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雙軌教學論文

時間:2022-08-08 03:14:00

導語:語文雙軌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雙軌教學論文

我國從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開始廢科舉,興學校,逐步推行班級授課制,以取代舊式私塾。1903年在中小學開設語文課,走出語文單獨設課的第一步。從那時起到現在已經九十五年了,這期間可分兩個歷史階段:解放前的46年(1903-1949)和解放后的49年(1949-1998)。回顧這九十五年的歷史進程,中小學語文教學走過了一條曲折的漫長道路。在這九十五年中,語文教學改革有四個活躍期:第一個活躍期在1922年前后,因受“五四”運動的影響,西方教學論傳入我國,有些有識之士采取“中西結合”的辦法,形成語文教授新法,當時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葉圣陶先生和黎錦熙先生。第二個活躍期在1950年至1957年,中央成立語文教育委員會,著手進行語文教學改革,提出中學文學、漢語分科教學,這一重大改革因受那時政治形勢的影響,以文學、漢語重新合并為語文而告終。第三個活躍期在1959年至1965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文道關系”大討論,對建國十年來的語文教學進行了反思。這次大討論的主要成果是明確提出要加強“雙基”教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不要上成政治課。1963年頒布了中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第一次提出“語文是學好各科知識和從事各種工作的工具”。正當中小學語文教學步入正軌時,于1966年爆發(fā)了,之后語文課就是學語錄,學“老三篇”,寫大字報,教學質量降到了建國以來的最低點。第四個活躍期是從1978年開始的,粉碎“”后,語文教學得以撥亂反正,重申中小學語文的兩個基本特性——基礎性和工具性。在此后的二十年間,語文教學改革千態(tài)萬狀,流派紛呈,但多半集中在城市;而占學生總數80%以上的農村小學是“未開墾的處女地”,教學質量低下。目前的主要流派有五家:(1)以集中識字為特征的語文教學模式;(2)以提前讀寫為特征的語文教學模式;(3)以讀寫結合為特征的語文教學模式;(4)以情景教學法為特征的語文教學模式;(5)以單元達標為特征的語文教學模式。

九十五年來,語文教學改革幾起幾落,進展十分緩慢,前景令人擔憂。去年12月,《文摘報》用一個整版推出《語文教育憂思》專欄,用三篇文章從不同角度表達了人們對中小學語文教學的憂慮、思考和祈愿。今年2月26日,《中國教育報》開始刊發(fā)記者李建平“對中小學語文教育現狀的調查與思考”系列報導,連發(fā)五篇文章,令人深思,催人猛醒。記者舉例寫道,1997年高考,北京西城區(qū)56所中學語文平均分及格的只有兩所學校,其余全在及格線以下。去年高考結束時,上海有一位教授抽查了四包基礎知識試卷,及格率分別為48%、26%、12%和44%。前不久,北京市教研中心按照大綱的要求,從應該掌握的3500個字中挑出200個最常用的字,要求兩所重點學校高二學生準確認讀,全對的學生僅占47%。另一道題要求學生將一篇400字的短文抄下來,幾百份問卷竟找不到一份全部抄對的。語文教育正在全方位地引起相關學人、教師和學生家長的思考。

改革之難重重,改革之路遙遙。當人們即將叩響新世紀的大門,回顧與反思九十五年中小學語文教改的歷史之時,出現在面前的竟然是一片責難和驚呼:語文教育憂思!語文教育危機!全社會都來關注語文教育!

質量:難解的世紀之謎

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為什么長期在低水平上徘徊不前?為什么不能大面積豐收?主要原因是什么?對于這些問題,人們思考了九十五年,研究了九十五年,實驗了九十五年,到現在還沒有找到正確的答案。

一位語文界權威人士曾以問卷的形式,就語文教學質量不高的原因,向10位全國知名專家(包括教材審查委員、高師和中師語文教學法專家、著名特級教師和教研人員)征詢意見。收回問卷7份,反映了他們的看法,語文學科性質任務不明確、教學方法不當、教師素質低,是造成語文教學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而學科性質任務不明,是第一位的原因。這些看法對嗎?當然,語文教學質量不高,與上述九條原因不無關系。但上述九條中沒有一條是主要原因,都是次要原因。而主要原因是學生的閱讀和寫作總量太少,這是決定教學質量不高的決定性因素,約占70%,其它因素的影響也不過30%而已。

以人教社五年制小學語文課文為例,共10冊,約50萬字,學生平均每天閱讀270多字;教材規(guī)定的三至五年級作文訓練共52篇,每次以400字計算,學生平均每天寫20多字。如此微弱的閱讀量和寫作量,杯水車薪,能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特別是讀寫能力提高到大綱要求的水平嗎?不可能。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這其中的兩個“千”字都是強調數量的。說過:“沒有一定的數量就沒有質量。”數量是質量的前提和基礎。所謂“一定的數量”,就是數量的積累要達到轉化為質量、轉化為能力和技巧的轉化點。達·芬奇畫蛋,魯班學藝,都說明這個道理。水要到100度才沸騰。這100度就是轉化點。小學生平均每天閱讀270多字,每天寫20字,遠遠達不到從量變到質變的轉化點。當然,我們強調數量,并不是不要質量。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基礎性決定了數量是第一位的,是主要矛盾。“多讀胸中有本,勤寫筆下生花。”何況量變之中總包含著部分的質變。

我們煙臺市從1990年開始進行小學語文“大量讀寫·雙軌運行”教學實驗(簡稱“雙軌”教學實驗),它以破竹之勢普及到全市13個縣市區(qū)的所有小學,使50萬小學生從中受益。而后,市教委決定這項改革向初中延伸,目前約有200所初中介入其中。從這些大規(guī)模、長時間、多層次、全方位的教改實踐中,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語文教學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多讀多寫。離開這兩個“多”字,任你有千條妙計,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語文教學的質量問題。十多年來,圍繞語文教學序列、模式、方法、技巧之類的問題,發(fā)表的專著和文章夠多了,真叫人眼花繚亂,無所適從。于是有人提出“返樸歸真”的警言。在有些人看來,只要方法新穎,技巧精妙,就能提高語文教學質量。這種認識是片面的。要講方法、技巧,但不能唯方法論、唯技巧論,不然就會把語文教學引入文字游戲的歧途。

通過“雙軌”教學實現多讀多寫

多讀多寫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傳統(tǒng)經驗。但怎樣實現多讀多寫?一直是語文教學研究的盲點。人們因受“課本”、“課堂”等傳統(tǒng)觀念的約束和限制,從不敢超越雷池一步,只好在“課”的范圍內搞研究,做實驗,走過九十五年的漫漫改革路,仍沒有突破性進展。

呂叔湘先生在《語文教學中的兩個迫切問題》中說:“少數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們的經驗,異口同聲地說得益于看課外書。”冰心也說過這樣的話。許多專家、名人都有同感。可以說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它不會因時、因地、因人而異。既然如此,要大面積地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就要把“少數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得益于看課外書”的經驗,變成全體學生的經驗,變成群體行為,變成教學規(guī)范。怎么“變”?這是難點,也是關鍵。要“變”,就要突破僵化的思維模式,突破“課堂”的禁錮,突破“課本”的約束,實行“雙軌”教學,即把國家教學計劃規(guī)定的小學語文教學時間一分為二:以五分之四的時間用于課堂教學,強化“雙基”,抓根固本,這是第一條軌;以五分之一的時間開設“自由讀寫”課,一年級每周一節(jié),二年級每周兩節(jié),三至五年級每周三節(jié)(含課外閱讀一節(jié)),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開發(fā)智力,轉化差生,發(fā)展優(yōu)生,以彌補課堂教學的缺陷和不足,這是第二條軌。課堂教學和“自由讀寫”各有優(yōu)勢,也各有自身難以克服的缺陷,二者的有機結合,才能形成優(yōu)勢互補、缺陷相克的教學新格局,給語文教學帶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實施“雙軌”教學,使多讀多寫成為活生生的現實。請看龍口市實驗小學提供的兩個數據:

閱讀量:五年共閱讀200萬字,其中課內閱讀(1—10冊課本)約50萬字,通過“自由讀寫”閱讀課外讀物150萬字,閱讀量比過去增加三倍。

寫作量:五年共寫15萬字。其中課本規(guī)定的習作練習共52次,約3萬字,寫讀書筆記和手抄報約12萬字,寫作量比過去增加四倍。

這是兩個驚人的數字,閃光的數字!有了200萬字的閱讀量和15萬字的寫作量,就全盤皆活:閱讀能力提高了,作文能力長進了,知識總量增加了,智力背景開闊了,思想品德教育加強了,轉化差生和發(fā)展優(yōu)生也會大見成效。

有人問:不搞“雙軌”教學、不開設“自由讀寫”課就不能多讀多寫嗎?就不能增加150萬字的閱讀量和12萬字的寫作量嗎?答曰:不能。這是九十五年漫長歷史告訴我們的結論。當然,要在全國找出那么幾個多讀多寫的典型并不困難。但那多半是教師的個體行為,沒有形成規(guī)模實驗,沒有長時間、大面積教學實驗的檢驗和印證。“雙軌”教學是在13個縣市區(qū)所有小學普遍推廣,歷時八年,50萬學生受益,所有小學生都能達到多讀多寫的目標要求。

還有人問:從語文教學中拿出五分之一的時間開設“自由讀寫”課,會不會影響教學質量?我們認為,提高教學質量,需要一定的時間保證,這是人所共知的常識。但如果認為教學時間的多少與教學效果的大小成正比,就不完全正確。因為時間是一個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我們推廣語文“雙軌”教學改革經驗,有些領導和教師最擔心的是語文考試成績上不去。為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于1990年在福山實驗小學三年級搞過一次對比實驗:以三年級三班為實驗班,每周開設三節(jié)“自由讀寫”課,其它三個班按常規(guī)教學。一年后,區(qū)教研室進行統(tǒng)考,實驗班平均高出對比班10.8分。無數事實說明,“雙軌”比單軌好,失其一而能得其三。

“雙軌”教學:語文素質教育之路

小學語文“雙軌”教學以素質教育為指針,以大量讀寫為前提,以“雙軌”教學為機制,在不增加課時、不改變現行教材、不選擇學校、不挑選教師、不加重學生負擔的前提下,大面積大幅度地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使小學畢業(yè)生的讀寫能力接近或達到一般初中二年級學生水平,為語文素質教育闖出一條低耗、高效的改革之路。

這項教改實驗從1990年起步,到現在已經八年了,主要取得五項成果。

成果之一:學生對學習語文感興趣的由過去的25%上升到95%以上,并且具有持久、穩(wěn)定的特點。這種興趣,與那種單純強調外在動因的“激情引趣”相比,其深度、廣度、質量、活力,都有過之而無不及。“雙軌”教學使學生進入“樂學”的最佳境界。

成果之二:小學畢業(yè)班學生的讀寫能力多數達到初中一年級水平,少數已達到初中二年級水平。據龍口、牟平、福山三縣市區(qū)抽樣調查顯示,小學五年級學生的閱讀三項指標(速度、記憶、理解)和寫作七項指標(中心、選材、詳略、條理、語言、修改、篇幅)均高出初中一年級學生10分左右。

成果之三:能使優(yōu)生超常發(fā)展,差生及早轉化。蘇霍姆林斯基說: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正是這一點在‘學習困難的’學生的腦力勞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福山區(qū)回里鎮(zhèn)富村小學,是一所貧困山區(qū)小學,共有四、五年級學生182人,實驗“雙軌”教學兩年后,優(yōu)生由原來的25名增加到52名,增加率為108%,差生由原來的20名減少到5名,減少率為75%。大量的事實證明:大量的自由閱讀在發(fā)展優(yōu)生、轉化差生方面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成果之四: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已成為絕大多數學生的主動行動和自覺要求。這是因為,習慣的形成和方法的掌握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興趣的濃淡,二是運用機會的多少。“雙軌”教學為此創(chuàng)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成果之五:“雙軌”教學中的“自由讀寫”能產生一種強大的教育力量,是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在小學階段,最富有思想教育因素的活動有五項:“自由讀寫”、語文課、思品課、班主任工作、少先隊活動。在這五項活動中,哪一項對學生的政治思想、道德情操、意志品質影響最大?福山區(qū)十個鄉(xiāng)鎮(zhèn)4980名五年級學生在問卷中的答案如下:認為“自由讀寫”影響最大的2490人,占50%。其他依次為班主任工作,796人;少先隊活動,696人;語文課,499人;思品課,499人;合計為2490人,占50%。

1995年12月中旬,山東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辦公室主任王秉滕主持召開課題鑒定會,專家們聽取了課題主持人的匯報,實地考察了五個縣市區(qū)六所小學,進行了答辯,一致認為這項教改實驗“效果十分顯著”,“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重大突破,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目前,這項教改實驗被列為山東省教育科學“九五”重點課題,繼續(xù)進行滾動實驗。

“雙軌”教學是素質教育的通衢大道,是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世紀性突破。素質教育呼喚“雙軌”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