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蘇教版教學論文

時間:2022-05-12 11:46:00

導語:語文蘇教版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蘇教版教學論文

一、作文教學的現狀

《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作文的本質在于表達和交流,即表現自我,達于并影響他人:表達和交流什么?是自己“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的收獲或積蓄。用什么來表達?用語言文字。怎樣表達?要根據日常生活即現實交際的需要,根據不同交際目的和不同的交際對象,創造性地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

由于知識本位和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的作文普遍存在三無三假的嚴重傾向。

三無:一是無明確的表達動因,只知道為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或應試而寫;二無具體的對象,只把教師當成惟一讀者;三無真情實感,只知道按照教師的要求,用自己的嘴講成人想聽的話。

三假:一是內容虛假,作文脫離生活實際。文中描述的生活與自己的親身經歷相去甚遠,甚至望風捕影、無中生有地編造故事。二是情感虛假,作文遠離精神生活。表達的情感價值取向與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大相徑庭,甚至掩蓋、違背自己的真實思想和心愿,趨時附勢套用時髦的觀點,張揚高尚的情操。三是語言虛假,語言運用脫離交際實踐。本應用來表達感情交流思想的語言,變得既與自己的真實思想不搭界,又與現實的交際需要不相干,所寫凈是一些充滿八股味的假話、大話、空話、套話。

要改變這種現狀,我們就必須適應時代的要求,樹立作文教學新理念,探索作文教學新途徑。由知識本位轉變為以人的發展為本位,把學生由作文的奴隸轉變為交際的主人。

二、小學習作教學的目標定位

《標準》對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習作總的目標要求是:“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這是迄今為止國家對小學到初中階段作文教學目標定位最低,要求最簡單、最明確的表述。中小學作文教學是打基礎的習作階段,定位過高,貪大求全,是不利學生入門的。《標準》的目標定位,最值得注意的特點是重基礎,小而實。抓住最基本的作文要素,制定最起碼的要求,旨在培養學生起碼的實用性寫作能力:①對寫作內容只要求“具體明確”;②對語言運用只要求“文從字順”;③對表達技巧只要求根據“日常”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這就是說,只需具備最基本的認識基本功、語文基本功、應對基本功,不設任何多余的限制障礙,不提任何盲目拔高的要求。

從《標準》對小學各階段的目標定位來看,還有幾點新意值得我們關注:一是重情感態度,把懂得為什么而作,培養寫作興趣和自信心放在首位;二是重過程,強調觀察、感受、積累習作素材,重視選材、構思、起草、加工修改等環節;三是提倡自主寫作、減少束縛,鼓勵自由表達,有創意的表達。

三、蘇教版國標本習作教材的編寫特色

過去的課本大抵是閱讀課本,作文只是綜合練習中的一個題目。教師感到很難操作,隨意性太大。蘇教版安排了習作課文,使語文課本成為真正的“語文”課本。習作課文每單元1課,每冊安排7-8課。本冊安排習作8課。每課一般分3部分:一是揭示本次習作的話題情境,激活習作的興趣和動因;二是提供相關的例文;三是在鼓勵自主擬題、自由表達的前提下,適當提出習作要求。習作的范文均由小學生謄寫,有利于給學生提供良好的示范。

四、“習作”的幾個基本環節及其教學思路

學生的習作與成人的寫作乃至作家的創作當然不能等同看待,但它們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牽,辭以情發。”(梁。劉勰《文心雕龍》)“觸先焉,感隨焉,而是詩出焉。”(宋。楊萬里語)任何文章都是客觀之物與主觀之意經過互相碰撞融合,最后統一于書面語言文字,形成話語文章這一物化形態的。寫任何文章都要經歷“物質——精神——物質”這樣一個由內化到外化的雙向轉化過程,而促進這一轉化過程的內在動因,便是現實交際的心理需要。據此,《標準》要求“抓住取材、構思、起草、加工等環節,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

(一)取材:激活已有經歷,打開生活

源頭

1.激活表達動因,引入話題情境。

以前的作文教學以命題作文為主,指導學生選材多從審題開始,讓學生根據題意要求即命題人的意圖去選取材料。如今為了提高學生作文的自主性,《標準》建議“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連中考、高考都明確提出“不作文體要求,不設審題障礙”。“自主擬題”如何指導學生選材?學生習作,雖說強調“自主”,但畢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寫作,寫什么內容,練習哪些表達方法,說到底還都是教師事先計劃安排的。蘇教版習作教材力求每次習作,從內容到形式,都能貼近兒童生活,讓學生有話可說,有事可寫,并為兒童所喜歡。關鍵是激發表達興趣,將學生引入話題情境。如“習作3”——

先讓學生觀察一幅畫:遠處有山,天上有朵朵白云,近處一片樹林,一條小河從樹林里流出來,岸上有草有花:然后讓學生添上幾種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并為整幅圖涂上顏色。學生看到了有自己參加繪制的這幅美麗的圖畫,尤其看到有自己添加的可愛的小動物,心里一定很高興:這時要求學生把這幅畫寫下來,學生一定是很感興趣、有話可說的:其他各次習作。也都只提供一個話題范圍或選題空間,至于擬定什么題目,選取哪些材料來寫。則完全應由學生自主確定。教師精心設計交際情境,引起學生表達動機,幫助確定話題范圍,打開生活源頭,激活已有經驗,選取習作素材。

2.瞄準交際目的,表現真情實感。

選材的第一要則是真實,事物、現象、場景、事件都是自己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美丑善惡、抑揚褒貶都是自己切身體驗、心意所指。真情實感哪里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大千世界、五彩生活就是活的“多媒體”。要讓學生明白,只有熱愛生活,注意觀察周圍事物,捕捉鮮明的事物表象,并主動注入情感,才能獲取真切感受和情緒體驗。

選材的標準還在于能否達到交際目的,起到交流的作用。因此要幫助學生樹立對象意識,要明白文章是寫給什么人看的,應選取人家最想知道、最能打動人、讓人信服的材料。這就要讓學生學會關心他人,了解他人,能夠換位思考,善解人意,為他人著想。

(二)構思:學會先想后寫,發展內部語言

1.借助例文,領悟寫法。

由口語交際為主開始進入書面表達,對兒童來說難度是不小的。怎么寫呢?我們的想法是借助例文,讓學生自己去領悟。我們提供的例文是印在仿制的作文格上的,看上去就是一篇字跡工整、行款規范的小學生作文。例文的作者就是學生,用的是孩子的口氣,寫的是孩子們自己的生活,說的是孩子們自己的語言,抒發的是孩子們自己的感情。如“習作3”的例文:“幾條小魚在河里快活地游著。它們有時停下來,有時在水里轉圈圈。游著游著,小魚好像發現了敵人似的,迅速鉆到深水里不見了。”

2.聯系實際,指導方法。

例子只是起到幫助入門的作用,寫作不能總是依賴例文。所以我們也要聯系實際教給學生一些基本方法。引導學生掀起“思想風暴”,在頭腦中組織材料,打好腹稿。比如:

(1)再現事物原樣,理清基本思路。

言語心理學告訴我們,兒童語言的基本特征是:詞只和個別表象結合著(“藝術品”就是在象牙上刻字繪畫);句子的連接只限于親自經驗歷程或與形象思維過程結合著(句子順序與行為過程一致)。所謂選詞造句,就是依據記敘對象所固有的特征與規律,運用語言材料再現事物原樣或加工修飾的活動方式;布局謀篇,就是根據對記敘對象的認識組織文章結構的活動方式。(直接的:移植事物的發展順序或矛盾側面的自然原樣,構成文章的條理順序;間接的:對自然原樣進行適當加工改造)小學生主要學寫簡單記敘文,所謂構思,就是利用事物本身的時空順序與人的觀察認識順序的平行同構規律,參照事物原樣,搭建作文框架的活動過程。

(2)圍繞表達需要,考慮組織剪裁。

作文本身就是一種有目的的交際行為,表達的實質是表現自我達于他人,進而影響他人。所以構思作文時,必須隨時問自己:我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怎樣寫才更能達到寫作目的,提高表達效果?這樣才能圍繞目的,按照需要去斟酌詳略取舍,剪裁組織材料,調整文章布局,而不是按照老師的要求或文章作法的固定模式去組裝作文。

(三)起草

1.對學生來說,要集中精力,排除干擾,抓緊時間,一氣呵成。

起草是把構思形成的“胸中之竹”變成“手中之竹”,是“十月懷胎”后的“一朝分娩”,應盡快按構思好的整體框架一次成形。要克服重落筆輕構思的傾向,防止在整體思路還沒理清的情況下就急于動筆,想一句寫一句,寫一段停一停的現象。起草要全神貫注,不要為外部干擾或個別字詞分散注意力,或閾于局部的得失,為追求一詞一句的完美大傷腦筋,打斷整體思路的貫通。

2.對教師來說,要盡量為學生保持安靜的寫作環境。

學生起草時,教師可以在行間巡視,了解學生寫作情況,為“二次指導”搜集反饋信息,也可對確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但必須動作輕巧,輕聲慢語,不能一發現問題就急于講解,或隨意插話打擾學生。

(四)加工

1.教師要就習作初稿的修改加工作“二次指導”。

修改加工不僅是對文稿的完善與升華過程,也是鍛煉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要針對學生在起草中出現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就修改加工的態度、過程、內容和方法,作簡要的提示指導。要讓學生明白,對文稿修改加工“不光是語言文字之事,也是思想認識之事”,這是全面提高自己的好機會。可先從宏觀人手,看基本內容,總體思路是否具體明確;再微觀細查,看組詞造句是否文從字順。

2.學生要對習作草稿作深入細致的修改加工。

可分兩步進行:先通讀全文,進行“語感診斷”和“換位咨詢”:站在讀者的角度質疑發問。先從整體上看有無缺漏錯訛、累贅多余和不明之處。再逐句推敲,一字一詞有錯必糾,必要時得查閱工具書和有關資料進行匡正。要學會與“胸中之竹”即生活經歷進行核對。陸機說:“恒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文賦》)“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個“綠”字令人叫絕,就是作者認真推敲狀物之詞是否稱物,抒情之文能否逮意,意象之間是否和合的結果。要讓學生從小養成這種認真推敲的習慣。

在自改的基礎上,還要積極互改,養成樂于互相傳閱自己的文章并誠懇交換意見的良好風氣,以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

五、運用積極的評價機制,增強學生的習作信心

評價不是為了甄別和選拔,而是為了鼓勵改善和促進發展。因此我們一要端正態度、把準目標。堅決按照《標準》制定的各年級段的要求,進行積極評價;二是明確評價的內容和范圍。跟蹤考查學生寫作的過程、方法、情感與態度,從材料準備,到修改加工,作全程、全面評價;三要采用多種評價方式。評語、等第、書面、口頭、集體、個別,各種方法靈活運用。《標準》特別倡導建立寫作檔案,記錄學生課內外有關語文活動,全面反映學生的寫作實際情況和發展過程,這對促進作文評價改革是很有創新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