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材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4 19:11:5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語文教材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語文教材論文

語文教材文化管理論文

[內容]

文化,是一個被使用得異常頻繁的詞,諸如人類文化、民族文化、階級文化,飲食文化等等的使用率都是夠高的,唯獨語文教材文化這個詞好像還未出現過。然而,語文教材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其內容的豐富性,思想的深刻性,形式的多樣性乃至歷史的悠久性,可能還是其他某些文化所無法與之相比的。

教材是一種文化,語文教材則是教材文化中內容最為豐富多采的部分,它已經構成了一個知識和經驗的寶庫。因為這是一個需要極度重視的寶庫,研究教材乃至教育史,就不能不對語文教材這一文化給以十足的極大的關注。研究語文教材文化,我們面對的基本問題是,語文教材文化的繼承和語文教材文化的特質及內容,然后回顧它的歷史,再進一步研究發展它的途徑。

一、語文教材文化的特質語文教材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其基本特點在于它過去是現在仍然主要是由書面語言構筑的。而語言是傳遞文化的工具,構成語文教材的書面語更是傳遞文化的有力媒體,人們的觀念、認識和情感,語文教材都作為一種載體而使之得到保留和宣揚。語文教材容載了人類的觀念體系、知識體系、行為方式體系、技能訓練體系和語言體系、文字體系等。它包羅萬象,天上地下,古今中外,花鳥魚蟲,幾乎可以涉及任何文化領域,近似百科全書,給受教育者以廣泛而有力的教育。

語文教材的特質還在于它是人類歷史的一面鏡子,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有語文教材以來的社會歷史,反映了人群的生活,也表達了政治領導者的意志。人們可以從這面鏡子看出社會狀況,了解政治制度。它是深切體現時代和社會脈搏的一種語言文化。當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語文教材文化不僅在量上而且在質上也是有差異的。比如隋唐至清末的語文教材文化,同辛亥革命后的就有著質的不同,而新中國建立后的語文教材文化,就和建國前的有著更根本的差異。但不管是哪個時期,其各自所具有的歷史文化價值則是無大別的。它在當時,都是被掌權者和編寫者看作是最好的東西,當成是最能代表民族文化的東西。只要我們對待它們的觀點和態度正確,就可以得出正確的結論。

二、語文教材文化的內容在語文教材中,我們可以看出文化傳統與民族精神,傳統文化與現代觀念,本國文化與外來文化的反映與交融。這種教材文化包含著如下兩層內容。

查看全文

語文教材分析論文

在中學語文教材中,存在著許多“丑”形象,然而人們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注重對作品正面形象的鑒賞,而忽略了對“丑”形象的品味。其實“丑”形象也是藝術審美的重要內容,同樣具有審美價值,理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綜觀整個中學語文教材,不少作品在塑造正面形象的同時,也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形象生動的“丑”形象,使作品更具典型性和社會認識價值。如奧楚蔑洛夫、黃世仁、賈雨村、菲利普夫婦、胡屠戶、周樸園、魯四老爺、別里科夫、葛朗臺、張委、康大叔等人物,我們可以通過這些“丑”形象的言行去了解一切剝削階級的罪惡和腐朽,以及社會制度的黑暗和腐朽,提高對社會生活的復雜性的識辨力。同時,這些“丑”形象還可襯托、表現一切美好的事物和人物,使人們在美與丑的對比中,領略人生的意義。中學語文教材中的“丑”形象主要有如下幾種典型:

一、淺薄勢利型

《范進中舉》中的胡屠戶,是手藝人,雖然不是什么大惡人,但這個市儈在范進中舉前后的不同表現,充分表明這是一個粗野自私、淺薄勢利的小人。范進中舉前,他責怪范進“不知累了我多少”,罵范進“尖嘴猴腮”,“癩蛤蟆想吃天鵝肉”;而范進一旦中舉,就變罵為捧,說他“才學又好,品貌又好,就是城里頭那張府、周府這些老爺,沒有我女婿這樣一個體面的相貌”。這前倨后恭的淺薄勢利表現,把胡屠戶的丑惡靈魂暴露得淋漓盡致。

和胡屠戶一樣,菲利普夫婦、奧楚蔑洛夫也是這樣的勢力小人。我們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當時社會道德風氣的敗壞,因為他們丑的思想、丑的言行,歸根結蒂都是當時社會制度和社會風貌的體現。

二、殘忍虛偽型

查看全文

語文教材研究論文

[內容]

在中學語文教材中,存在著許多“丑”形象,然而人們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注重對作品正面形象的鑒賞,而忽略了對“丑”形象的品味。其實“丑”形象也是藝術審美的重要內容,同樣具有審美價值,理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綜觀整個中學語文教材,不少作品在塑造正面形象的同時,也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形象生動的“丑”形象,使作品更具典型性和社會認識價值。如奧楚蔑洛夫、黃世仁、賈雨村、菲利普夫婦、胡屠戶、周樸園、魯四老爺、別里科夫、葛朗臺、張委、康大叔等人物,我們可以通過這些“丑”形象的言行去了解一切剝削階級的罪惡和腐朽,以及社會制度的黑暗和腐朽,提高對社會生活的復雜性的識辨力。同時,這些“丑”形象還可襯托、表現一切美好的事物和人物,使人們在美與丑的對比中,領略人生的意義。中學語文教材中的“丑”形象主要有如下幾種典型:

一、淺薄勢利型

《范進中舉》中的胡屠戶,是手藝人,雖然不是什么大惡人,但這個市儈在范進中舉前后的不同表現,充分表明這是一個粗野自私、淺薄勢利的小人。范進中舉前,他責怪范進“不知累了我多少”,罵范進“尖嘴猴腮”,“癩蛤蟆想吃天鵝肉”;而范進一旦中舉,就變罵為捧,說他“才學又好,品貌又好,就是城里頭那張府、周府這些老爺,沒有我女婿這樣一個體面的相貌”。這前倨后恭的淺薄勢利表現,把胡屠戶的丑惡靈魂暴露得淋漓盡致。

和胡屠戶一樣,菲利普夫婦、奧楚蔑洛夫也是這樣的勢力小人。我們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當時社會道德風氣的敗壞,因為他們丑的思想、丑的言行,歸根結蒂都是當時社會制度和社會風貌的體現。

查看全文

語文教材研究論文

一、教材的變動情況

國家教委對1986年制定的《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于1990年初作了調整,1990年6月出了修訂本。調整的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二是降低難度,減輕學生負擔。

根據修訂大綱,教材作了相應調整,情況如下:

甲:基本課文,初中由110篇減為100篇,高中由80篇減為70篇,共計篇數是由原來的190篇減為170篇。

乙:課文類型變動情況見下表:

表一課文類型變動情況表

查看全文

語文教材研究論文

一、教材的變動情況

國家教委對1986年制定的《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于1990年初作了調整,1990年6月出了修訂本。調整的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二是降低難度,減輕學生負擔。

根據修訂大綱,教材作了相應調整,情況如下:

甲:基本課文,初中由110篇減為100篇,高中由80篇減為70篇,共計篇數是由原來的190篇減為170篇。

乙:課文類型變動情況見下表:

表一課文類型變動情況表

查看全文

語文教材研究論文

然而,我認為:新編義務教育語文教材,仍有不盡人意之處。這就是,那種富有時代精神、當代氣息的,那種歌頌祖國、歌頌人民、歌頌四化建設的優秀作品入編較少。這不能不說是個明顯的欠缺。

語言文學這門學問,它是人類用來表達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研究語言文學本質和規律的科學。它在保持本身屬性特點的前提下,又受社會的制約,要符合時代的要求。如果我們的的語文教材缺乏時代特色、時代氣息、時代風味、時代內容的優秀作品,那就不利于培養四化的有用之才。何況現行義務教育語文教材中,還有極少數與時代精神相距甚遠,語言枯乏單調,晦澀難懂之作(如有的文言文),很不適合青少年學生接受。我國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說:“學習文言文對白話文寫作有幫助,為什么這些東西不能從現代作品中學到,還要到老祖宗那兒去討救兵呢?……我看文言文里有些東西多數都能從現代文里學到,不一定非要讀《桃花園記》才能學到‘豁然開朗’,是不是現代人的氣息少了點?據說白話里加點文言成分就像菜里邊加點鹽,味道好,可是也要想到鹽多了,會咸得你咽不下去。那文縐縐的味,但是畢竟不如從人民群眾嘴里來的語言那么新鮮、生動、潑辣,那么有泥土味,有時代氣息。”張志公先生也說:“文言它的典章文物、思想內容、思想方法,同今天都不相同,它的生命力不是那么強大的。而當代的作品,大都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充滿著時代精神和濃厚的生活氣息,具有強大的魅力和深廣的影響。”這兩位著名的語言學家都坦率地表明了自己的觀點,說明文言文受社會的時代的局限,有的價值不高,不可過多選取,特別是時代氣息缺乏的,思想藝術不高的。不要認為是各家的文章,或名人推薦的文章,就不能刪減了。我們要對人民負責,對整個民族負責,不是對哪一個人負責。我們要將當代那些富有時代氣息、教育意義大的優秀作品多選編一些,增大當代作品的比重。例如,幾次入藏、為西藏廣大群眾謀福利的孔繁森的典型事跡;徐洪剛誓死與歹徒英勇搏斗的事跡;北京1233號列車售票員李素麗同志那樣幾十年如一日,熱情周到為旅客服務的事跡;麥賢德報效祖國,忠于人民忠于黨的戰斗英雄的事跡;韓素云尊敬孝順長輩,支持丈夫安心服役的范例;賴寧舍生忘死的高尚品質;還有許多為我國科研事業作出成就的科學家,為人民教育事業作出貢獻的優秀教師的事跡,等等,都在我們作家的筆下得到了生動的反映。如果語文課本多選編一些這樣的作品或文章,對正在成長中的中學生的教育作用不是更大些,更直接些嗎?當然,選取當代優秀作品,要注意方方面面,要有代表性;如果特別注意選取青少年中涌現出來的十佳青年或青年標兵,著重宣傳他們嚴于律己,為四化建設樂于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勤奮學習,奮進拼搏,刻苦攻關等優秀事跡,則更能激發學生奮進向上。

假如我們的新教材選編的文章時代精神,時代氣息不充分,沒有很高的思想性、藝術性,沒有吸引力、感染力,不切近學生的思想、生活實際,就不能更好地教育青少年一代。必須懂得:舊瓶裝鮮美的乳汁常有,不宜過多,新瓶裝陳腐的乳汁就不新鮮,就不能提供精美的養分。只有適當選取當代切近學生生活、文質兼美的文章,才能使青少年中學生喜愛欣賞,易于接受,才能培養他們學習語言的興趣,才能扎實地學好語文。

新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語文訓練和思想教育是統一的。祖國的語言文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的教科書,古代燦爛的文化遺產要繼承,近代現代精美有益的文章要編入,當代熠熠生輝的佳作更要選編,這樣就與時代脈搏一起跳動,與時代氣息息息相通,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和高尚情操的陶冶大大有利再說,我們偉大的祖國欣欣向榮、興旺發達,黨和國家重視教育、科技,通過多種舉措、多種途徑加強兩個文明建設,希望舉國上下、各行各業,開創精神文明建設的新局面,讓精神文明之花結出豐碩之果。而我們語文教材,就不能與當今現實脫離,就不能與當今國家的教育形勢脫軌。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長和社會生活的繼承和發展所不可缺的手段。教育與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與人的發展密切相關。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現象。它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發展而產生、發展,對社會起顯著的推動作用。既然教育與社會與人息息相關,既然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現象,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那么,當代精神風貌東西的比重,少了怎么行?從一定意義上說我們的教材也好比機器,我們的學生好比產品,如果我們過多地使用以前的老機器,怎么能生產最理想的優質產品呢?這種比方雖不確切,但也有近似之處。我們當今的社會,在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發展到今天這樣如此理想的境地,我們怎能讓以前的老觀點、老習俗、老意識的課文,在教材中占其較大的比重?我們應用全新的觀點,全新的意識,扣緊生活現實,用充滿活力的知識,向青少年一代灌輸,這才是上策。只有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加大當今佳作的比重,增強時代精神和時代氣息,以促進社會的發展,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查看全文

語文教材原作管理論文

[內容]

名家名篇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時,大多被編者作了文字上的改動,有改動是如此之大,足可以稱之為“傷筋動骨”。但這些改動是否都有必要,卻大有商榷的余地。這里筆者舉出一些實例以作初步的探討。

編者對原作的改動大致可分為二類,一是個別詞句,另一則屬段落結構的。

先說第一類。

對朱自清的《背影》,編者在文字上作了幾處細微的改動。

例一原文:我三兩回勸他不必去。

查看全文

語文教材原作管理論文

[內容]

名家名篇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時,大多被編者作了文字上的改動,有改動是如此之大,足可以稱之為“傷筋動骨”。但這些改動是否都有必要,卻大有商榷的余地。這里筆者舉出一些實例以作初步的探討。

編者對原作的改動大致可分為二類,一是個別詞句,另一則屬段落結構的。

先說第一類。

對朱自清的《背影》,編者在文字上作了幾處細微的改動。

例一原文:我三兩回勸他不必去。

查看全文

語文教材練習革新管理論文

摘要:語文學習,除了教師正確把握教學要求之外,學生必須通過一定數量的練習來消化自己所學的內容,并且使之強化、鞏固,進行有效地遷移,達到內化的目的。但過去的教學往往使“課后練習”這一連接大綱與教材的橋梁,陷入無助和被動的境地。新教材使用初期我們對課本中同一課文的課后練習的改進情況作以整理,以更好把握新教學大綱的教學目標,革新教師教學方法,改善學生學習方法。

語文學習是一種循序漸進的過程,必須懂得受教與自學相結合,教學與練習相結合。但是,很多同學往往忽視了語文的學習方法,一味地以為平時的語文課堂便是學習語文的絕對途徑,在語文課本、大綱指導下語文老師幾十年一塵不變的教化下,履行著自己學生的本分,很少加強自我學習,況且語文教師對課后練習的講解大都采用“我講你記”的方法,背離了語文教學精神,過分強調知識和邏輯,強調標準答案,抑制了學生閱讀課文時理解和闡釋的多重可能性,束縛了學生想像的自由空間。課后練習陷入無助和被動的境地。我想,作為任何一門語言類學科,不可能在這樣一種完全灌輸式的課堂氛圍中得到健康發展。

語文教學在樣的背景下步履為艱,顫顫悠悠地跨過了新世紀的門檻,正當語文教學在一片責難和迷茫中越趄時。新高中語文教材終于在一片呼聲中出臺了,它似乎正以全新的面貌、明確的目標、鮮明的特點,贏得眾人的好評。新教材除了打破舊教材的傳統組合方式;作了新增、刪減、調整部分閱讀單元的內容、順序的調整之外,即便是同一篇課文,由于教學要求的不同,對課后練習亦作了調整。

趁著教育見習的機會,第一次走進課堂,準備感受新教材帶給我們的創新挑戰。包括教法的創新、學法的創新以及在新大綱指導下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的更新。

其實高中的語文學讀懂教學目標,進行學習之外,課后練習的作用不可小視,教師可以此對學生的所學進行診斷和反饋,據此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拾遺補缺;學生也能夠對自己的所學進行診斷和反饋,依此優化自己的學習方法和自我完善。

除此之外,課后練習更是作為指導教與學的方向的重要載體而存在,將教學大綱的思想體現在教科書當中,使教師和學生更好把握新大綱的教學目標和要求。是與教學大綱最貼近的課本內容,是聯系大綱與教材的橋梁。

查看全文

語文教材聯想管理論文

[內容]

聯想,作為一種思維形式,是指人跨越時空界限的一種思維方法,作為一種寫作方法,指在寫某事物時又想到了與此有關的其他事物,并把這些事物按一定方式寫進文章。

聯想在寫作中的重要意義,為古今中外名家所公認。陸機認為,寫作時只有展開“精騖八極、心游萬仞”的聯想,才能達到“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的境界。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中進一步肯定了聯想的作用,他說:“文之思也,其神遠矣。幫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這段精彩論述,說明作家寫作時,經過跨越時空的聯想,寫出了珠圓玉潤的文章。巴爾扎克說得更形象,他說,作家進行聯想時,他的“心靈始終飛翔在高空”,“他的雙腳在大地上行進,他的腦袋卻在騰云駕霧”。他本人在創作小說時,常常借助聯想推進故事情節的發展,一面寫,一面自己跟自己吵架,其實他是代聯想中的人物爭吵,說明他在聯想時已達到了忘我的境界。可以說“沒有聯想就沒有真正的藝術”,同樣,沒有聯想也不會有好的文章。

聯想,有縱、橫聯想,虛、實聯想等多種,這里以中專語文教材為主,對幾種常用的聯想方式略加淺析。

一、相似聯想。這種聯想是借助事物之間相似之處展開的聯想,又分三種。(一)、取其“形似”。據《世說新語》記載,東晉謝安冬天與家人聚會論文,突然下起大雪,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侄謝朗曰:“撒鹽空中差可擬。”侄女謝道韞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堪稱這種聯想的生動事例。《珍珠賦》中,由珍珠聯想到稻谷象“金黃的珍珠”,棉花象“雪白的珍珠”,蓮蓬象“碧綠的珍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由復盆子聯想到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魯迅《秋夜》,由小青蟲聯想到向日葵子的形狀。90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題之一《0的聯想》,取材于詩歌《0的斷想》,詩中由“0”聯想到鏡子、救生圈、戰鼓等。是一個很好的聯想作文題。這種聯想常通過比喻修辭手段,把所要描寫的事物表現得形象、鮮明、生動,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二)、取其“神似”。《松樹的風格》,從松樹的風格聯想到共產主義風格,進而聯想到具有共產主義風格的人。《香山紅葉》,由香山紅葉聯想到老向導也象秋天的紅葉,越老越紅。《獵戶》中寫到“百中”老人,聯想到賈島詩中的隱者,增添了“百中”老人的神密感。楊朔散文《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賦》等都使用了這種聯想方式,收到了不同尋常的藝術效果。這種聯想常用象征手法,賦予事物深刻的含義。(三)、取其“境似”。朱自清《威尼斯》,由威尼斯的地理特點聯想到中國江南水鄉的情景,由威尼斯運河的夜曲聯想到中國秦淮河的夜曲。《荷塘月色》中,由月下荷塘的情境聯想到江南采蓮的情境。這種聯想常用對比的修辭手法,加深讀者對所寫事物的印象,給人以親臨其境之感。

二、相關聯想。這種聯想是以某一事物作引子,引起與此事物有關的事物的聯想。魯迅《風箏》,由看到冬季北京的風箏,展開聯想,引起如何扼抑音年弟弟制放風箏的往事回憶。馬金的《秋夜》,由寫字臺上的《野草》聯想到魯迅的戰斗精神。湯顯祖《牡丹亭》中有一場戲,是寫丫環春香陪老夫人到后園祭奠已死三年的杜麗娘,春香低頭看見自己身上的羅裙正是杜麗娘生前穿過的,不由睹物思人,倍加傷感。這種聯想在文章中常用于倒敘,造成懸念,使行文自然合理,使情節曲折有致,收到較好的藝術效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