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質疑答疑教學論文

時間:2022-05-14 11:49:00

導語:語文質疑答疑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質疑答疑教學論文

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一切創造性活動的基礎,是富有創造精神的人所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皩W貴有疑”,學生在學習中產生了疑問,就能主動地向未知領域做新的探索。

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是培養思維獨立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經常鼓勵學生獨立思索,質疑問難,為學生質疑創造機會,每節課都留一定時間讓學生提問題。剛開始提問時,學生往往問得膚淺,但我熱情地給以鼓勵,逐漸引導他們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發現問題。如他們可以從詞語搭配、思想內容,布局謀篇等方面提出問題。使思維得到發展。

對于難度較大的問題,我注意教給他們如何思考的路子,讓學生遵循一定的規律,探求文章的脈絡,有順序地把思維引向深入。在教學中特別要注意啟發學習較差的學生多提問題,并鼓勵他們運用所學知識自己解決問題。對他們的進步要及時表揚,提高他們的學習信心。

實踐證明,質疑答疑的訓練,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養成認真思考的習慣,提高自學能力,而且有利于發展學生智力,特別是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下面介紹幾種“質疑解難”的做法:

一、預習質疑,主動求解

《草船借箭》這篇課文篇幅較長,故事情節曲折,但并不難懂。我要求學生在預習課文時提出疑難問題,在自息課堂上讓他們互相討論,互相交流,然后經過整理去易存難,把與中心有關的幾個問題歸納如下:1.本課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做課題,而不用“諸葛亮借箭”或“草船受箭”做課題?2.諸葛亮為什么請魯肅幫助借船并且不讓周瑜知道?3.為什么諸葛亮敢說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4.為什么諸葛亮要在第三天的四更時候才去取箭?5.為什么諸葛亮叫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他和魯肅“只管飲酒取樂”?6.諸葛亮為什么下令把船頭掉過來?7.諸葛亮為什么吩咐軍士齊喊:“謝謝曹丞相的箭”?講讀課文時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認真讀書,邊讀、邊思、邊議,把上述問題的解答進行歸類,從而看出諸葛亮知人心,通天文,曉地理,在草船借箭的全過程中神機妙算,才智出眾,不愧是我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學生準確地把握住中心,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二、圍繞課題,引疑解難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導學生從課題入手,抓住題目中的關鍵詞提出問題,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訓練學生思維能力,提高閱讀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如《草船借箭》中的“借箭”一詞,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利用“草船”借箭,更加突出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才能出眾。開講時我啟發學生圍繞“借箭”提出問題。結果學生以“借箭”為線索提出:誰向誰借?

為什么借?怎樣借?結果怎樣?這樣在閱讀課文時,就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作者的思路,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又如教《金色的魚鉤》時,我問學生:“從課題上看文章重點應寫什么?讀了課文后再看課題,你會想到或提出些什么問題?”學生經過思索后提出:1.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為什么用“金色的魚鉤”做課題?2.為什么在“魚鉤”前面加上“金色”一詞?3.課文是怎樣把老班長和魚鉤聯系在一起?學生從事物的表面現象發現他的本質和核心問題,雖然初讀課文,因對課文不甚了解,一時還不能解答這些問題,但已設下懸念,引起閱讀興趣。

三、扣住難點,質疑釋難

閱讀課文時要抓住重點、難點部分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要一步一步啟發學生思維,在思維的漸次深入中把握課文的內容。同時要讓學生學會通過語言文字分析事物,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提高認識能力?!而B的天堂》一文中,作者和朋友們第一次經過“鳥的天堂”時,著重寫了大榕樹的長勢,講這部分時我告訴學生,課文中對榕樹的位置、大小、形狀進行生動、形象的描寫,這是靜態的描寫,并讓學生在讀課文時注意作者是怎樣寫事物的靜態。閱讀課文后學生還不太明白,提出幾個問題:1.寫榕樹的這部分是靜態描寫,為什么用了“生根”、“垂到”、“伸進”、“臥”等動詞?2.課文中描寫榕樹靜態的順序是由遠及從近,為什么寫到:“我們的船漸漸逼近榕樹了”時又寫:“……從遠處看,就像一株大樹臥在水面上一般?!卑堰h景寫在近景中?這些問題的難度較大,我沒有急于讓他們回答,而是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課文中具體描寫榕樹長勢的句子,先總結出榕樹大而美的特點,再品味作者是怎樣通過語言文字更巧妙、形象地描繪出榕樹的千姿百態。

在討論第二個問題時,大家談了這樣的看法:1.把榕樹的近景、遠景交織在一起,更能突出榕樹的與眾不同;2.把這句話加在近景的描寫中,寫法新穎,巧妙地把近景和遠景融合在一起,遠中有近,近中有遠,使讀者眼前浮現出一幅美麗的畫面,留下深刻的印象;3.因為前面有一部分樹枝垂到水面上的描寫:“一簇簇樹葉伸到水面上來”,所以有“從遠處看,就像一株大樹臥在水面上一般”的話,文章前后照應。經過指點,學生摸準思路,自己解決了難點,享受到質疑解疑的樂趣。

四、抓重點句,設疑推導

讀一篇文章只有抓住重點句、關鍵句子,一邊讀一邊想,才能讀懂課文。如每篇文章的中心句,能概括全文中心內容,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與課文的各部分關系十分密切。抓住中心句的學習,往往能串聯全篇課文,使教學渾然一體,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全文:如《金色的魚鉤》中有一句指導員說的話:“一路上,你是上級,是保姆,是勤務員,無論多么艱苦,也要把他們帶出草地?!边@句話的容量大,課文的整個情節都圍繞他展開的。學習此句時學生提出:為什么稱老班長是“上級”、“保姆”、“勤務員”?

這個問題很大,要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學。我首先讓他們弄清“上級”、“保姆”、“勤務員”的本意,明確老班長在過草地時肩負著什么任務?在草地那種特定的環境中老班長是怎樣完成他當“上級”、“保姆”、“勤務員”的任務?然后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出老班長的具體言行。他到處找野菜,挖草根,洗衣服,找有水塘的地方宿營,做魚鉤釣魚,做魚湯給病號吃,而自己卻忍饑挨餓,還不許告訴別人,用實際行動無微不至地照顧著三個病號,完成黨交給的任務。最后讓學生透過老班長外表的描述,體會他舍己救人,對革命事業無限忠誠的崇高的內心世界,使學生把對老班長的認識從表面深化到實質。

在教學中我體會到,學生養成大膽質疑,主動求解的習慣,就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