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習得語文教材人物寫作技巧
時間:2022-07-04 09:29:00
導語:如何習得語文教材人物寫作技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該文論述了在高三復習中,關于人物描寫方法可以借助教材中的經典文學,引導學生如何從教材中習得人物寫作技巧,通過細節描寫、情感張力、獨特的視角等角度提高學生語文閱讀與欣賞能力,使筆下的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關鍵詞:中職語文;人物描寫技巧;細節描寫;情感張力
中職高三語文教學大致有一種傾向:因為高考題來自課外,所以教材沒有復習的必要,學生除了識記一些必要的文學常識、名言名句之外,大抵可以放棄教材。大多數教師在復習伊始,便圍繞20多個考點,逐步展開教學。筆者認為這種認識有失偏頗。實際上,“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這句早在20世紀40年代由葉圣陶先生提出的名言,至今還有著重要意義。無論是從工具性質出發,還是從人文性質出發,教材始終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例如在寫作素材的積累、語言素材的借鑒、人文精神的浸染、人生智慧的啟迪等方面,都對高三學生帶來啟示。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有效利用教材,怎樣選擇教材內容。筆者利用高三復習中關于人物描寫技巧的專題,借助教材中的經典文學,引導學生從教材中習得人物寫作技巧,提高語文閱讀與欣賞能力,使筆下的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一、把握細節描寫,賦予人物以生命
教材人物類型豐富多樣,如《合歡樹》《我與地壇》《我的母親》《賣白菜》,寫的是“母親”,文中人物都是平凡的人、“我”最親近的人。再如《一張診斷書》《跨越百年的美麗》《把欄桿拍遍》,寫的是古今中外的名人,是高尚的人,也是“我”敬仰的人,從文體角度講,他們是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最后的常春藤葉》寫的是底層藝術家,《青龍偃月刀》寫的是低層手工藝者,《老人與海》寫年邁的漁夫,這些是小說中的人物,他們是普通人,但都是“我”敬佩的人,在他們身上閃耀著人性的光輝。這些人物都是教材中形形色色的典型人物。他們在古今中外的文學長廊里散發著迷人的魅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有的也許讓人一輩子也不會忘記。為什么?因為在他們身上,有時代的烙印,有作家的寄托,有社會本質的反映,有人類共同的性格所在,也有他們獨特的個性。這些性格的體現不是通過作家“貼標簽”形成的,而是通過人物自己的語言、外貌、神態、動作、心理等體現的。在課堂上,筆者列舉幾例予以說明,以下是課堂教學片段。片段一:《林黛玉進賈府》“舅母愛惜賜飯,原不應辭,只是還要過去拜見二舅舅,恐領了賜去不恭,異日再領,未為不可。望舅母容諒?!睅煟哼@幾句話,你能聽出什么含義?又體現說話者的什么心理活動和性格特點?生1:有禮貌、有教養的黛玉。生2:林黛玉為自己不留下吃飯說明理由。生3:語言類的細節描寫能細致、真實地反映人物的心理和個性。這幾句話看似平常,實則看出講話者的細膩心理,她婉言拒絕邢夫人,表明對舅母的尊敬和感激,又顧全大局。如此的待人接物,言語得體,表現其修養和性格。片段二:《項鏈》“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勝過一切女賓,陶醉于成功的光榮,陶醉在人們對她的贊美和羨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霧里,陶醉在婦女們所認為最美滿、最甜蜜的勝利里?!睅煟哼@片段屬于什么細節描寫?生:心理。師:有什么表現手法?表現主人公什么性格特點?生:排比手法。用四個陶醉寫出馬蒂爾德夢想成真后興奮、激動、忘乎所以近乎瘋狂的心理狀態。讓學生通過學習教材中的細節描寫,體會人物真實流露的情感,窺探人物的內心世界,收到窺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學生只有走進文本的深處,才會在自己的寫作中深入淺出,靈活運用學到的各種技巧,使所寫的人物更加栩栩如生。
二、體會文字背后的情感張力
細節描寫替代了直白的描述,更能突出筆下人物特點和精神狀態,但是它不是孤立的客觀描寫,而是描寫中蘊含著作者的主觀感情。尤其在散文中,因為散文欣賞的重點是作者的情感,所以筆者非常重視引導學生體驗作品文字背后的情感張力。比如,“母愛”這一主題對學生來說耳熟能詳,如何寫出一種不同尋常的“母愛”,即從熟悉到陌生化處理,可以好好向教材學習。筆者通過兩個寫“母愛”的教材片段加以說明。片段一:《我與地壇》“我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望著我拐出小院去的那處墻角,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睅煟哼@幾句是寫母親看出門的兒子的一個特寫鏡頭。你認為特寫的內容是什么?生: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師:母親為什么有這樣的動作?生:因為母親理解兒子、尊重兒子,但是又不放心兒子,她的心里充滿了矛盾。反映出一種細膩、深沉的母愛。師:這好似作者多年以后回想到的一個母親的動作,你認為作者當時寫下這些文字時,充滿了怎樣的情感?生:想到母親當時內心的悲傷、不安和希望兒子能堅強的種種復雜心理,作者百感交集。文字背后似乎有一種強大的情感張力,有著作者對母親的理解、告慰、懷念和當時年少不能理解母親而無以為報的愧疚之情。片段二:《賣白菜》“母親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臉上的淚水。她用粗糙的大手撫摸著我的頭,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爛了的白菜葉子的氣味。從夏到秋、從秋到冬,在一年的三個季節里,我和母親把這一百零四棵44444白菜從嬌嫩的芽苗,侍弄成飽滿的大白菜,我們撒種、間苗、除草、444444捉蟲、施肥、澆水、收獲、晾曬4444444444……”讓學生關注加點兩處(“一百零四棵”,末句關于種蔬菜過程的八個詞語),并從情感角度分析,這兩處描寫的是不是普通的數字和簡單的勞作過程。學生通讀全文及細讀這部分,可以看出這一段的細節描寫很特殊。一百零四,并不是一個普通數字,而是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它不僅是一百零四棵白菜,更是經過人格化寫法而陪伴“我”一起成長的一百零四個小伙伴。它們見證了母親和“我”在這一年中的辛勞、快樂、喜悅和痛苦。母子一起勞動,終有收獲的喜悅,卻難以分享這勞動的成果,內心的酸楚、無奈、痛苦、悲哀,無不從字里行間流露。給人以深深的思考并達到情感上的共鳴,當然也有時代的折射。以上的描寫,沒有刻意的渲染,如果師生沉浸下來,重溫這些文字,就會感受到別樣的親情和愛。
三、尋找獨特的視角作為切入點
視角獨特,可以匠心獨運,不落窠臼,寫出一點新意。如教材中的《一張診斷書》,回憶林巧稚醫生高尚的醫德和精湛的醫術,不是直接寫人物,而是以一張診斷書為切入點,層層引出了對林醫生的描寫及人物形象。初中教材中朱自清的《背影》,以父親的“背影”為線索組織全文。學校月考文學作品閱讀題《落葉》,就以“落葉”為線索寫作者對家鄉的思念和對母親的懷念。有人說,學習語文,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教材是學生語文學習的不竭源泉,如何從這一源泉中不斷汲取寫作所需的活水,就看如何有效地去利用了。
作者:勵珍英 單位:寧波建設工程學校
- 上一篇:高中語文閱讀校本教材研究
- 下一篇:大學語文閱讀教學困境與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