本的文法、內容以及藝術魅力之余理應著重挖掘背后蘊含的傳統優秀文化,并結合文獻盡可能地還原作者撰寫文章時的社會歷史背景、重要事件、精神風貌等內容,使得學生由淺入深、潛移默化地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例如,教師在教學《荊軻刺秦王》這一課時可以先讓學生提前閱讀一下《戰國策》,這主要基于《荊軻刺秦王》選自于《戰國策》,該書旨在講述戰國時期群雄角逐、列國紛爭的局面,其中自然也包含了秦國起起伏伏的國家局勢,這就便于學生在學習《荊軻刺秦王》時對當時的燕與秦兩國的斗爭背景有了基本認識。同時,教師應該著重讓學生閱讀并體會燕國太子丹囑托荊軻的內容,通過二人的交流、心理活動以及“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語句一同感受太子誓與燕國共存亡以及荊軻為避免燕國飽受秦國的迫害、不畏生死、壯烈往秦的愛國情懷。在此基礎上,教師要讓學生深入閱讀并把握荊軻刺殺秦王時的細節與失敗后的慨嘆行為,藉此向學生包含感情地講述荊軻英勇無畏、視死如歸的愛國情結,并教育學生要將這種極具愛國主義性質的文化銘記在心,勸勉他們積極通過具體的行為弘揚下去。

四、升華滲透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中國愛國精神

教師應當在語文課的教學過程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中國家國文化的本質,使他們從文化源頭的角度把握家國精神的重要性,只有如此,學生方可在語文課中實現培養家國情懷的目的。家國情懷與中國古代“家國同構”、“家國一體”的社會形態密不可分,或者說是農耕文明與宗法制度下為維系有序固定的家族制度的而衍生出的道德訴求,它需要人們遵守并維護倫理道德規范,其中包括了父子有親、兄弟有序、夫婦有禮、君臣有節、朋友有信幾個核心層面。對此,教師不妨在語文課堂中向學生講述家庭中的孝道、誠信以及長幼秩序等諸多道德規范,以此讓學生明白只有在遵守家庭規范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培養愛國主義情懷。不僅如此,教師也可以結合中國的一些傳統節日向學生闡釋其中所包蘊的家國情懷,讓學生盡可能地接受傳統道德文化的熏陶。例如端午節,是為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而生,教師可以向學生講授屈原的人物生平經歷,尤其是他因忠愛楚國而不與朝廷的邪惡勢力妥協、直言勸諫而被君主兩次放逐的經歷,讓學生真切感受屈原為追求真理與維護楚國利益的行為,并向學生傳達屈原矢志不渝的忠君愛國情操。與此同時,教師要藉此督促學生要繼承優秀的傳統節日,并弘揚其中的人文精神。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課堂的滲透賦予了教師新的教學使命,教師在應積極促進學生在教學課堂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尤其是對家國情懷文化的學習,使學生能夠更深入地學習語文,增強了文化底蘊并培養了人格精神,最終促進學生課堂學習效果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寧琳.利用高中語文教材培養學生家國情懷探究[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8(05):106-107.

[2]張美玲.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家國情懷缺失問題探析[D].湖南師范大學,2017.

作者:賈彬 單位:黑龍江省海倫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