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3篇

時間:2022-11-29 09:53:43

導語:小學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3篇

第一篇

一、創設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興趣能激發靈感,它不是自發的,而是逐漸培養起來的。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的階段,通常要借助形象直觀的展示獲取信息。因此,他們對直觀、形象生動、色彩鮮明的事物感興趣。老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要根據學生認知規律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如教學《烏鴉喝水》時,我把課前準備的一個裝了半瓶水的水瓶和一袋小石子放在講臺上,這時,學生個個都很好奇:“老師為什么要拿這些東西上課呢?”我立刻拋出一個問題:“哪些同學能讓瓶里的水滿起來呢?誰來試一試?”同學們此時的參與情緒高漲,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在學生上臺表演時,臺下的孩子們個個目不轉睛,學習興趣濃厚。此時,我借此導入新課《烏鴉喝水》。

2.巧用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盧梭說:“教育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具有鮮明的色彩、逼真的形象和連續的動作,更能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其鮮明獨特的表現力和直觀生動的形象性最能喚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不知不覺進入教學內容中,讓學生入情入境,提高學習積極性。例如:《橋之思》這首散文詩闡述了人們對橋直觀上的認識和心智上的聯想。通過圖文對照,表達了作者對美好“心橋”的贊美。由于學生沒法親身見到各式各樣的橋,對作者描繪的那些各具特色的橋及作者抒發的情感理解不透。因此,在課堂開始時我以一曲富有北京小調風味的《北京的橋》(配合多媒體的演示)導入新課,吸引學生進入情境,破題而入。當學生欣賞了許多精彩的橋的圖片之后,都興致盎然,積極舉手準備發言。在課文教學中,我利用豐富直觀的圖片,配合優美生動的音樂,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論視覺還是聽覺都調動起來。在潛移默化中,他們對橋的熱愛之情便油然而生,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輕松完成教學任務,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3.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必須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學生的共同點,尊重每一個學生,多和學生溝通交流,做學生信賴、喜歡的老師。同時老師更要時刻關注每個學生的情緒變化及學習能力特點,并根據他們的特點明確學習目標,選擇教學方法,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樂趣,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發展。

二、開展各種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動手操作活動是一種主動學習活動,具有具體形象的特點,學生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學習興趣會更濃厚。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可以發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學生在自己喜愛的活動中會受到熏陶,語文素養自然會得到提高。如教學《燕子媽媽笑了》一文中,先讓學生看燕子媽媽叫小燕子觀察冬瓜和茄子不同之處的故事,再讓兩個小學生戴上頭飾和面具表演燕子媽媽和小燕子,看著精彩生動的表演,學生都積極參加。課堂氣氛活躍,孩子們學習熱情高漲、學習興趣濃厚。

三、增強課堂美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教師的人格,對年幼心靈的影響是任何教育科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處罰和獎勵制度都不能代替的教育力量。”教學本來是“教”與“學”的結合,師生關系融洽,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他們自學能力。教師在課堂上的一舉手、一投足、一個微笑、一個眼神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老師和藹可親的微笑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活潑幽默的話語會引起學生的共鳴;親切又專注的眼神可以使學生產生安全感。因此,老師應該從我做起、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嚴格要求自己,做學生最好的榜樣。例如,在《上天的螞蟻》一文中,我利用形體語言演示。在復述巨人的話時,我用底氣不足的表情進行表演,在復述螞蟻的話時,用堅定不移的表情進行表演。通過我直觀形象的表演,學生學習興趣更高漲。同時,還能通過觀察我的表情,猜測文中作者表達的意思。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教學應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引導學生觀察、操作、交流等,激發他們對語文的興趣及學好語文的愿望。教學實踐中,只要教師靈活運用各式各樣的教學方式,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學習注意力,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駱煥堂 單位:臺商投資區張坂鎮門頭小學

第二篇

一、強化和完善教師自身教學水平

想讓學生的學習有興趣,那么作為教師自己首先要有活力和對事物感興趣的心態,所以,教師要強化自身和完善自己的陽光心理,這樣才能談得上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激發。想做到這些,就要從自身的素質提高上來進行,作為語文老師,要豐富自己的人文性和社會性涵養,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性格內向和抑郁心理,更要注意以感情用事的急躁情緒,要克服不良心理對本學科教學的影響表現,要把自己的性格鍛煉成開朗、直爽、溫和、外向等的性格。作為語文教師,要有積極的情感、堅強的意志、濃厚的興趣、剛毅的性格和良好的品格,在教學活動中,要有獨特性、創造性的見解和行為發揮,這樣才能更好地再現教材內容,更好地表情達意,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課堂的氣氛。更要考慮自身的文化素養和才能,要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當有了較高的文化水平,就會在課堂教學中任意馳騁,縱橫裨闔,談古論今,引經據典,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激情四射,教師要用面部表情、聲調、手勢甚至是目光接觸等手段,調動學生在情感方面的呼應配合,這樣,師生便會在教學中愉快地協調合作,共同創造最佳教學效果。教師還要注重用情渲染課堂氣氛,營造一種與文章內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學生置身其中,這樣學生也能更好對你所教的知識認可和產生極大的興趣。還需要教師要有創新精神,教學思想和理念有新意,運用開放性的方式進行教學,能夠向學生質疑引發他們的思維發展和提高。教學過程可能出現不可預知性,這就要求教師既要有一定的智慧駕馭能力,還要有很強的組織協調能力、機智敏捷的反應能力以及開放、民主、寬容、合作、平等的教學狀態,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營造熱烈而激情的教學情境

大家都比較清楚,課堂上的教學效果高低主要取決于學生的學習情趣投入多少,而課堂的教學氛圍激發足以看出教師的教學水平,若是沒有激情的課堂它就猶如一潭掀不起波浪的死水,嚴重缺氧,老師講得若是無精打采,學生聽起課來就會昏昏欲睡、萎靡不振,自然就談不上課堂教學效率了。教師必須在課堂上所面對的是朝氣蓬勃、天真活潑、熱情奔放、奮發向上的中學生,就要營造一個充滿活力的、富有沖勁的課堂教學情景,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潛能,使教與學和諧發展。同時,教師要注重把學習中的“樂”提到最高的地位。要讓學生成為學習語文的“樂之者”。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創造教學情景,在活躍課堂氣氛這一環節上下功夫。“活躍”的表現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讓學生在教師指導啟發下“思”和“言”的活躍,尤其是“言”的活躍。為此,備課時就要根據學生實際水平的差異,設計一些難易程度不一、詳略要求有別的問題,針對不同的學生分別要求;在課堂上,則根據學生的不同性格、語文能力,把握機會及時進行激發和啟示,創造條件為學生的“思”和“言”提供機會,使他們產生“言”的欲望,從而達到激發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的教學效果。

三、到生活中尋找興趣

有個教授曾經說道:“強調情境創設的生活性,其實質是要解決生活世界與科學世界的關系。”生活也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一切的知識都是源于生活,通過實踐上升到理論之后形成的。所以,學生學習知識還要還原到生活中來,只有這樣,他們才感到自己所學的有用武之地,才有現實意義,他們也就對此會有極大的興趣,同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常要借助于生活中感知所學的內容。比如,筆者在執教《云雀的心愿》一課時,由于這是一篇科普性的說明文,內容乏味,學生學習起來感到枯燥無趣,那么,如何能夠讓孩子們了解和認識環境保護意義的難點問題,如何激起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呢?為了完成以上的教學目標和任務,筆者就帶著孩子們走進生活,深入實踐,看看生活中的環境實際情況,在前一個時間,筆者就帶著孩子們去到較近的小河查看那里的水流質量、里面的生物以及岸邊上的生物和植物的情況,然后又到河邊的山上看看那里的植物以及在樹林中的鳥兒狀況,接著又走訪了屯子里的一些年齡大的人問及了這里過去的環境情況,以及有如何的變化,等等,并且做了認真的記錄。在交流調查情況時,學生們發現如今的自然環境尤其是森林資源和水資源遭到了較大的破壞,認識到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從而激發了學生進一步學習課文的興趣。這是借助實踐活動創設的教學情境。活動后,當老師在講授相關的知識時,學生想起活動的情景,以活動中獲得的感性材料為支柱,進一步分析思考,便能真正地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注重教學的趣味性,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主動積極思維,挖掘他們的潛能,增強他們對語文學習的信心,從而提高教學實效。

作者:劉曉曼 單位:蘇州工業園區星港學校

第三篇

一、信賴是興趣的基石

老師要想讓學生接受自己,必須對自己的學生充滿關愛,這樣學生才會喜歡自己,才能在老師和學生之間形成非常愉悅的合作關系,才能充分發揮二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老師不光對學生心存愛心和關愛,更要對學生的心理特征進行充分的了解,給予他們真正的關愛。學生的心理在不斷地成長,不斷地走向成熟,他們開始對角色有了更深的認識,希望自己能夠被老師接受和尊重。老師對待每個學生要公平公正,要一碗水端平,不要對好的學生偏心,對壞的學生不去關心,這樣就會使差等生覺得自己不被重視,自尊心受到傷害,給學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陰影,影響孩子的正常成長。老師對學生的感情要純正,而且心意要真,對學生的“童真”和“童趣”要真正地理解。老師對學習好、反應快和聽話的學生很容易產生好感,對他們很容易接受,而且能夠無條件地給予他們無私的關愛,他們偶爾犯了錯誤,老師也能對他們寬容。但是,作為學生,各有各的特點,不是每個學生都學習好而且遵守紀律,有的學生對老師傳授的知識不容易接受,反應也不迅速,有的學生是班里的淘氣王,還有的學生衛生特別差,每天都是臟兮兮的。對這樣的學生老師很難對他們產生無私的關愛。但是,作為老師要公平地對待每個學生,充分挖掘學生們身上的優點,找到學生的閃光點,這樣才能使每個學生茁壯成長,才能使其在心理上非常的健康。如果每個學生都生活在關愛和尊重中,那么他們自己也會有愛和尊重。如果每個學生生活在鼓勵的目光中,那么他們就會在學習和生活中充滿自信。老師要對學生充滿愛心和鼓勵,那么學生才會認為自己得到了老師的贊同和認可,才會有成功感,才會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習的動機才會端正,才能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并以此為動力,不斷挖掘自己身上的優點和長處,主動地去學習,去獲取新的知識,而不是去被動地學習。有的學生有困難,老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特征,對每個學生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輔導教育,對他們采取不同的層次進行教育。在教學過程中,要對他們更加的耐心和細心,多加指導,經常給他們鼓勵,使他們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心。否則,學生就會放棄學習,對學習自暴自棄,從心理上抵觸學習,學生也就不會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也就談不上好的學習效果了。老師對學生的愛和鼓勵不但能夠使學生對老師產生喜歡和信任,而且還可以在學習上創造奇跡。老師只要對每個學生公平地去愛,不要求有所回報,就能走進學生的心田,拉近彼此間的距離,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促進每個學生在學習上取得更大的進步。

二、內容“生活”化是興趣的需求

知識從生活中來,也應用于生活。知識只有運用于生活才能算是有用的知識,才是知識的靈活運用,如果只是簡單的堆積知識,根本不能夠發揮知識的作用,不能對人類產生巨大作用。當今在教材的編寫中,一定要考慮知識和生活的聯系,要把教材與生活聯系起來,充分考慮到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老師在教學中也要和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作為小學生,他們的知識面還非常的狹窄,但是對事物充滿了好奇心,所以老師要抓住孩子的心理,把要教的內容和生活緊密結合,這樣不但使學生掌握了知識,解決了學生的好奇感,更讓學生明白知識對生活非常的重要,覺得學習不再是一件枯燥和乏味的事情,從而更能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和興趣。在當前,學生的識字量還不多,由于教材的選擇有很大的缺陷,而且不是所有字都能夠及時地再現。由于學生遺忘性非常的快,所有老師可以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去認字,比如通過一些商標、標識等物體加深對生字的鞏固。

三、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教學改革的今天,要對孩子的興趣進行多方面的培養,不斷挖掘學生的潛在的內在因素。一定要在上課的一開始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住,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他們迅速進入最好的學習狀態,這是上好語文課的最關鍵的第一步。

1.教師應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老師的角色就是不斷調動學生主動思想和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所以,老師要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索。比如在學習《翠鳥》這篇文章中,第三自然段寫的是翠鳥的行動敏捷和迅速。這段對于小學生來說非常的難理解。老師可以設置這樣一個問題引導學生理解翠鳥的行動敏捷:同學們從課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翠鳥的敏捷?這樣學生就會脫口而出“難以逃脫、銳利和像箭一樣飛過去”等詞語,但是大部分同學卻不一定能夠找到“只有葦桿還在搖晃,水波還在蕩漾”這樣的關鍵的句子。這時通過對翠鳥釣魚的情景的演示,讓學生如身臨其境,看到翠鳥活了、飛了,動作是那么敏捷。老師隨即又問:“葦桿的搖晃和水波的蕩漾持續的時間長嗎?翠鳥到哪里去了?”這時學生們馬上理解了這句話的內涵。再通過反復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形象和具體。

2.教師要關注學生個體差異,讓每個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尊重學生、面向全體學生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就要面所有的學生,尊重他們,信賴他們,和學生打成一片,做學生最好的朋友。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比如:學生在回答問題的時候,老師應該用期待和鼓勵的目光看待他們,而且回答錯了也不要嘲笑他們。這樣學生的自尊心會受到傷害,更不能對他們不加理睬。一定要對他們進行鼓勵,給他們增加勇氣和信息。這樣學生就會體會的成功的樂趣,激發他們學校語文的興趣和自信心。

3.營造以學生為主體的嚴謹活潑的課堂氛圍。老師對學生必須要有信心,對學生要充滿信心。老師要走進學生,融入學生,要形成良好課堂氛圍,使學生感到老師既是師長,更是學習生活中的朋友。在語文課堂上,我發現最后面的一個同學聽課有點不耐煩了,就急中生智讓這個同學表演一個節目:課文中描寫的是一只老鷹飛翔的一連串的動作。我給他配音朗讀,他按照描述進行表演。他精彩的表演贏得了同學們的贊賞和稱贊。這樣一個小小的安排,使課堂的氣氛更加的活躍,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死板的語文教學變得生動活潑起來。

四、在享受成功的快樂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一堂語文自習課上,一個小女生對機械地做語文練習非常厭煩,只對看圖作文和造句非常感興趣。不知不覺老師來到小女生的身邊,并拿走了她的練習冊。這時,小女孩非常的著急,覺得馬上要大禍臨頭了。但是老師并沒有對她進行批評責罵,卻對小女孩造的句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句子是這樣的“:花骨朵們正在聚精會神地傾聽春天。”教師看了以后,輕柔地朝小女孩一笑,夸贊道:“非常好,很有想象力,多有靈性啊!”隨后又問道:“為什么不說‘傾聽春天的腳步’呢?”小女孩第一次受到如此夸獎,心頭一暖,膽大了起來,反駁道:“有時候春天來時是沒有腳步的,是披著綠紗乘著風來的。”教師沒有說話,只是輕輕地拍了拍她的頭,走上講臺,她的練習成為講造句題的范本。欣賞和鼓勵帶給小女生無窮無盡的動力,帶來了成功的動力。

五、在質疑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通過思考問題,并對問題提出質疑,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去學習語文,對語文產生濃厚的興趣。例如《誠實的孩子》一文,在講到第三自然段時,有個細心的小女孩提了個問題:“為什么姑媽問花瓶是誰打碎的時候,表兄妹回答‘不是我’,句末用的是感嘆號,而列寧回答‘不是我’卻用的是句號呢?”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我馬上做了個小實驗,指著一塊本來破碎的玻璃問一學生:“是你打碎的?”學生不假思索地說“:不是我!”這時學生明白了文中感嘆號表示表妹沒有打碎的語氣十分肯定,列寧的回答用句號,表明了他撒謊,語氣不十分肯定。這時學生感受到了自己提問與自我解決問題的樂趣,于是紛紛舉手提出自己心中的疑問,共同討論并得出了較滿意的答案。可見在教學中,教師鼓勵質疑,會大大增強學習的積極性。總之,只要我們巧妙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總之,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要根據學生的自身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做到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對語文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作者:吳傳榮 單位:福建省云霄縣火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