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厭學分析教學論文

時間:2022-05-12 06:05:00

導語:語文厭學分析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厭學分析教學論文

摘要:對學生厭學問題要高度重視。觀察現象、深究原因、找出對策、采取課堂觀察、個性分析等教育研究方法,力爭找出滿意的答案。

關鍵詞:厭學;原因;對策;個案分析

學生厭學是當今中小學學生中的一種常見現象。小學高年級就已有所顯現,到初中階段,特別是中三表現尤其明顯。《新華網濟南9月9日電》:開學已經一周了,但是山東臨清市的一名初三學生還是不原到學校上課,沒辦法,家長領他找到心理醫生進行咨詢。據一項抽樣調查表明,目前有不少學生存在厭學情緒。許多教師十分憂慮,常聽教師抱怨,不是我們不愿意教、不想把學生教好。學生不想學,教學效果將會很不理想,情況嚴重時,特別不想學的人會站到學生的三分之一。可見,這個問題已該我們大家深思熟慮了。若不想出辦法盡快解決,將會對基礎教育造成非常不良的影響。

求知,培養能力學本領是當今社會的發展趨勢。學生及其家長包括那些厭學的學生也應該知道,這些標題老師不知講了多少次。學習是如此重要,那么學生為什么會厭學呢?

一、學生為什么厭學?

1、學生在校時間長。以小學為例,學生每天早上六點起床六點半前得吃好飯,外村的學生還要跑四五里路來學,起的甚至還要早。七點半上到下午七點,在校時間長達十一個小時。正課八節,其它時間學生還得做作業。有些學生上午還要留下,這對于小學生來說那能受的了。

2、學習任務重。要學的內容越來越多出的考題越來越難考試結果高分少低分多,大大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

3、教師的業務繁重。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忙的團團轉,看到學生不學就生氣,一氣之下就會批評學生甚至會動手打他們。學生的逆返心理特別強,這樣一來,他們就會不想上你的課,造成曠課、逃學等不良現象。說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還是不夠。

4、學生的家長對學生嬌生慣養,要求不嚴。現在的學生獨生子女多,家長生怕自己的孩子累著,總是想方設法讓他們多吃點多玩會兒,更有家長幫助學生欺騙老師。使學生不自然的養成了學習渙散、怕吃苦、不求上進的生活方式。

5、對教師所講內容不感興趣。一個好教師是讓學生在樂中求學,不稱職的教師會讓學生死記,逼他們記,是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

二、學生厭學的表現課堂上學生的表現是睡懶覺,小聲說話,做小動作,看課外書,戴耳機偷偷聽音樂,不聽講,不記要點,不完成課堂作業。遲到、曠課、早退、不完成課外作業。遇到這種情況任何負責任的老師都不會放任不管。批得輕了不起作用,批評的重了學生會與教師頂撞。課堂時間有限,每節課都有特定的任務,這樣一來課堂上的任務完不成,教師就會補課,而學生就會覺得作業多任務重。為了保質量,有的學校把優差生分成不同的班級,最終的結果是優生之間競爭激烈,差生之間風氣不良。

三、解決學生厭學的對策〈一〉教學理念的轉變以語文教學為例,基礎教育階段語文課的任務是:教會學生認字,會用字組詞,會用詞寫句子,并且會分析句子。使學生能夠掌握聽、說、讀、寫的技巧,形成一定的綜合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和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審美品質,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語文教師在上課時首先要了解教材,弄清這節課要講那些內容,有那些美學教。其次要了解學生,他們對那些內容有過接觸,有初步的認識和理解,在原有的基礎上想使他們加深那些印象。

〈二〉在教學中的具體操作辦法1、變大班為標準班。一個班的人數過多,教師很難兼顧每個班的人數控制在30-40人之間,便于教師輔導管理。

2、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教師就要盡職盡責,嚴防學生掉隊。現在農村小學班級人數不是很多,教師要利用好這個條件,層層把關,如果學生在某一級或某一學科知識、技能欠缺太多,以后再趕上來就會十分困難。

3、學生家長要及時與學校溝通,對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要及時了解。還要對學生進行訪談,訪談是一中人際溝通的行為,是一中社會交往的過程,訪談時要互相信任,平等合作。按照美國學者塞德曼的觀點,深度訪談至少應進行3次以上。[2](p173)

4、采取務實的態度。如果學生確實沒學好,又具備學習潛力,該留級的就不要勉強升級。農村的家長多數不想讓孩子留級,他們怕負擔過重,又認為學習又沒有多大作用,干脆就讓學生早點畢業好幫助家里干點農活。由于上述原因,他們就會想方設法找校長說情,有的家長說不通就算了,但有個別家長在沒有結果的情況下就會與教師或校長吵架,說臟話就更不用說是什么奇怪的事了。所以,我們教師就要不怕麻煩地給家長做工作,耐心細致地去說服他們。

5、千萬不要讓孩子們去看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圖書、報刊、錄像等,更不能讓他們上網打游戲。從理論上講,學生上網可以查資料,學知識。但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的自控能力、抗誘惑能力十分有限,時間長了,他們就會上癮,學習成績就會一落千丈6、各學科之間要相互配合,防止學生偏課,對已經有偏課現象的學生要個別輔導,查找其原因,尋找出路,讓其懸崖勒馬,及早回頭。

7、善待差生。差生也有自尊心,我們要保護他們,給他們表現自我的機會,我們要善于利用兩良機,把握機會,不失時機的去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兒。錯了給他們糾正,對了給他們表揚,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三〉要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厭學問題,教師要研究教育方法。

1、重視課堂觀察課堂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有目的,憑借自身感官及有關輔助工具,直接從課堂情景中收集的一種教學研究方法。

例如對學生不當行為的觀察吵鬧或說話不適宜的運動不當地用材料損壞設備亂拿別人東西防礙他人學習違抗老師拒絕參加活動觀察者每1.5分鐘對自己的學生做一次記錄,上表每一列代表1.5分鐘。除此之外,還要用其它部分繼續對相關事件進行記錄,比如教師如何對學生的不當行為做出反應,是點名、訓斥或是轉移學生注意等,然后學生如何對教師的反應作出回應;是爭辯、抗議還是安靜下來,按著不當行為是終止、減少還是繼續。這樣幾個時間段記錄下來,觀察者就可以掌握一節課內,教師課堂管理的大致情形。

2、如何進行個案研究個案研究指采用各種方法,搜集有效、完整的資料,對單一對象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通常個案研究是對特定的人、事、物所進行的描述和分析

個案研究的任務是對個案研究的行為、特征提出描述性的報告,并為最終判斷提供現實的證據。

個案研究的步驟:(1)、確定問題的性質問題是什么?如:學生厭學必須加以確認及界定。有時候問題的性質并不如問題表面上所顯示的那么明顯易查,因此確認問題性質時,研究者不要“以偏概全”來界定問題性質。

(2)、把握問題關鍵“哎!學校/想忘掉/書包小小/人卻欲將老/上課想著睡覺/卻被老師話打擾/托書發呆沖著墻微笑/哈欠連連眼疲勞/心中風兒飄飄/幻水波濤/長嘆暗笑/受不了/啥時/跑!”[1](p1)應試教育的沉重負擔使很多學生“人卻欲將老”,這是濟南市一位初中學生在課堂上做的詩,表達了自己嚴重的厭學情緒。斯賓塞關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論述,他認為,兒童厭惡學習的欲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不良教育的后果。有的都是運有懲罰的辦法強迫兒童接受“一些復雜的無從了解的事實”,“不能消化的知識”,而很小顧及兒童已有的經驗和接受能力,因而使學生對知識產生厭惡感。斯賓塞認為,書本知識的學習應建立在兒童已有的實際經驗基礎上。“因為書中字句只有根據對事物和過程的接觸已經相當廣泛的時候,才應該給他介紹書籍所共給的那些新知識的源泉。

那么問題的關鍵是什么呢?

如:學生為什么會厭學?必須通過資料的收集,從問題的性質中找出相關資料再加以核對、評估及分析,進而確定問題要解決的答案。

(3)、了解問題的背景個案問題發生有其獨特的背景和原因,以學生厭學為例,背景就是應試教育。翟靜說,近幾年來,由于應試教育引發的青少年心理問題越來越多,大多數學生不知道為什么學習。一方面,有的學生厭學情緒嚴重,由于學習壓力大心情壓抑。另一方面有的孩子考分越來越高,但行為能力越來越差。原由就是學生的時間緊,任務重,實際問題不會這樣簡單,問題的狀況與理論上或理論上的普遍情況不盡相同。因此研究者必須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問題發生的過程、條件,了解個案的內在動機和社會環境等外在因素。

(4)、提出解決方案為了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研究者要根據自己的研究、觀察、思考提出自己認為可行的解決方案。我認為還有遵循以下原則。

A、整體性原則我們要實施整體辦學,整體育人,以發揮學校教育的整體功能,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雖然也可以“整體辦學、整體育人、整體發展”來概括整體性原則的基本要求,但也要明確,它的核心是整體育人。學校要通過整體辦學,調動整體教育力量,把學生作為整體去培養。

B、主體性原則主體性原則的實質,就是要確認和落實學生是學習認識和身心發展的地位,在學校教育的全部活動中,要大力弘揚學生的主題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發展學生的主體能力,讓每一個學生都在主動的學習活動中,獲得生動活潑的、全面和諧的發展。

要真正把學習的歡樂還給兒童,就必須、把喚醒學生的主體性,培育和發展學生“樂學、勤學、會學,自主、自理、自強”的良好個性心理品質,作為一項根本性的教育任務落到實處。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從自己的學習行為和學習的成功體驗中,發現自己的能力,增強信心,提高報負,從而形成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

C、愉悅性原則要實施愉悅性原則,我們就要做到以下幾點:優化校園環境的建設,創設具有兒童樂趣,催人奮發向前,與愉快教育宗旨相吻合的美化、綠化、凈化的學校教育環境。還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

(5)、付諸行動檢驗效果解決問題的辦法會有很多,比如:解決學生厭學的問題,有教師方面的也有學生方面的;有家長方面的也有社會環境的。這些方法哪些會有實效要在行動過程中加以檢驗。當解決問題的方法無效或出現新問題時,可以回到前一步驟,重新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不斷的循環重復,直至問題的最終解決。

(6)、形成最佳決策解決的決策會很多,研究者要在比較評價各種結果的基礎上選擇最佳的決策。

例如要在個案研究對象是具體某位學生時,可以按下列步驟進行:A、確定研究對象,選擇一個厭學的學生B、收集他的個人資料如:性別、年齡、籍貫、身高、體重、病史、性格、氣質、完成作業情況、考試成績等。

學校方面的資料如:歷次考試成績、興趣、智商等。

C、診斷與假設D、個案分析與指導E、實施個案指導F、形成結論總之,作為一個人民教師,首先要教好學生,給學生以知識、技能。其次要善于觀察學生,及時的了解學生的動向,看他們有沒有厭學的傾向,發現問題就要及時處理,去認真的說服他們。徹底把“厭學”這一教育現象扼殺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