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閱讀能力教學論文

時間:2022-05-14 11:47:00

導語:語文閱讀能力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閱讀能力教學論文

閱讀是一項最重要的基本功。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擔負著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良好閱讀習慣的重要任務。《義務教育大綱》在閱讀教學部分強調指出:“閱讀教學要著眼于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習獨立思考,學習怎樣讀書。”對閱讀教學來說,這句話可謂是點睛之筆。這里所說的“自學能力”,也就是獨立閱讀。這句話有以下幾層意思:“閱讀實踐”是達到獨立閱讀的途徑;“獨立思考”是獨立閱讀必須具有的最重要的一種能力。“怎樣讀書”包含著閱讀的種種知識、方法、技能;所謂“著眼于”,就是出發點、落腳點。閱讀教學的出發點、落腳點是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或者說,閱讀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使學生能夠獨立閱讀。閱讀教學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要解決以下認識和實際問題。

一、理解課文是為了培養獨立閱讀能力

指導學生理解課文,是目的、更是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手段。這里說理解課文是目的,只是閱讀教學近期的目的,而不是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說理解課文是手段,意思是,作為教材的課文無非是個例子,教師要憑借這些課文訓練學生學會“舉一反三”,教師教“一”的時候不能只管這個“一”,同時還要想到“三”,要指導學生學會“反三”。能夠觸類旁通地獨立閱讀、理解教材以外的書籍、報刊。這是閱讀教學要達到的最終目的——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這才是閱讀教學的成功。

二、閱讀理解的基本內容

1.理解詞語。在閱讀教學中,理解詞語是理解課文的前提。《義務教育大綱》要求:一是正確地讀出和寫出學過的詞語,二是懂得詞語的意思,三是注意積累詞語并能運用。理解詞語主要是理解重點詞語、特別是對表現中心有重要作用的詞語。有的熟詞在新課文中有了新的含義;有的詞語在課文中有特殊的表達作用;有些詞語不理解影響理解課文的內容,這些詞語應當指導學生準確理解。

2.理解句子。理解句子是理解課文的基礎,但并不是說課文的每個句子都要深入理解,要抓重點。以下幾類句子教師要著重指導學生加以理解:一是對表現中心有較大作用的句子;二是含義深刻的句子;三是跟學生生活距離較遠的句子;四是結構比較復雜的句子。指導學生理解句子,主要是理解句子的意思,有的可以揣摩句子的形式,學習說、寫這種句式的句子,但小學階段不宜講語法、修辭方面的名詞述語。

3.理解自然段。理解自然段包括三項內容:一是從形式上認識自然段;二是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知道句與句在內容上是怎樣連起來的;三是知道整個自然段主要講什么,能夠歸納自然段的段意。

4.理解篇章。理解篇章是一種綜合的閱讀能力,要在理解詞、句、自然段的基礎上進行。理解篇章包括五項內容:一是了解自然段之間的聯系,結合課文分段;二是歸納段落大意;三是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四是概括課文的中心思想;五是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這五個方面緊密聯系,環環相扣,逐步提高。

三、常用的閱讀方法

1.邊讀邊想的方法:閱讀和思考相結合是提高閱讀能力的基本方法。古人說:“學而不思則罔”,讀了又思、思了又讀,邊讀邊想,讀思結合,是被實踐證明的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那么在閱讀過程中想什么、怎樣想,是首要明確的問題。我認為,凡是課文中所包含的詞句段篇都是屬于閱讀時思考的范圍。比如,不懂的字詞、一些科技名詞術語。至于怎樣想,要多問幾個為什么,還要學會用聯系的方法進行思考。另外,在閱讀的不同階段,想會么可以有所側重。初讀課文,嘗試理解不懂的詞語,提出不懂的或想了解的問題;深入理解課文,要學習抓住重點詞、句思考理解,進而想全文主要講什么,要說明什么,給自己有哪些啟發、教育;最后還要想想學了這篇課文,在讀書方法上有什么收獲,在今后作文時可以學習什么。總之,一邊讀一邊想,所想的問題隨著閱讀的深入應當由易到難,由小到大,由簡單到綜合,有梯度、分層次。

2.聯系上下文的方法。課文中有相當多的詞語、句子,如果就詞解詞,就句析句,往往難以理解。如果把它們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里,聯系上下文琢磨,就能確切地理解。例如:《長城》一課中,“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其中“凝結”一詞的意思是:氣體變成液體或液體變成固體。而文中不含這個意思,這時教師必須指導學生把“凝結”放在課文的語言環境中,才能理解它的含義。啟發學生讀這一段,把上下文聯系起來思考,就會發現,萬里長城靠的是勞動人民辛勞和智慧才能建成,因此,這里的“凝結”含有“建成”的意思,從而更加準確地理解課文。

3.聯系生活和自身情感體驗。語文課本內容十分豐富,許多課文所描寫的事物,所運用的語言,與小學生的生活較遠,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遇到這種情況,就需要啟發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實際中去尋找、發現與課文描寫的事物相同的經驗,把二者聯系起來,幫助理解課文的語言文字。例如《草原》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話:“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么走都可以。”“灑脫”這個詞,通過查字典可以了解到,意思是(言談舉止)自然、不拘束。理解顯然不能到此為止。學生接著讀下去,從“只要方向不錯,怎么走都可以。”對“灑脫”有了較具體的理解,但是草原的遼闊,感受還不深刻。有個學生和自己生活聯系起來,說自己在廣場上騎自行車的體會,全班同學對“灑脫”有了實感,就能想象出草原上騎馬、開車是怎樣無拘無束,從而體會出只有用“灑脫”這個詞才能準確、生動地寫出草原上開車的感覺,襯托出草原的遼闊。

四、怎樣指導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指導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主要靠教師有意識地把方法滲透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之中,使他們經過一次次的閱讀實踐,一點一滴地逐漸領悟方法,并且反復地練習運用。這樣才能慢慢形成閱讀的能力。

1.在學生理解課文的過程中滲透閱讀方法教師要有教給閱讀方法、培養閱讀能力的意識。在備課的時候,把指導閱讀方法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目的寫進教案,并且設計出實施的步驟和方法。在上課的時候,要把閱讀方法滲透在教學過程之中。具體做法是讀前提出要求,讀中相機指導,讀后引導學生回憶剛剛經歷的學習過程,小結閱讀方法。

2.從感性到理性、到運用逐步掌握一種閱讀方法的習得,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見影,必須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反復運用,逐步熟練,最終形成能力。

五、加強訓練、講求實效

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關鍵在“獨立”,閱讀過程中的思考、探索、領悟、獲取、掌握以及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等等都是學生自身的事,不能由別人代替。學生要達到“獨立閱讀”的理想境界,只有靠加強訓練,在訓練中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體性得以體現,教師為學服務的主導作用得以發揮,這是改進閱讀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