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銜接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2 07:02:00

導語:語文銜接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銜接教學管理論文

《教學大綱》指出:“高中階段,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現代語文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聽說能力。”這就要求我們要做高中、初中語文教學的銜接工作。學生由初中進入高中,由少年期進入青年期,其心理趨向是從經驗型向理論型發展,其間也有一個過渡銜接過程。高中語文教材中抽象邏輯思維的內容增加,抽象程度增高,從具體到抽象也需要加強思維訓練,作好銜接工作就顯得更重要。

怎樣做好初中、高中兩個學段的教學銜接工作呢?溫故知新,循序漸進。

教師要熟悉初中教材,作好銜接的準備工作。現行初中新編教材系統介紹了拼音、文字、標點、詞匯、語法和修辭等基礎知識,還設置34個作文訓練、9個聽說訓練和23個語文活動,內容全面,實用性強。每冊附錄里還專門介紹了各種主要文體的一般常識和閱讀方法。高一教師應將初中教材的有關內容進行分類整理,結合高中一冊教材分項列出對應的知識體系和訓練序列,恰當安排銜接計劃。例如高一冊第一單元記敘文,在《寫景狀物的一般要求》中,強調了“抓住景物特征”、“注意觀察點”和“須有明確的立意”。與此對應的內容,在初中一冊《作文訓練》中有《觀察細致才能寫得具體》的知識短文,并且指出隨觀察位置的不同,可分為“定點觀察”、“動點觀察”和“散點觀察”。又在初二冊的附錄中有《課外練筆》,要求寫觀察記錄,并提供例文,以作借鑒。這樣把高、初中有關觀察的知識集中在一起進行訓練,銜接自然,溫故知新,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著眼基礎,融會貫通。

在單元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作好基礎知識的銜接。高中一冊有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和散文單元,能與之對應銜接的有初二冊的記敘文、散文,初三冊的說明文,初四冊的議論文。在單元教學中,要求學生結合初中相關單元的知識內容,了解每一種文體文章的特點和閱讀的規律。在具體操作中,要在學生獨立研讀課文的基礎上把握課文內容,分清文章層次,理清作者思路,明確中心意思,領會寫作意圖,評價內容和寫法。由學生分析綜合,歸納概括,經互相研討,以謀求結論。教師根據情況,適時引導,教會方法,不把結論直接告訴學生,由學生自己下結論,如有不妥,教師糾正。例如高一冊的議論文單元中,在《基礎知識·把握觀點和材料的關系》一文中,介紹論點和論據的知識就比初中教材深刻些。教學中結合初中四冊《議論文的閱讀》,可以在學生認真研讀上述兩篇文章之后,提出了一個口頭作文練習:《談談議論文的論點》。首先師生根據短文列出要點,明確思路,理清層次,然后作口頭作文。一位同學的口頭作文如下:

論點是議論文的三要素之一,是作者對所論述問題的見解和主張,是議論文的靈魂。一篇議論文只有一個中心論點,有的還可以提出幾個分論點,用來補充和證明中心論點。議論文的論點必須是正確鮮明的,表述的文字必須簡明、確切,在形式上應該是一個完整的句子。論點提出的方式有以下幾種:用標題標明中心論點,在文章的開頭提出中心論點,在文章末尾出現中心論點,在論述過程中提出中心論點,在文中沒有集中明確的表述,要由讀者自己用明確的語言把它概括出來。

這則口頭作文要點突出,思路清楚,語言準確,贏得了全班同學的熱烈掌聲。從眼神、情緒上看出不少學生也能作出這樣的回答。隨后,學生自己提出一個課外作文題《談談議論文的論據》,以加深對這方面的認識。

事實證明,初中教材的一些基礎知識,由于受年齡、知識水平等局限,學生未必完全明白,進入高中后要求學生回過頭認真研讀,居高臨下,融會貫通,定有新的收獲。強化思維訓練,培養語文能力。在思維訓練的過程中注意培養能力。分析、綜合是思維的過程,概括是思維的基礎,培養概括力又是語文能力的基矗在日常生活中的聽說讀寫,說和寫要有明確的中心,聽和讀要了解其說和寫的意圖,這種表明自己的觀點,明確對方的意圖,都必須概括。只有概括,才能見物知類,觸類旁通,實現知識和技能的遷移。另外,在思維訓練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培養思維品質。即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批判性和敏捷性。比如對詞語的深刻理解就要注意語境,離開語境理解詞語,就是靜止的、簡單的、表層次的,注意語境的多方面因素,才能理解到詞語是動態的、綜合多種因素的、深層次的。在這樣的分析、綜合過程中,也就培養了思維品質,訓練的能力也就有綜合性。再如在閱讀課文方面,初中只要求“感知”課文內容,即對課文有一個直接的反映,簡單的認識;而高中則要求學生“把握”課文內容,也就是要占有課文所涉及到的知識,要變作者的認識為自己的認識,這就要求從整體上理解課文內容,并以此為基礎分析課文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分析作者的思路及寫作方法等。這種從“感知”課文內容到“把握”課文內容的訓練過程,符合學生思維發展由經驗型到理論型的軌跡。高中階段的教學銜接工作做得好,這個轉變就好,對教學就有利。高中階段的“思考和練習”中的問答題,是學生最難掌握的,要想作出符合題意的答案來,必須要有較強的概括力。如果重視回答問題的思維過程訓練,也是可以逐步培養的。首先進行分析,認準解題方向,根據要求提出答案的要點,對要點之間的關系作分析后,理清答案的思路,最后組織語句作出解答。這個答題過程的分解,培養了思維品質,訓練了概括能力,提高了語文能力。

培養學習興趣,完善學段銜接。

學生上高中后,課業負擔加重,難度加大,視語文的讀寫為“苦差事”。這種不健康的狀況,促使我們要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觸發學習動機,變被動為主動;培養學習興趣,變苦學為樂學;鍛煉意志,變怠惰為勤奮;激發情感,變厭惡為喜好;塑造性格,變脆弱為堅強。這就要求我們改進教學方法,開展豐富多樣的語文活動,引導學生獨立研讀文章,開展課堂討論,形成一個勤奮好學的良好氛圍。這里要特別提起的是培養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問題。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教學大綱》在讀寫聽說四個方面,分別提出了“培養默讀習慣”、“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初步養成修改文章的習慣”、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專心聽講的習慣”、“有禮貌說話的習慣”。這些習慣,還有部分學生尚未完全養成,高中階段還要加強培養,并改正不良習慣,力求完善初高中的學段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