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遷移能力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08 10:24:00
導語:學生遷移能力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遷移是已經學過的東西在新情境中的應用,也就是已有經驗對解決新課題的影響。這一現象廣泛地存在于知識、技能和行為規范的學習中,引起了人們普遍的關注。長期以來,人們對這一問題不斷進行理論和實踐的探討,終于對遷移過程中復雜的認知活動有了較完整而科學的認識,發現遷移過程是由審題、聯想、分析類化幾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認知成分構成的,即首先必須形成對有關問題的最初映象,讓映象激活頭腦中有關知識結構,然后統一分析新問題與舊知識的內在聯系,將具體問題歸入原有知識結構,形成概括化聯想,從而解決新問題,構成一次完整的遷移。
這一理論在語文教學中具有廣泛的指導意義,主要表現為通過對已有知識的概括和對生活經驗的總結,進而達到獨立寫作的遷移,不斷用原有知識解決新課題的遷移,等等。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
下面僅就閱讀教學中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談幾點看法。
概括能力的培養是進行遷移的重要前提
遷移,是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過程。已有知識結構的概括水平決定了問題的最初映象,也就是說,概括的知識結構為新的問題的嵌入提供了一個框架,所以,對已有經驗的概括水平不同,其遷移程度也不同;概括水平高者,其遷移過程較壓縮,遷移速度就快;相反,概括水平低者,其遷移較迂回,遷移速度也就較慢,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呢?我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一、抽象概括
事物的本質特征往往被紛繁復雜的外表所掩蓋。文藝是用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揭示生活實質的,那么要了解文章的內涵就需要通過對外部形象的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質。所以在閱讀教學中,一定要運用各種方法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比如《風景談》一文,主題是“自然是偉大的,而人類更偉大”,這一主題通過六幅風景表現出來。如何通過閱讀抓住其主旨呢?如果僅憑借語言文字逐一講解分析,最后點明主旨,學生固然也能接受,但其抽象概括的能力未得到鍛煉。為培養學生的能力,這樣的文章我們可以采取圖畫教學,即選其中兩三處風景制成圖畫,只是減去原文中人物活動部分,上課時先讓學生看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描繪,然后翻看原文,兩相對照,找出自己描繪的風景之所以不如原文有韻味的原因,除語言不夠準確精美外,主要是缺少了什么?學生很容易發現自己的描述中缺少了“人類的活動”,因而缺少了那份鮮活的神韻。這時文章的主題已揭去朦朧的面紗,顯現在學生面前,學生自然能概括出“自然之所以偉大,風景之所以美好,正是因為有了人類的活動”這一主題。
中學語文課本中很多文章都是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好材料:小說,通過對人物肖像、語言、行動、心理等描寫的具體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變化;雜文,通過表層語言的分析,揭示其深層含義,等等。
再如教材中的文言文,句法詞法中有很多規律性的東西我們可從具體實例中概括出來。就拿名詞活用做動詞這一詞類活用現象來說,我們可以從課文中找出很多例子:“置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于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口技》)、“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察今》)、“客將至,不冠不襪”(《大鐵椎傳》)、“公將鼓之”(《曹劌論戰》)等等。我們仔細研究這些加點的名詞所處的位置,會從具體句子的分析中找出它們活用的條件和規律,進而上升到理論的高度:①名詞放在“所”字后面,活用為動詞,如前二例;②名詞放在能愿動詞后面,活用為動詞,如中間兩句;③名詞放在副詞后面活用為動詞,最后兩句就是這種情況……
透過現象看本質,并進行抽象概括,為知識遷移能力的提高做好準備。
二、歸納概括
中學語文課本中的許多知識是相互聯系具有共性的,運用各種方法,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識加以歸納概括,則對某種事物有了完整、準確的認識,形成規范的知識結構。這種概括能力應當引導學生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首先,以單元為單位進行歸納總結。新編中學語文教材,以文體組織單元,按難易排列順序,劃分系統而科學,每單元所選文章都有一定的共性,結合單元知識進行概括,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來。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有四篇散文《雨中登泰山》、《長江三峽》、《難老泉》、《我的空中樓閣》,雖然這四篇文章在時間上、地域上跨度很大,在表達方面也各具特色,但它們都緊扣題眼寫景狀物,《雨中登泰山》圍繞一個“雨”字大作文章,《長江三峽》寫出了“三峽”各自不同的特點,《難老泉》突出“難老”二字,《我的空中樓閣》抓住“空中”的特色,于是我們歸納出這一單元散文的一個特點:抓住景物特征進行描寫。其他單元依此類推,學生會歸納出議論文“觀點與材料相統一”的規律,會明確復雜記敘文“線索聯綴全篇”的要求,會概括出說明文“抓住特征說明事物”的特點。
然后,對所學文章定期做整體的歸納概括,從單元括展到一冊書再到全部課文,形成一個完整系統的知識網絡。
比如,課本中的散文,縱貫古今、各具情態,分布在各冊書之中,把它們集中起來仔細分析比較,則能找出很多共有的特征。僅就文章的結構技巧而言,無論作者如何與眾不同、匠心獨運,都要歸于“形散而神聚”的原理,像《荷塘月色》以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交織的不寧靜的心緒為神,為我們展現了“荷塘上月色”與“月色下荷塘”的朦朧諧和的風韻;《土地》由對土地的熱愛、保衛和建設這一思想為綱,縱橫馳騁,展開豐富的聯想,古今中外,無所不及。這兩篇文章其一舒緩恬淡、意境幽遠,其一縱橫捭闔、氣勢宏偉,但都是緊緊抓住“轡頭”而任“野馬”縱橫飛奔的。這就概括了散文結構的一個重要特色——形散而神不散。再進一步進行同類歸納:記游的散文,一般以作者行蹤為線索組織材料,如《雨中登泰山》、《長江三峽》;詠物的散文,一般以詠贊并賦予象征意義的具體事物為線索,如《燈》、《荔枝蜜》;敘事的散文,往往以某一中心事件為線索,如《獵戶》、《娘子關前》;寫景抒情的散文,常常以某種情感為線索,如《荷塘月色》、《綠》。
通過歸納概括,使知識系統化、類型化、整體化、為遷移的進行做好了準備工作。
三、總結概括
在對課本所學知識進行概括的同時,對生活經驗的總結也不容忽視。絢爛多姿、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是文學創作的源泉,而現實生活中閃動的哲理的火花又恰恰是我們開啟作品內涵的最好的鑰匙,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學生勤于觀察、善于總結的好習慣。這個能力的提高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觀察。讓學生注意日常生活的人和事,一個動作、一個表情、一句話、一首歌,時時加以總結。比如手發抖這個動作很常見,這是人在感情上有波動時的外在表現,但仔細觀察,有的是由于高興激動,有的卻是緊張恐懼,還有的是惱怒氣憤,情況各不相同,那么在分析別人作品時就可以通過這類動作描寫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透視人物的心理。
第二步是體會。觀察生活并親身體會才能豐富自己的經驗。例如,風和日麗的時候,自己會感到心情很開朗;風雨交加的日子,自己會感到心情抑郁。春天里的一個綠芽,會使自己的心怦然一跳;秋日里的一片黃葉,竟讓自己的情緒悵惘失落。這些景物給人帶來的不同感受,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作品中景物描寫的作用。把豐富的人生體會積累起來,能使我們更好地理解別人的作品。
第三步是挖掘。挖掘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刨根問底,這是一種極為值得提倡的精神。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不僅可以帶來偉大的發明,同樣也能探究出深刻的哲理,給人生以重要的啟示。舉個例子來說,暑假里到一位住在偏僻農村的同學家去玩,一到那兒,就被他家人和鄰里的熱情與真誠所感動,你在覺得無拘無束其樂融融的同時開始思索:他們的熱誠與質樸是因為你從城里來所以仰慕你嗎?也許是較城市這里貧窮而落后所以相互依賴保持著原始的品格吧?這些想法較狹隘;但當你和同學一起離開那里回去上學時,看著一張張親切平和的笑臉,透過相擁送別的人群,你再深深地思索,你會看到一種無形的力量、龐大的力量,它就是中國人團結向上、互幫互助的民族的精魂。
所以說觀察生活、仔細體會、深入挖掘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社會、理解人生。不斷對自己的所見所聞做恰當的總結概括,然后用這些從生活中總結的哲理去品味別人的作品、了解作品的內容,理解作品的內涵。
培養聯想力是進行遷移的關鍵
對所學知識和以往經驗進行了高度的濃縮和概括,但在解決新問題時卻不能讓映象激活舊有的知識結構,產生準確的聯想,也同樣無法進行遷移。
聯想,是由此及彼的思考,這是一種使概念相接近的能力,它是一種極其重要的心理活動過程。劉勰說:“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就是強調聯想的重要性。在語文教學中學生聯想能力的提高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學生自讀,準確審題
在閱讀教學中,讀課文是學生理解與接受作品內容的第一步,所以不論是課上課下、默讀朗讀,都要求準確地展現作品的內容。準確的閱讀,能引導學生審準方向,正確地展開聯想。《風景談》一文中有這樣的一句話“人類的高貴精神的輻射,填補了自然界的貧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內容的”為了強調“形式的和內容的”,作者把這一定語后置,閱讀時重音一定要放在這里,如果不能準確閱讀就無法深入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也就不能把這個句子順利地套入“變式句常識”的知識框架中。再如文言文閱讀,斷句很重要,“今齊地方千里”(《鄒忌諷齊王納諫》)一句,如果把“地方”連在一起讀就不能正確翻譯全句,也就不能準確聯想,當然也就不能把“地方”嵌入到“古今同形異義詞”的知識網絡中。
所以一定要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久而久之就進入高層次的閱讀,即憑語感自動地、直接地了解課文,快速準確地產生聯想。
二、教師點拔,尋找契機
教學中有很多問題是學生自己無法解決的所以這時教師的作用就極為重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提示和啟發,從新問題中尋找契機,激發學生的思維,使之迅速準確地產生對舊有知識結構的聯想。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學習散文《燈》時,教師可做這樣的提示:“本文屬于哪類散文?”學生如果還不能產生聯想就進一步提醒:“是寫景的,還是記事的,還是詠物的?”明確了這是詠物的散文后,再進一步引導:“詠物的散文多以什么為線索?”學生立刻會聯想到舊有知識中對散文線索的概括——“詠物的散文往往以具有象征意義的事物為線索”。至于“燈”的象征意義,教師可以刺激學生聯想自己的生活感受:“漆黑的夜晚,一只螢火蟲在面前飛過;半夜在噩夢中驚醒,母親打亮了臺燈。這樣的亮光會給人什么樣的感覺?”學生自己會想到“光明、溫暖和希望”,這樣“燈”的象征意義就明確了。
三、師生共創,設立情境
為了讓學生展開充分的聯想,還可以借助音樂、繪畫、詩歌等形式,提供與新課題有關的條件,創造適當的情境,使新舊知識自然地聯系起來。
學習屈原的《涉江》時,放一段慷慨悲愴的古樂,讓學生在樂曲聲中充滿感情地朗讀課文,把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同作品、音樂融合起來,“精務八極、心游萬仞”,體會當時詩人眷戀祖國又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報國無門、上下求索的矛盾痛苦的思緒。
在學習《雄關賦》之前,同學生和著錄音帶一起高唱《萬里長城永不倒》,把學生帶到古老的長城,回顧中華民族屈辱的歷史和奮進的足跡,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在心中充滿了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之后,再去分析課文,準確把握文章的中心。
再如為了更好地體會詩歌的意境,用圖畫,像《野渡舟自橫》、《獨釣寒江雪》等,通過直觀的感受,激發學生聯想舊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挖掘詩歌深沉的內蘊。
在學習戲劇沖突時,可借助數學中的坐標,橫、縱坐標軸表示矛盾雙方,中間用波線圖的起伏表示沖突的緩急,使抽象的東西具體化。
分析類化能力的培養是遷移的最終環節
通過聯想,激活頭腦中有關知識結構,回想起與之有關的舊有的知識經驗,之后就是通過分析舊知識與新問題的相似點與相關處來解決問題,這個環節就是分析類化。
一、同化遷移中的分析類化
同化就是已有經驗應用到同類事物中去,以揭示新事物的意義、作用,從而把新事物納入已有的知識結構中。這類遷移中,有了高度概括的知識、經驗,再有準確的聯想,教師因勢利導,新問題會迎刃而解。
例如,學習葉圣陶小說《夜》時,可以把它嵌入到魯迅先生的小說《藥》中去分析它的情節線索及主題。兩篇小說都有明暗兩條線索:《藥》明寫華家,暗寫夏家;《夜》明寫老婦人,暗寫革命夫婦。《藥》通過對明線上華家代表的民眾的愚昧和暗線上夏瑜為代表的革命者的英勇的描寫,反映小說深刻的主題——揭露封建統治階級毒害人民、鎮壓革命的罪行,啟示人們:只有啟發民眾共同革命,才是救治中國的良藥;《夜》通過明線上老婦人的逐步堅定和暗線上革命夫婦的無畏,揭示“四·一二”大屠殺的罪行和人民群眾已覺醒,將前赴后繼進行斗爭的主題。
同樣的,在分析《夜》這篇小說的主要人物老婦人形象時,可以把它套入《母親》的人物框架中,以分析老婦人這位映川的母親與高爾基筆下的巴威爾的母親一樣的由膽怯到憤怒再到堅定的心理歷程。利用舊有的知識解決新問題進行知識遷移。
二、順應遷移中的分析類化
順應是指將已有的經驗應用到異類事物中去,對已有的經驗進行重新組合,以形成能包含新事物的新的更高一級的認知結構。這類遷移中,舊有知識只能是開啟新問題的鑰匙,舊知識與新問題之間只有相關之處,分析類化的整個過程其實是一個創新的過程,這就增大了學習的難度,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培養其靈活性,提高應變能力。
如,我們在學習《祝福》時重點講了“畫眼睛”的手法,并概括出通過“畫眼睛”的手法可以反映人物的遭遇和心理歷程,揭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尤其是祥林嫂死之前的“只有眼珠間或一輪”的描寫,更成了學生記憶中難忘的一頁。那么當學習《明湖居聽書》這篇小說時,同學看到王小玉“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里頭養著兩丸黑水銀,左右一顧一看”時,自然想到祥林嫂的“一輪”,但這一舊有的知識只能提示學生“畫眼睛”可以展示人物不同的心理和性格,而絕不能生搬硬套說王小玉“精神麻木”,恰恰相反,這“一顧一看”反映的是人物明眸善睞,聰明靈慧的特點,學習經過分析,把原有知識結構加以重新組合,形成一個對于“畫眼睛”手法反映人物不同性格思想的更高更完整的知識結構。
總而言之,知識遷移在語文教學中廣泛存在,注重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可以說是提高語文教學整體水平的關鍵所在。
- 上一篇:作文起步教學管理論文
- 下一篇:語文千層浪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