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新課程思索分析論文
時間:2022-07-17 10:05:00
導語:小學語文新課程思索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的頒布,標志著我國語文教學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深入理解《語文課程標準》的精髓,樹立新的教學理念,是不斷推動語文教學改革前進和保證《語文課程標準》推廣,實驗成功的必要前提。《語文課程標準》從課程的性質和地位、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課程的目標以及課程實施建議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和說明,它不同于過去的《教學大綱》,是語文教學適應時展和和時俱進的必然產物。那么《語文課程標準》在新的理念、新的內容、新的實施策略上有那些變化呢?我談一談自己的心得。
一、教師角色的轉變。
傳統的教學對教師的熟悉是教學中的主體,是知識的傳授者,是課程的開發者,是教學策略的實施者?!墩Z文課程標準》對教師的定位是“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就是說課堂教學教師不是唯一的主宰,教師不僅是知識的轉播者也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啟蒙者,不僅是課程的開發者也是促進學生開發課程的引導者,不僅是教學策略的實施者也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指導者。這樣的定位就是把學生看成語文學習的真正主人,是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提出“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
教師角色的轉變必然帶來教學過程意義上的真正改革,那么現代的課堂教學是什么樣呢?語文教學應是師生平等對話、雙向交往、雙向互動的過程。教師以尊重、理解、相信學生為前提,激發學生學習的喜好,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創新精神,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應創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生的語文素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到全面的發展。
二、教學方式的轉變。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變主動的探究學習,是這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課標》中提出語文教學“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是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而提出的有效的教學策略。其目的就是要改變原有單一、被動、僵化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進行學習。
要切實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自主學習是基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發展主體,是“教學之本”。教學重心要從以教師為主轉變為以學生為主,使學生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美國聞名教育家杜威說摘要:“現在我們的教育中將引起的轉變是重心的轉移,這一變革、一種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學中從地球中心轉移到太陽中心一類的革命。在這里,兒童變成了太陽,教育辦法要圍繞他們組織起來?!倍嗄陙?,我們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進行了深入的探索,但教師還沒有全面的解放思想,那種主宰式的教學痕跡依然存在。教學要實現學生真正意義上的自主,教師就必須徹底的轉變教學觀念,教師要放下“架子”,放棄權威,和學生平等對話,相互合作,共同交流。教師要非凡關注學生生活的獨特體驗。例如一位教師教學《貓》,學生發言踴躍。
學生甲說摘要:我知道貓會抓老鼠,我喜歡它。
學生乙說摘要:我看見貓的毛黑白相間,摸起來很光滑,也很好看,我喜歡它。
學生丙說摘要:我喜歡吃魚,貓也喜歡吃魚。吃飯時,我把碗里的魚給貓吃,它仰著頭“喵喵”地叫,似乎說,謝謝你!我和貓是好朋友。
第一個學生是從貓的功能來談的,他喜歡貓是基于“好訴”獲得的知識。
第二個學生是從貓的外形來談的,他喜歡貓是通過感知獲得的經驗。
第三個學生是從“我”和“貓”有共同的喜好喜好上談的,他喜歡貓,是一種情感的自我體驗。
應該說,第一個學生講的,不足為奇,通過“告訴”即可獲得;第二個學生講的是通過感知獲得的經驗,真切可信但缺乏獨特的視角;只有第三個學生講的是一種獨特的體驗,值得珍惜。
語文教學要淡化教師的講,強化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教師的講,主要是引導,引導的方法主要是點撥。在課文的關鍵之處、聯結之處、過渡連接之處,以表達的出色之處,教師要善于“畫龍點睛”“指點迷津”使學生舉一反三。學生的自主學習,主要指變過去把握結論式的學習為探究性學習、反思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應放手讓學生去嘗試錯誤。沒有經過挫折的成功,心得不到成功的快樂。
合作、探究是實現有效學習的重要方式。要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相互啟發、共同探究,不僅有所發現、學有所得,而且培養了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也是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一個不會合作的人是不會把事做好的。讓學生學會合作,教師要盡可能的尊重學生,盡可能的要求學生。一方面教師要實現教學民主,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權,使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伙伴的權利;一方面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對學生的學習給予有力的指導、引導、輔導、誘導,使學生的學習成為有效的學習、高效的學習。其重點,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學習平臺,也就是創造氛圍、空間,提供學習實踐的機會,使語文教學有一個民主、寬松、和諧、愉悅的氛圍,在整個學習活動中,時時、人人有提問、發表、交流、展示的機會。精心組織學習活動,要點有摘要:組織好自學,核心是讓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索;組織好合作學習,既做到在互動中把學習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強個別輔導;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調控、以全面實施教學目標。總之要創設有效的合作學習情境,通過師和生、生和生的交流,使學生不斷進行自我組織、自我構建,在這種組織、建構中,逐漸提高語文素養,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語文的方法。
探究性學習答應學生選取不同的視角、采取不同的方法、獲得不同的結論。由于每個學生的經驗背景不同、喜好喜好迥異、性格氣質有別,應提倡結論的多樣化。答應暫不作結論,把新問題延伸到課外,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調查訪問等方式去尋求解答。
三、課程觀念的轉變。
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是此次課改的重點之一。過去我們對語文的理解偏重于工具性和思想性,忽視了人文性這一特征。語文是母語的教學,我們的社會生活中無處沒有語文的存在,一個人不是等學了語文才會用語文,從社會的環境之中對語文早以有了沉淀和積累,所以語文有其它的非凡性,語文是一個大課程。強調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是從語文的自身的特征來考慮的。
實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首先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教科書是課程的重要內容,但不是課程的所有內容。語文課程內容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應當在教材中體現對選擇、利用其他語文課程資源的引導。語文的教學場所不僅僅是課堂,語文的教學形式不僅僅是讀書、答問。在課堂上應充盈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要開辟除了教室以外的語文教學、語文教育渠道。應當在教材中體現對豐富教學形式、拓寬教學途徑的引導。
其次,要努力開發、積極利用語文課程資源。校內的,如校園景觀、圖書館、廣播站、校園網;當地的,如自然的、社會的、人文的課程資源;當時的,如節日、紀念日、剛剛發生鮮活的重要事件和有價值的社會現實。把他們有計劃地、及時的引進到語文教育教學之中,可以大大加強語文課程和時代的聯系,和現實生活的聯系,可以使語文課程內容成為源遠流長的一泓活水,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喜好和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
要大力改進課堂教學。變封閉為開放,加強和課外、和生活的聯系和溝通;變讀書、答問單調的形式為課堂上充盈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摘要:討論、游戲、表演、展示、欣賞、評價……讓每個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讓同學間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機會,使語文實踐貫穿于教學全過程,使小課程連著大世界。
總之,教師要創造性地進行教學,一切課程資源、一切活動形式都為我所用,將學校,家庭、社會語文教育形成一個整體,利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語文教育資源,在自然、社會廣闊的天地里,引導學生不斷獲得學習語文的樂趣,不斷享受學習成功的快樂。
四、評價觀念的轉變。
過去對語文課程的評價偏重于語文知識、能力的評價,相對忽視了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評價。這和以前對語文學科性質的熟悉是有關的,以前對語文過分強調了工具性和思想性,而對人文性重視不夠?!墩n標》指出摘要:“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征?!薄罢Z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蹦敲词裁词钦Z文素養?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一個人的語文素養至少包括他的語文能力、語言積累、語文知識、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熟悉能力、人文素養等。有了這樣的熟悉就不難理解語文評價觀的轉變了。
《課標》強調“面對社會的發展的需要,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并在“實施建議”專項提出“評價建議”,強調“語文課程的評價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更重要的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不應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边@就要求我們要更新評價觀念,建立以“發展功能”為核心的符合教育方針和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新的評價體系來科學地評價學生素質發展狀況,評價學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全面發展;引導學生去熟悉自己,找到發展方向和立足點,促進自主發展的實現。
那么如何改進語文課程的評價呢?
1、評價內容要綜合化。
《課標》強調“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要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幾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征,因而量化和客觀化不能成為語文課程的評價手段。應避免語文評價的繁瑣化。”可見,評價內容要綜合化,是從發展角度提出的,也是評價“課程目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角度達成狀況的必然要求。
2、評價方式要多樣化。
“評價建議”強調“形成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都是必要的,但應加強形成性評價,提倡采用成長記錄的方式,收集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如,有關學生平時表現和喜好的潛能記錄、學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結、教師和同學的評價、來自家長的信息等?!边@就是要求“動態評價”和“靜態評價”相結合。“動態評價”是對學生的素質發展幅度進行評價,它側重于縱向比較,顯示發展過程,是形成性評價?!办o態評價”是對學生的素質發展水平的評價,它側重橫向比較,顯示發展結果,是終結性評價。學生素質是內在的,是無法一目了然的,也不是一張試卷可以一試而定的。因此,要改革考試辦法,通過筆試和口試相結合、觀察和測評相結合等形式,全面收集評價信息,提高評價結果的可信度。
“評價建議”又提出“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更應重視定性評價。”這就要求學校和教師既要對學生的素質狀況進行量化處理(由于素質狀況是模糊的,難以精確量化的,采用等級評價比較合適),又對學生的素質狀況進行質的鑒定摘要:要求學校和教師要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檔案資料和考試結果進行分析,客觀地描述學生語文學習的進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議。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實來評價學生。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引導。
3、評價過程要民主化。
“評價建議”強調“事實評價,應注重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還應讓學生家長積極參和評價活動。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边@就要求學校和教師、家長要把評價對象當作一個平等合作的伙伴來對待??朔鹘y評價把評價對象及其他一切有關的人都排除在外,造成評價者和被評價者之間產生緊張對立的現象。
4、評價結果要激勵化。
評價的最終目的是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和主動發展,而不是鑒別、選拔學生。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通過對評價結果逐項細讀,對照反思,全面了解自身的素質發展狀況、發展水平、發展差異,找到繼續發展的方向,提出改進的辦法,從而發揮評價的導向、激勵、改進的功能。
- 上一篇:小學語文課文社會心理思索論文
- 下一篇:糧食庫存監督檢查的情況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