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口語交際教學論文

時間:2022-05-14 05:38:00

導語:語文口語交際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口語交際教學論文

摘要:立足邊疆地區小語教學實際,從開發資源、整合教材,創設情境、優化課堂,加強實踐、突出互動,關注過程、積極評價四方面入手,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關鍵詞:民族地區;口語交際;教學見解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交際活動空前的活躍、頻繁,口語交際能力成為了現代公民必備的能力要求。提高公民口語交際能力,必須從小學生抓起。隨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口語交際”已成為小學語文教學一個重要而嶄新的課型。《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口語的目標是:具有日常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和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與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提高口語交際能力是“口語交際”的重要任務,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交際能力提高不盡人意。特別是地處南疆邊陲、多民族雜居、國家級貧困縣麻栗坡,“口語交際”更是成為語文教學的難點之一,課堂常常遭遇尷尬局面,常有“死課”(不肯交際)、“亂課”(游離目標)等情況發生。如何改變現有教學狀況,提高民族地區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呢?下面結合新課程談談在“口語教學”實踐中的一些見解:

一、開發資源,整合教材,提供學生喜歡的交際話題。

新教材對“口語交際”知識內容、能力培養進行了科學、系統的編排。但是其中仍存在一些城市化、成人化的話題。例如上《有了電腦,還要花功夫練字嗎》一課,農村的學生對電腦并不了解,根本無從談起,這樣的話題學生無話可說,更沒了交際的興趣。《標準》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因此,我們必須立足生活,著眼地區差異,把教材的教學要求與學生實際結合起來,重新整合、變通。《過生日,請同學吃飯好不好》要求學生通過討論,說清好與不好的理由。通過交際,能更全面地看問題。但是,民族地區的孩子很少過生日,即使有也是一碗壽面兩個雞蛋。根本不可能請客吃飯。倒是在一些婚慶、佛事上大辦宴席。于是,我把話題變換了一下,讓學生討論農村的這些習俗好不好。學生更積極地去觀察生活,甚至主動地了解大人的看法,再加上自己的見解,討論時,學生個個有理有據,異常活躍。這樣,既達到了教材的培養目標,又很好地利用當地資源。

二、創設情境、優化課堂,激發學生交際的動機。

口語交際教學活動主要是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其間語言交互來往,呈雙向或多向互動狀態。創設情境,能讓兒童從感受、體驗形象中開始,而兒童在感受、體驗形象時,觀察的客體和詞語之間就會建立相應的聯系,會使詞語與形象溝通起來,同時,語言與思維也隨之發展。教學時,根據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征和教材內容巧設情境,才能切中繁雜,形成和諧、民主的氛圍,激發學生口語交際的動機。

1、實物展示法。形象直觀的實物展示,能很快吸引注意力,易于學生觀察,從而把學生帶到情境中去,使學生積極生動地加入到口語交際訓練中。例如《愛吃的水果》一課,我把“葡萄”、桔子、柚子、柿子、梨、蘋果”寄放在水果盤中,學生的視覺、味覺、知覺一下被喚醒,很快地進入到交際的情境中。并在觀察之后調動原有的知識積累,能說出自己愛吃水果的特點,使交際有序,活躍地進行。

2、教師描述法。心理學研究表明,思維通常是由問題產生的,并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教材中有些內容也提出了一定的問題,這些語言文字經過老師的口頭描述會更形象地進入學生的大腦,激活學生的思維,產生強烈的表達欲望。例如《發現朋友有了缺點,該怎么辦》一課,上課伊始,我描述了這樣一個情境:我有一位好朋友,他勤奮好學,各項活動總出類拔萃,從不輕易犯錯誤,可是他做了錯事,總不承認,愛撒謊,你們說該怎么辦呢?學生一聽幫老師解決問題,思維活躍紛紛說出許多見解。這樣一下子進入了問題情境,把口語交際回歸生活體驗,打開學生話匣子,學生就會產生積極的交流欲望。3、模擬社會生活實例法。生活是口語交際的源泉。再現生活中的情境,讓學生置身于模擬的情境中觀察、說明,是增強學生體驗、激發思維和口頭表達的環境條件和動力源。例如《購物講價》一課中,我首先讓學生拿出自己的物品分小組擺在“玩具柜”“文具柜”“用品柜”中,再現商店的擺設,然后要求各組分工,(顧客和售貨員),要求“顧客”每人要買一件物品,“售貨員”要熱情待客,比比看,誰買的最便宜,再說說購物所得。這樣學生角色意識得到發展,參與興趣很濃,交際更為活躍。在貧困地區缺乏課件的情況下,模擬社會生活實例不失是一種好方法,教師應多做課前準備,多花費一些心思,努力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

三、加強實踐、突出互動,發展學生交際語言。

《課程標準》指出:“不斷發展規范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培養良好的聽說習慣。“在民族地區,方言的大量使用給學生的交際帶來極大的阻礙。一部分學生在交際時出現了不會說的現象,致使說話時磕磕碰碰,詞不達意。發展、規范語言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必須在交際實踐中規范語言,在互動中發展語言。

1、師生互動,重在引指、規范語言。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更是學生的學習伙伴。“口語交際”中教師必須從“說話能力”上對學生的言語進行指導、修正,并做好典范。《介紹健康的小常識》中,教師先介紹預防秋噪的方法,從而引導學生明白必須說清楚要預防什么,治療什么,用什么藥(方法),注意把藥名、藥量介紹清楚。

2、學生互動,重在實踐,發展口頭語言。面向全體,人人練說,生生互動是最好的形式。教師可以組織同桌之間、小組之間互說互議,全班再說再議,讓學生在問、說、評、議、辯中互動交流,各自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在交際的過程中培養良好的聽說習慣、發展交際語言。

3、擴大互動,重在檢驗,鞏固口語語言。口語交際能力的形成不是一個短期行為,具有長效性。短短的40分鐘只為學生交際提供一個平臺,生活才是交際的大舞臺。因此,應讓學生與家長、朋友、社會上的人進行互動,進行交際,在生活中與人交往。如上完《購物講價》后,我要求學生利用星期天與爸爸、媽媽一起上市場,注意觀察大人們在購買中的討價還價,甚至自己親自購買一件小物品。這樣長期訓練,擴大互動范圍,不僅鞏固了學生的口頭語言,還發展了學生的交際能力。四、關注過程、積極評價,激勵交際信心。

“口語交際”是一個多向互動的過程中,在互動中不僅要發展學生的表達能力,能闡明自己的觀點和見解,還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傾聽能力和應對能力。既要專心致志地聽人發言,并對稍縱即逝的語言內容作出快速反應,明白對方說話的意圖,捕捉說話者的觀點,并經過加工形成自己的觀點,又要表達自己的看法,在這一復雜的過程中,需要老師時刻關注過程、引導、激勵,使交際活動順序進行。

1、定優秀,感受成功。教師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評價應以肯定和表揚為主,以自己寬大的胸懷去呵護學生在交際中的細微進步。“你觀察得真仔細”、“你說得真棒”、“你聽得真認真”這樣激勵的語言,使學生感受到被賞識,看到自身在交際中的價值,增強交際的信心。

2、激后進,樹立信心。在交際中常有些同學沉默不語,有些同學詞不達意。針對這種情況,我常講些科學家、偉人大器晚成的故事,喚醒他們的自信心,并在交際中注意觀察,有意識地提供機會,多加鼓勵,樹立交際的信心總之,只要教師準確把握教材,合理利用教材,創造寬松、愉悅的交際環境,就能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口語交際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口語交際水平,為全面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