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材學生寫作指導
時間:2022-06-11 02:59:09
導語:初中語文教材學生寫作指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自從中考語文試卷上不見了課內現代文閱讀的影子,老師們面對課內現代文的時候,總覺得異常輕松,即使是每個單元里最經典的課文,也無須擔心哪里沒有講明白,哪里沒有講透徹,甚至其他的課內現代文似乎都可學可不學,學了也用處不大。有的老師說,初中這幾年學懂那十幾篇古文、會背默那幾十首古詩就可以了,上屆學生戲劇單元、現代詩歌單元全部扔掉了沒講,學生的成績也沒受到一絲一毫的影響。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其實,語文教材的四大功能之一就是示范功能———語言形式的示范功能。中學語文教學著重于培養基礎的、規范的語文能力。因此,語文教學挑選典型規范的作品作為教材主體,意在通過定向的規范的語文訓練,使學生集中地、高效地學習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我們的教材文本,不僅能幫助學生識文斷字,增加語言詞匯的積累,學習怎樣表達,還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分析能力,提升答題的技巧,更能給學生提供各式各樣作文的典范,方便學生在咀嚼品味的同時,仿效琢磨、積累運用,既增加了文學底蘊,又提升了作文的寫作水平。
一、借助教材文本來積累詞語、句式,豐富學生語言的表達
現代漢語里最小的獨立運用的語言單位就是詞,它是表達過程中最基本的構成要素,學生作文詞語匱乏貧瘠的“癥狀”是完全可以從課本中找到“醫治”的方法的。初中語文教材中的現代文幾乎都是名家的名篇,語言極富生命力,比如蕭紅的《祖父和我》中用“明晃晃”來形容陽光、用“藍悠悠”來形容天空;莫懷戚《散步》中的“分歧”、“一霎時”、“熬”、“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朱自清的《春》中用“欣欣然”來表現春天萬物的復蘇,用“朗潤”來描寫春天山的色澤,用“偷偷地”、“鉆”來呈現小草的生長態勢,用“醞釀”來表現春天氣息的濃郁、醇厚,用“靜默”來展現春天雨夜中的靜謐、祥和;李漢榮《山中訪友》中的和清風“撞”個滿懷,用“德高望重”、“俯身凝神”來描寫古橋;還有冰心《笑》中的“涼云”、“殘滴”、“苦雨孤燈”、“浸”、“濯”……這些詞語或精煉準確,或形象恰切,或深刻雋永,或含蓄委婉,或靈動優美,在品讀玩味的過程中,總能讓我們有一種深深的滿足感,就好像吃了甜甜的糖、品了釅釅的茶、喝了醇醇的酒。其實,完全可以通過造句、連詞成句、詞語替換等形式的訓練,讓學生在作文中恰當地搬挪套用這些精美的詞語,讓這些閃亮的珠璣閃爍在學生作文的字里行間。起初或許會很機械、很生硬,但隨著學生理解能力、模仿能力的增強和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學生的作文語言漸漸地就會生動起來、鮮活起來,化平淡而神奇。還有一些富有特點、結構巧妙的句式,比如《看云識天氣》中“天上的云,姿態萬千,變化無常: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落在空中;有的像鱗片,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有的像一張大棉絮,滿滿地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峰巒,像雄獅,像奔馬……”,這一組句子中用了8組比喻來描繪云的姿態,這樣全面、多角度、多方位的描繪事物,給人一種淋漓盡致、美不勝收的感覺。再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句子像一條彩線,牽動了作者所要描寫的景物,“不必說……也不必說……”是略寫,是寫“面”;“單是……就……”是詳寫,是寫“點”,這樣點面結合地寫,既省去了許多文字,又顯得情趣盎然。如果學生能夠根據表達的需要,在作文時恰當地對這些句式加以運用,誰又能說這不是錦上添花呢?我們完全可以借助教材中這些經典的課文來豐富學生的詞句積累,使學生在充分理解詞語所適合的語境的基礎上,在表達需要時,恰當地運用這些好詞佳句,豐富作文的語言,提升作文語言表達的層次。
二、仿效教材文本精彩的描寫片斷,增強學生描寫的功力
1.模仿課文抓特征寫景物,寫“活”景物。蕭紅筆下那自由自在、情趣盎然的大花園,魯迅筆下那充滿快樂、趣味無限的百草園,朱自清筆下那生機勃發、絢爛多姿的春天,牛漢筆下那狂吼飛奔、氣勢宏偉的滹沱河,梁衡筆下那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壺口瀑布……這些景物都像擁有著生命一樣,彰顯著活力,深深地感染著讀者的心靈。借助這些優美的景物描寫片斷,指導學生描寫景物首先要仔細觀察,抓住景物的特征,然后用準確恰當的修飾詞語來描寫,也可以運用形象生動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或者對所寫景物進行合理的聯想和想象,還可以調動多種感覺器官來寫景,寫出它的形、色、聲、味、質。這樣,學生筆下的景物就有了形象、有了情態、有了聲音、有了顏色,由黑白變為彩色,由靜止變為運動。景物寫活了,字里行間自然就飛揚起情感了。2.模仿課文細致描寫動作,準確運用動詞。《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雪地捕鳥一段的細節描寫,運用了“掃”、“支”、“撒”、“系”、“牽”、“拉”等一系列動詞,展現了捕鳥的全過程,學生仿照這一段,生動地寫出了捉蚯蚓、捕蝴蝶、逮螞蚱、放風箏、踢毽子、跳格字等充滿童趣的游戲。《爸爸的花兒落了》中同樣有一段很細致的動作描寫,“我”賴床不想上學,爸爸“一把”從床上“拖起”“我”,“左看右看”,“抄起雞毛撣子倒轉來拿”,“在空中一掄”,“把我從床頭打到床腳,從床上打到床下”,很形象地寫出了父親對女兒任性的憤怒和責罰。借助于對這段內容的學習,讓學生再次對人物動作描寫進行訓練,學生寫出了打籃球時的傳球和斷球、投籃和搶籃板,踢足球時的發球和搶球、射門和防守,跳繩比賽時的搖繩和跳繩等情境中人物的一系列動作,不僅動詞運用準確,還突出了緊張熱烈的氣氛,讀后有如臨其境之感。3.模仿課文刻畫人物形象,雕琢自己心中的形象。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經典的文學形象:如過鐵道買橘子的笨拙而又執著的父親;小巷深處中那個蒼老枯瘦而又擁有堅韌醇厚母愛的英姨;蘆花蕩里過于自信又自尊勇敢的老英雄;最后一課用盡全身力氣在黑板上寫下“法蘭西萬歲”,用一個手勢示意“我們”散學了的韓麥爾先生……這些文學形象總是那么輕易地被我們刻印在記憶深處,難以忘懷。因此,我們能否指導學生也模仿課文,寫出具有個性鮮明、形象鮮活的人物呢?教授《背影》這一課文時,啟發學生找到生活中或記憶里給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某個人或與之相關的某個情節,指導學生觀察、模仿、體會,并要求學生用具體的、最適合的詞語表述出來,使人物的形象清晰起來;指導學生運用人物描寫的方法,對這個人這個情節作放大處理,再進行細致刻畫。于是,在學生的練筆中真的出現了一系列鮮活動人的“背影”形象:蹲在地上為“我”修理自行車的已不再高大魁梧的父親的背影;身子探出窗外,努力拍打陽光下“我”的被子的瘦弱母親的背影;背著背簍,吃力攀上山梁飽經滄桑而又挺拔的外公的背影;把帽子手套留給我,在風雪中漸行漸遠的稚嫩溫暖的好友的背影;蹣跚學步時搖晃而又可愛的小弟弟的背影……林林總總,那一個個鮮活美麗的背影,就像一張張素描、一幅幅油畫,綻放著令人激動的光彩。
三、借鑒教材文本的寫作手法,優化學生寫作技巧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某些課文寫作手法極具典型性,比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以小見大、欲揚先抑、一波三折等,這些寫作方法是可以讓學生通過探究體會、嘗試運用掌握的,進而優化學生的作文技巧。1.巧妙運用環境描寫,增添行文光彩。在學生的作文中,除非是純粹寫景狀物的作文,否則是很難看到在敘事中融入環境描寫的文字的,更不要說利用環境描寫來制造一些“小美麗”。但是教材中有太多恰到好處的環境描寫,如《蘆花蕩》中開篇對蘆葦蕩景物的描寫;散步中對初春田野的描寫;《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對暮色降臨、大地越來越昏暗的描寫;《羚羊木雕》結尾對冷冷的月亮的描寫;《爸爸的花兒落了》中對散落的夾竹桃和掉落的小石榴的描寫;還有《最后一課》中對鋸木廠后邊草地上正在操練的普魯士士兵的描寫……課文中的這些環境描寫可以用來啟發學生,如這些環境描寫并不影響文中事件或情節的發展,能否把它們刪掉?在思考探究后,學生認識并把握了環境描寫的作用,即交代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背景,為下文情節發展作鋪墊,渲染氣氛,烘托心情,起到某種暗示的作用……借助教材文本中這些典范的段落,指導學生把景與事、景與人、景與情有機地結合起來,一邊參考借鑒,一邊仿效學習,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探究以小見大寫法,深化主旨立意。初中學生的生活經歷決定了他們在作文選材時可以選擇一些芝麻綠豆、雞毛蒜皮的小事來寫,如何在這些瑣屑的小事中表達出真摯的情感、深刻的感悟,在我們的初中課文中都能找出答案。莫懷戚的《散步》就是一篇很好的范文,通過一家三代四口人一起散步的小事,表現了家庭成員之間的互相謙讓、互相愛護,尤其表現了中年人要贍養老人、撫育兒女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還有《走一步,再走一步》、《七根火柴》、《最后一課》、《外婆的手紋》等,借助這些課文,帶領學生探究怎樣才能在作文中做到以小見大提升立意,學生在深入討論后得到的認知是:留心生活中的平凡小事,用心感悟生活中的點滴,探尋小事表象背后的內涵,挖掘深刻的道理,折射出時代的精神風貌。所以,在學生的作文中出現了“……爸爸把我不喜歡吃的飯菜全部倒進他的碗里,一口一口全部吃掉。看著爸爸神情自若的樣子,我想他一定也是這樣吃下了生活中所有的酸甜苦辣,才為我和媽媽撐起了這個幸福的家……”“……深深地嗅著被子里松軟清新的味道,感覺自己的身體被柔柔的陽光包裹住了。哦,這醉人的陽光的味道,噢,不對,這是令人迷戀的母愛的味道!”。透過這樣的文字,揣摩學生的感受和體會,誰又能說學生在提高作文能力的同時,心靈沒有得到洗滌、沒有得到成長呢?這都得益于教材中文道兼美的課文的啟發。3.淺探一波三折技巧,設置情節波瀾。學生的作文敘事如記流水賬,平淡乏味,缺少波折,而教材中的《散步》、《社戲》兩篇課文卻給學生提供了非常好的敘事應該波瀾起伏的借鑒范本。由散步中發生分歧到問題解決,由不能去看社戲到可以去看社戲,在探究敘事波折的過程中,學生認識到事情是可以因為某些因素而發展變化的,可以通過一些如“誤會法”“巧合法”“懸念法”等寫法上的技巧來設置波折,但波折的設置要合乎情理。有了這樣的探究和認知,學生在敘事時總會在事件發展中投下一兩顆“小石子”,使原本平淡無奇的作文增添了幾許波瀾,搖曳生姿。課本中可用來指導學生作文的篇目還有很多,比如可用《頂碗少年》、《走一步,再走一步》來指導學生把一件事情記敘得詳細、清楚;可用《笑》來指導學生并列式的作文結構的安排;可用《石縫間的生命》、《棗核》指導學生進行托物言志作文的訓練……初中語文課又都來自名家名著,課本中的各類元素,小到一個標點、一詞一句,大到布局謀篇、寫法技巧,都是作家智力活動的結晶,都非常具有典型性,這些具有高度典型性的課文都具備多元運用的可能,極具經典性的文本就好比達•芬奇眼中的雞蛋,從不同角度看,總會有新的發現,在實踐中也就會有不同的運用指向。從同一篇課文中充分挖掘可運用的元素,便可以極大提高課文的利用率。我們完全可以在語文教材的使用上好好地做做文章,讓這些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文學典范的作用,成為開啟學生寫作思維大門的一把鑰匙,帶領學生走進更廣闊的作文天地,在那里含英咀華、匯聚靈氣,直至羽化成蝶,展翅高飛。
作者:李昕 單位:上海市閔行區曹行中學
- 上一篇:小型水庫除險加固設計論文
- 下一篇:初中語文教材的重組與整合
精品范文
6初中班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