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復習課結構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2 03:50:00
導語:語文復習課結構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由于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畢業生心理變化往往呈現出自信、自知、自負、自卑、自棄等多種狀態。為了使全體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有必要采用“負反饋結構”來控制語文復習過程。負反饋結構重視對認知前提、情感前提、教學質量三大教學變量的調控,通過前饋、中饋和后饋相結合的方式,使教學本身形成一個自我反饋矯正系統。負反饋結構具有六個教學環節:標的、前饋、實施、中饋、后饋、達成;具有四個特點:中介性、操作性、參與性、可控性。運用負反饋結構的目的是讓師生雙方“耗費最少的必要時間和精力而收到最佳效果”,使他們的素質都得到充發的發展。
【關鍵詞】畢業生心理狀態語文復習課結構負反饋結構
***
對畢業班的復習課,社會上非議較多。其實這里存在著一個觀念和方法的變更問題,只要立足于充分發展學生的素質教育的基礎之上,復習課同樣會發揮有意義的作用。復習課,尤其是高三年級的語文復習課,具有明顯的特殊性。從復習內容上講,它不是原教學內容的簡單重復,而是系統地呈示教學內容的結構;從復習方法上講,它不是盲目地死記硬背或題海演習,而是有目的地進行語言理解表達能力的再訓練;從教育目的的角度講,不應當只給少數尖子學生“吃偏飯”,而應當在復習過程中使每個學生的素質都得到充分的發展。因此,語文復習課的教學結構(或叫教學過程)具有明顯的特殊性,它不但受到復習內容、復習方法的影響,更受到學生心理狀態的直接影響。
中學生進入高三階段后,由于受以前的學習基礎和學校、家庭、社會諸多因素的影響,他們的心理變化呈現出不同的狀態。一般說來,大致有自信、自知、自負、自卑、自棄等幾種類型。自信者,學習成績長期保持優秀,學習方法靈活而有效,有冷靜而愉悅的學習心境,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有飽滿的學習熱情,有遠大的理想,有高尚的道德感、審美感、理智感等社會情操。自知者,學習成績較好,學習刻苦認真,但方法不夠靈活,能發現自己的不足并設法提高自己,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學習熱情高,有崇高的社會情操。自負者,學習成績時高時低,學習情緒時冷時熱,學習不肯下功夫,不能正確認識自己,有時盲目自滿,個人修養和社會情操的表現也都隨他們情緒的波動而發生明顯的變化。自卑者,學習成績不太好,學習認真但效果不顯著,學習心境經常受到各種思緒的干擾,學習時面部表情痛苦,經常因處于后進而缺乏自信心,他們一般都遵守紀律,有集體榮譽感。自棄者,學習成績差,不愛學習,學習時不專心,一般對社會上的一些庸俗現象很感興趣,家庭和社會環境的不良行為對他們影響太大,他們紀律性不強,說話表里不一,缺乏自尊心,沒有責任感,但有時對集體活動特別熱情,會突然萌發一些上進念頭并有所行動,可是不能持久。學生的種種心理狀態,會直接影響學習的質量,因此,在復習過程中,應根據學生不同的知識基礎,不同的心理狀態,采取不同的措施,以便使每個學生都有所進步。
在復習課上,我一般采取前饋、中饋和后饋相結合的方式展開教學過程,我把它叫做“負反饋結構”,目的是盡可能地及時了解和控制每個學生的學習行為,以便提高復習的效率。下面分別從理論基礎、教學功能、復習程序、結構特點、復習要求等方面試做簡單的闡述。
理論基礎
反饋是控制論的一個重要概念。在控制系統中,如果系統的輸出值與目標值的差值越來越大,離目標越來越遠,就是正反饋;如果差值越來越小,與目標完全或基本上吻合,就是負反饋。以教學目標為出發點的教學過程,經教師和學生的相互作用,在學生身上產生一種學習行為,教師及時把這種行為與原定目標相對照并找到偏差值,這個過程就叫做形成性檢測,或者叫“中饋”。中饋重視的是教學過程中對存在問題的及時發現、對教學措施的及時調整和對學習行為的有效控制。中饋只依據達標情況與原定目標的偏差信息對教學過程進行控制,而不考慮影響達標的干擾因素是什么,這有利也有弊,因而給矯正措施的執行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還需要一個“前饋”環節。所謂前饋,就是在進行新的教學任務之前,對學生的認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能力進行診斷測試和了解,對發現的缺漏及時進行補償,為學生適應學習任務做好準備。有了前饋和中饋相結合的信息準備,一般就能夠順利進行復習過程的控制,但是,要實現復習目標的達成,還必須進行單元復習目標終結性檢測,這就是“后饋”。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把前饋、中饋和后饋有機地結合起來,那么教學過程就會始終是合目的的,教學的輸出信息和輸入信息的差值就會很小,也就是說教學過程出現“負反饋”,這就是“負反饋結構”命名的理論基礎。
教學功能
負反饋結構著眼于學生素質的充分發展,著眼于全體學生的充分發展,具有明顯的教學預決效應。運用負反饋教學結構的目的是讓師生雙方“耗費最少的必要時間和精力而收到最佳效果”。這種教學結構主張以目標為中心來組織復習活動,整個過程從明確目標開始到達成目標結束。教學目標以訓練思維能力為主線,以訓練聽讀說寫協同發展的語文能力為重點,以文體訓練為階段。負反饋結構重視對認知前提、情感前提、教學質量三大教學變量的調控,主張通過前饋、中饋和后饋相結合的方式,使教學本身形成一個自我反饋矯正系統;重視以情感為核心的非智力因素對教學過程的影響,注重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激發和調動,主張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這種教學結構的功能還在于主張學生學習負擔的優化,提倡教師在保證有效完成復習任務的前提下,采取切實措施盡量減輕學生沉重的學習負擔。
復習程序
1.標的教師要根據復習內容確定十分具體又便于操作的教學目的與要求,并以恰當的方式通過自己的教學,使學生形成一定的目標意識。確定標的有兩點要求:一是要系統化,因為語文課本以文章為主要內容,文章之間、單元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語文基礎知識和能力訓練點散見于各冊課本,需要分類集中。所以教師要以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為依據,對語文復習目標進行系統化、結構化處理。二是要具體化,對每一節課、每一個單元的復習目標要表述得十分具體而又便于操作,不但要適合教師的教學操作,而且要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操作。
2.前饋在復習單元內容之前,要對學生有關的知識基礎、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等進行診斷測試;如果教師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并對學生比較了解,也可以憑經驗進行預測。針對診斷測試或經驗預測所發現的問題,教師要提前進行補償教學。前饋補償不但可以改變學生的認知前提,消除學生認知方面的缺陷積累,而且可以改變學生的情感前提,增強學習的動機,獲得學習的樂趣,確立學習的信心等。前饋診斷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選擇不同的測試內容和測試方式。對自卑、自棄的學生應選擇基礎的常識性內容,使他們可以回答或稍加點撥便能回答,并及時肯定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對自負的學生應選擇一些好像簡單但又讓他們回答不上的問題,以抑制他們的驕傲自滿情緒,使他們冷靜地對待即將進行的復習。對自信、自知的學生應選擇一些具有啟發延伸作用的問題,以培養他們的志趣,發展他們的創造力。前饋補償為復習新的內容準備了認知前提和情感前提的條件,為學生全面積極地參與復習過程打下了基礎。
3.實施這是復習課的中心環節。復習的內容包括語文知識的系統梳理、確定要素、辨析區別和思維能力、語言的理解表達能力的深化訓練。知識的梳理、確定、辨析雖不是復習的重點,但它是培養提高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的基礎。復習語文知識并不是對各冊語文知識的重復,而是要把分散的語文知識點條理化、結構化、系統化。要使學生在復習中掌握結構化了的整體知識,并深化對知識層次之間、知識點之間聯系作用的辨析和易混淆概念的區別。因此,對語文知識的復習過程,同時也是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的過程。對課文的復習,必須納入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和語言訓練的軌道,這也同樣面臨著能力訓練的結構化、系統化問題。如對語感的訓練,對文學鑒賞能力的訓練,對不同文體的文章的閱讀能力的訓練,對各種文體的寫作能力的訓練等等。在復習實施過程中,對復習目標的確定和復習內容的選擇也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情感水平而定。因此,整個復習實施過程,就是圍繞復習目的使全體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情感水平都得以提高的過程。
4.中饋無論是課時復習還是單元復習,在復習過程中要隨時進行形成性測試和評價,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矯正解決。在復習過程中,要圍繞復習目的,選擇恰當的內容,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設計不同程度的測試題或問答題;要鼓勵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復習過程,要盡可能把學生內隱的思維活動轉化為可觀察的學習行為。教師要根據測答情況和學習行為的反饋信息及時進行矯正教學。矯正教學分為集體性和個別性兩類,前者是針對班級存在的共性問題而采取的措施,后者是針對個別問題而采取的措施。中饋是對復習目的、復習過程、學生參與程度的有效控制環節。
5.后饋一個單元內容的復習結束以后,必須依據預定目標進行終結性檢測。后饋環節的關鍵是編制測試題,一份好的測試題應達到以下標準:第一,測試內容要與復習目標相對應,要圍繞一個知識點從多角度、多側面、多數量制題。第二,測試題排列要有層次性,按智力目標的記憶、理解、分析、綜合、評價的順序呈現出一種遞進關系,以填空、選擇、簡答、寫作等題型來體現。第三,要以測試語言為重點,在主要測試語言的理解表達能力的基礎上,還要涉及思維能力和語文知識的測試。第四,還要照顧不同水平的各種學生,可用必答題和附加題的形式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不同需求。另外,還應注意到情感原則,試題要形式多樣、生動活潑,閱讀和寫作的內容要盡量接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6.達成教師根據終結性檢測的反饋信息,對沒有達到復習目標的個別學生,要設法進行個別輔導;對大多數學生沒有掌握的內容,教師應進行集體補救性教學。個別輔導和集體矯正仍然要圍繞復習目標進行,不過需要變換復習方式,變換復習角度,變換檢測試題;也可利用群體學習的氛圍,培養良好的班級學風,形成互幫互學的小氣候,使不同水平的學生在認知和情感諸方面都得到充分的發展,以確保復習目標的達成。
結構特點
“負反饋結構”具有以下特點:
1.中介性負反饋結構是教學控制理論和語文教學實踐相聯系的中介環節,具有提高教學效率、發展教學理論和促進教學改革的功能。
2.操作性負反饋結構不僅有清晰的程序,而且有簡約的操作規定,具有一般水平的教師均可操作運用。
3.參與性負反饋結構強調教師、學生和教學目標導引下的教學內容三者共同參與教學過程,對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對教師學生素質的發展都有積極的作用。
4.可控性負反饋結構強調教學目標的具體化和操作性,強調教學過程中前饋矯正、中饋矯正和后饋矯正的緊密聯系和相互作用,因而使教學過程始終處于可控狀態。
復習要求
教師對復習目的的確定與表述一定要做到具體清晰,顯示可操作性。復習過程中要注意聽讀說寫能力的協同發展,要把對語言的理解表達作為復習訓練的重點。反饋矯正的各個環節要加強訓練,要注重不同水平學生的不同需求,以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參考書目
①[美]格朗蘭德《教學測量與評價》,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②[美]加涅《教育技術學基礎》,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
③朱智賢、林崇德《思維發展心理學》,北師大出版社1986年版。
④張鐵明《教學信息論》,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⑤查有梁《教育模式》,教育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
⑥王策三《教學論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⑦鐘啟泉、李其龍《教育科學新進展》,陜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 上一篇: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積極意義論文
- 下一篇:社會主義理論缺陷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