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語感能力培養論文
時間:2022-02-10 10:27:00
導語:語文語感能力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加強語言的積累與運用
眾所周知,語言是約定俗成的,語感是以感性認識為基礎的。語感的形成是過去的知識、經驗在心理結構中的積淀。只有博覽才能給大腦皮層形成多側面語言刺激,逐漸形成語感。語感敏銳的人,能很快地捕捉到文章豐富的內涵,還可以體味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妙處。
語感的能力,來自于讀書的積累。書讀多了,感覺自然靈敏,對語言材料理解和領悟的能力自然加強。語感豐富敏銳,便能通曉同一語言形式可以表達不同的思想內容,不同的語言形式也可表達同一思想內容,特定的語言環境下需要特定語言形式表達特定的思想內容。語感是聽說讀寫的核心,語文教育應該以積淀語感為目標。
與課堂閱讀不同,課外閱讀比較自由,可不拘形式,不受時間的控制,在自由放松的閱讀狀態下,對所讀對象更容易獲得全面的認識與整體的感悟。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博覽群書,這是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豐富學生的語感心理結構的最基礎的一步。
然而,僅僅局限于閱讀,那還是表層的,深層次的在于積累和運用語言材料。一本書讀完,對很多學生來說,只是“雨過地皮濕”,大腦皮層沒刻下深刻的印記。這就要求學生摘錄一些好的語句,經常閱讀。據外國語言學家統計,要記住一個英語單詞,至少要和它打4000次照面。要使學生記住所摘錄的優美語句,除了要求學生自己經常看看、背背外,教師可以利用早自習時間,讓學生朗讀自己摘錄的語句,也可叫學生出手抄報,將摘錄的優美語句分門別類地組合在一起,在班上展出。這種形式多樣的識記法,既有助于學生積累語言材料,也有助于提高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但積累只是手段,目的在于運用。在語文課本上,有很多寫景狀物的句子,可以叫學生用自己學到的語句來替換。也可以結合課文出一個小作文題,叫學生運用摘錄下的句子做口頭作文。至于每周的大小作文,教師更應鼓勵學生多多地運用摘錄下來的語句。經過這樣長期的積累與運用,學生的語感能力就大為加強。
二、注重吟詠誦讀
古人讀書,特別注重誦讀,有時還自我陶醉地搖頭吟詠。大量反復的誦讀吟詠,怎么能找不到“感覺”呢?古人不是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謅”、“書讀百遍,其意自現”嗎?這些話確實道出了多讀書的真諦,因為讀書的本身就是琢磨和體驗的過程。通過吟詠誦讀學生直接迅速地感受語言的優美,領略文章的韻味,得到語言上的形象感受、感情色彩感受,形成語言的感悟能力。
中學課本中有不少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教師在教學中應解放思想,減少一些繁瑣的講解,刪除一些重復的練習,淡化一些知識的傳授,適當地引導學生吟詠誦讀,以觸發學生的語感。譬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兩句,教師不必急于分析,先讓學生投入地吟誦幾遍,就會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闊大意境,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這是客觀事物激起的主觀感受,是認知上的感性直覺,是獲得語感的前提。
吟詠誦讀是一種精讀,進入作者的胸境,直接迅速地感受語言的優美,領略文章的韻味,獲得象感、意感、情感。在吟誦中積累有關語言知識,從知之甚少到甚多,語感能力也就隨之加強。因此,“吟詠誦讀”是培養語感的重要手段。
三、揣摩、品味語言
語感的會意性特征決定了人們要獲得語感,需要對語言材料進行反復揣摩、品味,從而具備認知上的會意能力。葉老說:“一篇作品只讀一兩遍,未必理解的透,必須多揣摩。”同時,他還說:“讀者必須捉住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才能辨出真滋味來——也就是接近作者的旨趣的希望。”這些話都點出了揣摩、品位的重要性。
例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夜深而人不寐,究竟是為什么呢?皓月當空,難道只有詩人獨自在那里凝神遐思嗎?普天之下,有誰不在低回賞月,神馳意往呢?兩句景語,自然引出下面兩句的人事活動來“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人們都在望著今夜的明月,盡情享受這團圓的天倫之樂,但這秋夜的愁思究竟會落到哪戶人家呢?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一個“落”字給人以形象的動感,仿佛思念隨著銀月的清輝一起灑落人間。要理解作者的用意,就必須引導學生細細揣摩。
對學生進行語感訓練,教師應利用教材,創設教學環境,經常對學生有意地進行培養。引導學生咬文嚼字,品味范文“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的文字功力。
四、調動想象和聯想
語言描述的顯象結構本身沒有可感性,必須借助想象和聯想來實現。沒有想象與聯想,也就沒有語感。這是一個由此及彼的思維過程,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正如夏丐尊先生說:“見了‘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旨趣,見了‘落葉’二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寥等等說不盡的意味。”
在語感中,過去的經驗和知識是以表象的形式保留著,是用形象來顯現的。如人們讀到《白雪歌》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詩句,就會立刻借助想象和聯想展示景象,仿佛看到了“春風”中梨花盛開,又仿佛聞到了撲鼻的清香,這是一種多么壯麗的境界。這一感受是基于生活經驗吸收言語符號,通過聯想、想象而產生的,正因為有了豐富活躍的想象與聯想的參與,語感就越顯具體、生動、真切。
聯想、想象是積極參與語感的認識過程。引導學生依據文章內容聯想和想象,不僅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而且在深刻的體味中,語感訓練也落到了實處。它們同樣也是培養語感的重要手段。
“語感”是個總的名稱,它是各種知識、體驗長期積淀的必然反映。“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總之,語感教學要在教學者有計劃有目的地控制下,以語文知識為先導,以語言實踐為主體,以語感能力培養為落腳點。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應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
【摘要】呂叔湘先生指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呢?文章從“加強語言的積累與運用,注重吟詠誦讀,揣摩、品味語言,調動想象和聯想”等四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語感閱讀誦讀揣摩想象
- 上一篇:小學語文創新教學論文
- 下一篇:高職語文教育探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