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朗讀論文
時間:2022-09-10 01:50:00
導語: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朗讀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課程標準》中朗讀的目標要求:5~6年級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朗讀就是把無聲的語言變成有聲的語言,是對文字信息的再創作。在朗讀的過程中,眼、心、口、耳、唇、舌,多種感官積極的投入活動,有視覺神經所感受到的書面文字經過傳導中樞傳至口,變成口頭的有聲語言,并且還受到耳的監視,比較輸入和輸入是否一致。從教學效果來看,朗讀能加強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激發學生情感,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寫作水平。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是從以下幾方面實施訓練的。
一、正確認讀,養成習慣
我要求每個學生都必須準備一本字典。在上新課之前,我先讓學生自己動手預習,看準字形,查找字音,先“讀”為快。宋代的朱熹對都市曾提出過嚴格的要求:“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牽強暗記,要多讀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因此,我要求學生把字音讀準,朗讀過程中,不添字,不減字,不顛倒重復字詞,嚴格要求自己反復誦讀,達到文暢氣順的地步,養成預習的習慣。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順應了部分學生好動、多動的生理習慣。在學習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查字典比賽活動,朗讀比賽的活動。在開展的活動中,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和能力。
二、熟練朗讀,掌握節奏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也會吟”。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到語言連貫,節奏分明,語速適中,語讀清晰。通過反復的誦讀訓練,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文章的語言美。在課堂上,我先降停頓,語速和重音的一般規律告訴學生。然后拿出一個語段,讓不同的學生來讀,比較其好壞。熟練朗讀一定要跳出第一步——正確朗讀的桎梏,由單個的文字換位到整篇的文章。已故電影制片廠演員邱岳峰同志曾寫過一篇有關朗誦的文章。他說:“不要去念字兒,而要去說事兒.”中央電視臺的趙忠祥老師在給《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封信里也說:“朗讀時,要避免浮在表面上念字兒,還必須運用豐富的內心現象,也就是作品中所描繪的各種人物形象就在你面前,作品中所描繪景色也展現在你面前,作品中所描繪的情節發展也如同你親身經歷。”在詩詞教學中,常常感覺開頭難讀,所以往往是為了讀而讀,不能盡快進入意境,讀起來生硬造作。這是姚加大讀的量(次數)。朗讀量的加大,定會引起質的變化。這里的質,是指對隱藏在文字背后精義的理解以及以后對其他文字的理解。如學習的《卜算子•詠梅》。本文是一首詞,在學生預習之后,我再幫他們標出重音和節奏: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然后學生們分組試讀,大聲朗讀,在反復誦讀中逐漸掌握節奏,演繹抑揚頓挫的和諧美的音韻。通過重讀的字詞,學生自然能領悟梅花超凡脫俗、不畏嚴寒、傲雪開放的特點一篇文章開始時并不一定能力極其深刻的含義,但只要通過反復地、大聲地朗讀,使它浮現于學生的腦際,成誦于學生的嘴邊,就自然會與他們的生活經驗、個人的聯想與想象聯系起來,使他們思維活躍,慢慢悟其真義。
三、感情朗讀,體驗情境
清代劉大魁在《論文偶記》里指出:“學者求神氣,而得之音節,求音節而得之字句。”又說:“積字成句,積句成章,積章成篇,合而讀之,音節見矣,歌兒誦之,神氣出矣。”此處之“神氣”,我們可以理解為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讀準了字句,掌握了音節,熟練朗讀,從整體上把握文章脈絡,透徹地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神氣”,與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產生共鳴,并內化為自己的情感意志,即由文學、文章上升到文學,上升到對文化的品味、鑒賞的層次。這也就是小學第十一冊語文課本讀寫例話中要求學生試著做道德“把心放到文章中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小學生的生活面窄,所以不可能一下子來回那么多的包含文字中的生活場景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如何帶領他們去讀呢?
一篇文章,在熟讀以后,我要求學生掩卷深思,仔細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并相互探究由此而獲得的真切的感受。我們知道,任何一篇文章,它的語言文字背后總包含著豐富的意象。而這種意象又聯系著文章的神氣——含蓄的感情,唯有讀者用心去讀,才能深切感受到。在朗讀過程中,學生要能把這些文字轉化為自己想象中的畫面,讀“山”便會有山之巍峨雄壯,讀“海”便會有海之博大深邃。如《豐碑》一文雖然悲壯感人,但距離學生實際較遠,人物形象在學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創設情境,讓學生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進行自由朗讀,才能夠縮短時空距離,將語言文字還原成語言形象,,從而激起學生體驗、對話的欲望。文中的軍需處長高大而鮮明的形象是通過121個文字呈現在鄉紳面前的,全文沒有華麗的詞藻,更沒有激情的贊嘆,只是通過將軍的情感變化,側面介紹了“他就是軍需處長”。我們可以通過學生真情實感地朗讀,使人物的姿態、衣著漸漸地鮮活起來,使語言與形象水乳交融,相得益彰。通過反復朗讀,在對將軍的情感變化知曉后,學生對軍需處長為了他人、為了革命,不惜犧牲自己的獻身精神有了自己的印象:他“鎮定”,面對死亡毫無懼色;他“安詳”,對工作竭盡全力;他“不朽”,是“一座晶瑩的豐碑”!老戰士被凍僵了定格了,沉淀了。學生通過動情地朗讀,激情的背誦、表現出來的人物也就顯得栩栩如生、躍然紙上。用心、用情去讀,這種情境會讓學生永難忘記,文中人物也會讓學生長久記憶。
朗讀、吟詠,符合漢語言特點和規律,是培養能力之道。靠讀靠吟取得的效果,有的靠講靠分析是永遠得不到的。讀來的東西感受最深,掌握最牢。在語文教學中,對于每一篇文質兼美且能讓學生產生強烈情感共鳴的文章,我覺得都應指導學生反復地讀,充分地讀,在讀中不斷加強自身內心的體驗,從而達到“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目的。
- 上一篇:財務室決算會計競聘演講稿
- 下一篇:小學語文導放式教學實驗方案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