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形象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2 03:35:00

導語:故鄉形象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故鄉形象管理論文

[內容]

魯迅小說《故鄉》是初中語文的傳統教材,小說主要寫了三個人物:閏土,楊二嫂和“我”。在課堂教學中,不少語文老師往往只注意對閏土這個人物的分析,卻忽略對楊二嫂這一形象主題意義的開掘。

主題是通過人物形象展現的。在《故鄉》這篇小說中,重點寫了“我”童年時代和少年閏土的愉快的交往以及20多年后“我”回到故鄉與閏土重逢的場面。通過閏土20多年前后的巨大變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國農村破產的悲慘景象,揭示了廣大農民生活痛苦的社會根源。這個主題顯然是魯迅小說的主要視角。但是,如果我們僅僅認識到這一點,肯定是不夠的。如果說閏土的命運代表了20世紀初中國廣大貧苦農民的共同命運,閏上的遭遇反映了當時中國農村經濟破產的社會現實的話,那么楊二嫂這一形象則是另一群破產者——城鎮小市民的代表,她的命運和遭遇,從城鎮小市民的角度揭示了當時社會經濟的衰敗、蕭條和沒落,反映了社會破產的廣泛性。從而,楊二嫂的形象在更深的層面上開掘了《故鄉》的主題。

當年的楊二嫂,在“我”的印象里顯然同20余年后重新見到的楊二嫂是有著天壤之別的。從前的她,年輕美貌,“擦著白粉,顴骨沒有這么高,嘴唇也沒有這么薄,而且終日坐著”,是這個小鎮上出了名的“豆腐西施”,“因為伊,這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而今,這位昔日的“豆腐西施”竟然變成了凸顴骨、薄嘴唇、“張著兩腳,活橡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且又尖嘴利舌、自私庸俗貪利的丑老太婆!這是多么驚人的變化!與閏土的巨大變化相比,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小說通過這兩個主要人物的巨大變化,透視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

閏土的變化在小說中可以找到比較明確的答案:“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的他像一個木偶人了”。但是,促使楊二嫂產生巨大變化的原因何在呢?似乎年紀大了,“人老珠黃”是唯一的原因。上課的時候,許多學生就是這樣回答的。在小說的情節表層中確實找不到更深層的理由。然而,只要我們引導學生運用自身已有的政治、歷史常識深入分析,就不難知道,楊二嫂這個小市民的命運與閏土這個破產農民的命運,本來就有著內在的、必然的、千絲萬縷的聯系。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尤其在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經濟的主要經濟命脈是農村經濟,農村經濟的破產無異于釜底抽薪,勢必導致城鎮經濟的破產。閏土們“拆了本”,”收成又壞”,口袋空空,楊二嫂們自然也做不了小本生意,自然也無法維持自己的生計。這樣的故事,我們在《春蠶》《多收了三五斗》《林家鋪子》等小說中已經不只一次看到過了。沉重的壓力使閏土變成了未老先衰的木偶人,畸型的艱難生活自然也會將昔日美女楊二嫂變成“辛苦恣睢”的丑女人!在那樣的社會條件下,無論是農民還是城市小市民都擺脫不了貧窮、破產的命運。

作為思想戰士,作為先驅者,魯迅時常感到孤軍奮戰的苦悶與寂寞,“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即使回到久別的故鄉,這寂寞仍然像大毒蛇一樣緊緊地纏住“我”。而揭示人與人之間可悲的“隔膜”,正是《故鄉》主題的另一重要視角。這種可悲的“隔膜”像一道“厚障壁”隔斷了“我”和少年時代的朋友閏土的心靈溝通。閏土的一聲“老爺”使“我”打了個寒噤,使“我”感到“非常悲哀”。而在此之前,“我”和楊二嫂不期而遇時,楊二嫂一番尖酸刻薄的胡言亂語,對“我”來說,更是匪夷所思:

“啊呀呀,你放了道臺了,還說不闊?你現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門便是八臺大轎,還說不闊?嚇,什么都瞞不過我!”

“啊呀啊呀,真是愈有錢,便愈是—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錢……”

二十多年疲于在“辛苦輾轉”中“掙命”的“我”,對于這樣不講理的胡話除了“無話可說,還能怎樣呢?!當然,這種可悲的“隔膜”決不是閏土、楊二嫂和“我”之間先天就有的,我們本來是很“一氣”的,比如這樣的話:

“可惜正月就要過去了,閏土須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廚房里,哭著不肯出門……”,“不認識了么?我還抱過你呢!”

這種“隔膜”,是舊中國特有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造成的,是閏土、楊二嫂們在現實生活中飽受階級壓迫、政治統治、經濟剝削的深刻反映,魯迅在《故鄉》中所表現的對人與人之間的“隔膜”的悲哀,正是對造成這種“隔膜”的社會制度的強烈憤恨和尖銳批判。也正因為如此,閏土和楊二嫂的形象才更具有現實主義的強大穿透力。

閏土和楊二嫂無疑是一把劍的雙刃,在《故鄉》的主題顯示上,具有同等的力度。魯迅將找尋閏土和楊二嫂身上失去的東西的期望,寄托在新一代身上,寄托在新的時代,宏兒、水生乃至楊二嫂的后代,正是走向這個新時代的一代新人。魯迅熱切地希望他們將過上親密友愛的新生活,并愿意為這一代新人去開辟前人尚朱走過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使成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