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閱讀教學分析論文
時間:2022-05-14 11:34:00
導語:語文閱讀教學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xiàn)代社會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要求教學不能再以單獨傳授知識為主要目的,而應該在此基礎上給學生提供有助于其終身學習的動力和基礎;教師的作用也不能再混同于一部百科全書或一個供學生利用的資料庫。
“一個有創(chuàng)造性的教師應能幫助學生在自學的道路上迅速前進,教會學生怎樣對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qū)Ш皖檰枺皇菣C械傳遞知識的簡單工具。”(S.拉塞克、G.維迪努著,馬勝利等譯:《從現(xiàn)在到2000年——教育內(nèi)容發(fā)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未來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此,如何加強學法指導已成為世界各國教育關注的焦點之一。作為基礎教育之基礎的小學教育,如何進行學法指導也成為我國小學教學改革的熱點課題。近幾年,我們根據(jù)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結合教學實踐,對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認識學習規(guī)律的引導和掌握學習方法的指導進行了思考和研究,并在閱讀教學中進行了學法(即閱讀方法)指導有效途徑的探索,下面談談我們的具體做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巧設思維情境,滲透學法指導
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形成閱讀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學生的閱讀經(jīng)歷有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直接將抽象的學習方法硬性塞給學生,要他們?nèi)ケ常桓荒芤宰寣W生學會讀書為借口而放任自流,讓其“暗中摸索”。我們認為教師應根據(jù)教材特點,抓住訓練時機,巧設思維情境,滲透學法指導,讓學生主動而又生動活潑地學習,積極發(fā)揮其主體作用,使“教材”變成學生的“學材”,在師生共同實踐探索中使學生領悟?qū)W習方法。
例如學習第五冊《師生情》一課,在理解“她們多么想早點看到王老師啊”一句時,滲透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教師引導學生思考:(1)她們?yōu)槭裁聪朐琰c看到王老師在課文中找出答案并劃出有關語句,談談體會。思考此問,學生必然聯(lián)系下文王老師“和藹可親”、“日夜操勞”來理解。(2)你從哪兒看出她們想早點看到王老師劃出有關的重點詞語,談談體會。學生又必然聯(lián)系上文中“冒雨”“急匆匆”等詞語來理解,最后達到對師生之間情感的深刻認識。這樣引導學生展開思維,指導學生讀書要翻前看后,讀后想前,上下聯(lián)系,整體感知,使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逐步掌握一種重要的閱讀方法。
二、回顧學習過程,總結學習方法
科學的學習方法來源于成功的學習實踐。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回顧學習過程,引導學生把自己的學習過程作為認知對象,幫助他們從成功的學習中總結出閱讀規(guī)律,以便今后自覺運用這些規(guī)律去探求新知。
例如教學第十二冊《書的故事》第二段,此段寫青年工人到書店買書。學生通過自讀,從青年“漫不經(jīng)心”地翻書到后來“認真地看起來”這一態(tài)度變化中體會出其非常喜歡魯迅先生的書,此時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給予充分肯定,并進一步引導學生聯(lián)系第一段中當時的情況,談對青年有何新的認識。學生聯(lián)系當時敵人查封進步書籍,白色恐怖十分嚴重,魯迅的書“書店不敢出版”,“沒有地方敢代售”這一歷史背景,體會出青年渴望進步的思想感情。至此,應當說學生理解到位,但作為教師不應該滿足這個結論,而應該再引導學生回顧學習過程,找出規(guī)律性的東西,即體會人物思想感情,一要注意抓住人物前后態(tài)度的變化;二要將人物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中去認識。
可見,學法指導也要體現(xiàn)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一方面教師要因勢利導,另一方面要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課本讓學生讀,思路讓學生講,規(guī)律讓學生找,學法讓學生悟,使閱讀方法真正成為學生主動獲得的一種可貴的精神財富。
三、提供遷移機會,鞏固運用學法
對于學習方法的掌握,學生并不是一教就會,一點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閱讀方法,形成學習能力,要有一個逐步領悟和吸收的過程。因此,在學生初步掌握學習方法的同時,還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學習遷移的機會,指導他們將已學到的閱讀方法遷移運用于相類似的學習情境中,使其在具體的學習活動中領悟閱讀方法的真諦。在閱讀教學中,這種遷移性學習可以多層次、多角度地進行。
例如學生學習了查字典解詞,聯(lián)系上下文解詞及結合生活實際解詞等方法之后,就可以在以后的閱讀中指導學生運用這些方法去理解新詞。又如還可進行段與段之間的學習遷移。小學語文課本中的童話、寓言及散文中常有反復出現(xiàn)的情節(jié)或相同結構的段落,學習此類課文,教師要在教好“例子”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運用學習“例子”的方法進行后幾段學習。以《精彩的馬戲》一課為例,課文中寫三場馬戲表演的文字結構相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先形成對“猴子爬竿”一段作者寫作順序的概括:“什么節(jié)目——怎樣表演——觀眾反應”。把握了這個順序,學生就能順利地自學“熊踩木球”、“山羊走鋼絲”這些寫法類似的段落。另外,當遇到具有共同的結構和思路的同類課文時還可進行篇與篇的學習遷移。
再如在講讀課上學到的閱讀方法還可遷移運用到閱讀課上,使閱讀課著眼于講讀課所學訓練重點的實施和運用,著眼于所學閱讀方法的運用鞏固。教師半扶半放,少扶多放,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像以上這樣抓住教材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進行學習遷移,既揭示了規(guī)律,教會了方法,激發(fā)了興趣,學生的閱讀能力又在遷移中得到鞏固,在遷移中得到提高。
四、進行序列訓練,促進認知策略發(fā)展
學生掌握了幾種具體方法不等于學會了閱讀。學會閱讀的核心是學生將具體的方法整合內(nèi)化,成為系統(tǒng)的、較完整的、靈活的認知策略。這種整合內(nèi)化的過程需要教師長期艱苦的工作,需要教師從課堂教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抓起,有計劃、有意識、有序列地進行持之以恒的訓練。學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隨著年級的增長由低到高,由淺入深,螺旋上升。因此我們注意明確大綱對不同年級的閱讀要求,通過調(diào)查了解和認真研究各年級學生的“已有基礎”,總結出學生以往所掌握的學習方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站在已有的基礎上“自己跳起來”夠一夠,在教師的點撥下邁出新步;在教師的序列指導下不斷積累和豐富自己的閱讀方法。
積累一定量的學習方法是學生形成認知策略的前提。只有當學生在不同的學習情境中,自覺靈活地運用一定的方法進行學習時,學習策略才能逐步形成。因此,語文學法指導不能孤立地進行,而要與學習策略的培養(yǎng)密切聯(lián)系,并把著眼點放在后者。
例如在劃分段落的教學中,學生因運用分段方法不同而產(chǎn)生分歧時,教師不要簡單地裁判誰對誰錯,或只注重結果,而輕視過程,要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展示各自的思路及理由,借助討論學會自由地和批判地思考,使學生領悟如何靈活運用學習方法的真諦。
另外,我們還要注意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掌握的閱讀方法。如第十二冊最后一單元《書的故事》一課教學,就可綜合選擇運用已有的學法進行學習。如運用“注意當時當?shù)氐那闆r”這一學法學習第一段,抓住重點詞語“不敢出版”、“不敢代售”體會當時的時代背景,在學習后面內(nèi)容時除聯(lián)系當時當?shù)氐那闆r,還用勾點圈畫、批注和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理解的學習方法,抓住描寫人物前后態(tài)度變化的詞句體會人物思想感情等。只有這樣,當學生在不同的學習情境中,自覺靈活地運用一定的方法進行學習時,學習策略才能逐步形成。
由于學法指導效果還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在學法指導時僅教給學生掌握一套科學的學習方法還不夠,還應注意以下兩點:第一,學法指導要和培養(yǎng)良好學習習慣同步進行,這是學法指導取得成效的必要條件。第二,要重視學習品格的培養(yǎng),即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精神、創(chuàng)造精神,克服困難、奮發(fā)向上的精神,這是學法指導取得成效的保證。
總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只有努力探索學法指導的有效途徑,有意識地把學法指導和學習品質(zhì)的培養(yǎng)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同時進行,才能培養(yǎng)學生獲取知識的本領,才能逐步達到“用不著教”的理想境界。
- 上一篇:語文農(nóng)村教學論文
- 下一篇:語文詞語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