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共性原則教學論文
時間:2022-08-13 08:58:00
導語:漢語共性原則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長期以來,中學現代漢語教學最麻煩的問題就是花費課時多而學生掌握不甚理想。學生中學畢業進入大學,漢語知識仍然是問題。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根本的一點恐怕還是因為漢語層級復雜、分類繁細、概念眾多,形成多層次的概念集合;學習過程又漫長,學生極易鉆進個別的知識點而不知整體,加大了學習的難度。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根據筆者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在教學中運用共性原則是較有效的途徑之一。
實際上,共性原則是語文教學乃至所有學科教學的基本原則之一。有人認為,抽象能力的高低,就是能否一面又一面、一層又一層地尋求各種事物之間的越來越多樣、越來越深刻的共同點。在漢語教學中尤其需要注重教學的共性原則,從而達到整體把握與個別理解相統一,使學生有清晰準確的認識,并借此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一,知識共性的抽取與教學
共性的抽取產生在教師對教學內容每個個別知識的分析之后。每個知識點都是一個概念的集合,是信息的集中。透徹理解每個概念,達到對信息的準確接收,才可能綜合認識信息特點,并進而認識概念及其內外關系。共性的產生就是這樣一個過程。
例如對“單句成分”的共性的抽取。不論是主語、謂語、賓語還是定語、狀語、補語,無疑都有各自的內涵,似乎是互不相同的;但是,如果把這些概念加以綜合分析,就不難發現它們的共性:即,一,都有表達意義方面的功能(盡管輕重不同);二,都有結構支撐的功能(盡管位置不同)。簡單講,都有功能和位置。這兩點就是單句成分的共性。這里應指出,共性的含義是寬泛的,不能囿于低層次的狹義理解。所謂共性不是指知識內容上或形式上的簡單相似,而是指其本質上的同一或統一。功能和位置就是一切單句成分的要素,亦即同一性,亦即共性。明白了這些,也就抽取出了單句成分這個知識集合的共性,為教學創造了條件。
如何運用共性原則來教學呢?還以單句成分的教學為例說明。
依據“共性寓于個性之中”的規律,結合人類認識事物“由個別到一般再到個別”的規律,我們可以先把“主干”成分主語、謂語、賓語加以對比。先對比各自的功能,其對應關系如下:
主語——表達了某句子陳述的對象
謂語——用以陳述對象的內容
賓語——陳述內容的一部分:動作行為的對象或結果
把這些對應關系結合實例加以講解,再配合專項訓練,學生是會較容易掌握這個關鍵的。然后,作為補充,再對比各種成分的位置,其對應關系如下:
主語——句首定語——主語前或賓語前
謂語——句中狀語——謂語前或句首(特殊)
賓語——句末補語——謂語后(賓語前)
用符號標示:〔狀語〕,(定)主〔狀〕謂〈補〉(定)賓
=─────────────────────────
如果學生從共性角度去學習,就不但能使理解具有整體性、準確性,而且能夠從共性的角度去分析句子成分,會主動從功能和位置這兩個方面去判斷,最終形成能力。
二,共性的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
諸多事物的共同點是多樣性的,可以是并列性的,也可以是層遞性的,語文教學的共性原則可以在更高的層次上運用,即在不同的知識單元之間運用。其主要方法是進行共性方面的對比,這是一種縱向對比。例如合成詞和短語之間就存在著本質上的同一性。教師在完成合成詞的教學任務,學生理解了合成詞內部的共性(即意義組合關系)之后,再教學短語,即可運用共性原則。這個共性原則主要表現在兩者結構的同一性上。經過分析可以知道它們的對應關系如下:合成詞關系短語并列式不分主次,平等并列關系的名詞短
組合,可以顛倒語、并列關系的動
詞短詞、并列關系
的形容詞短語偏正式前者修飾后者,偏正關系的名詞短
后者是重心或語、偏正關系的動
主體詞短語、偏正關系
的形容詞短語支配式動作行為與其動賓關系的動詞短
對象語陳述式陳述對象與陳主謂短語
述內容補充式主體與補充說動補關系的動詞短
明(結果、程語、形補關系的形
度、處所、對容詞短語
象)
這些對應關系可以看出,合成詞在結構關系上幾乎與短語相同,在意義上則完全相同;所不同者只是語言單位的層次問題,學生知其一就可以知其二,事省而功顯。
范圍再擴大一點的縱向比較還可以在合成詞、短語、單句成分間進行,此處只舉一例,其余從略:
(附圖{圖})
甚至于還可以把單句成分和復句也擴大進去。如并列式合成詞、并列式短語、單句中的并列短語作成分與并列關系的復句等,這些在意義關系上都有共性。都可以運用共性原則去進行宏觀地、多角度地、全方位地教學,使學生在輕松有趣的教學中融會貫通。
下面談橫向比較。
這是在同一層次或同一性質的單元之間的比較。例如句式,粗看起來,主謂句與非主謂句(1),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2),主動句與被動句(3)這三種句式之間似乎沒有共性;但實際上,正如上文所說,在其最高層次上即本質上它們具有同一性,即,都是對句子形式的研究。相對“意義”而言,“形式”就是它們的共性。明乎此,我們就可以通過橫向比較找出共性中的個性。簡單地講,(1)和(3)是從結構上觀照的,(3)是從用途上觀照的。(1)是從結構的大小來說,(3)是從結構的秩序來說的。三者秩序不同,但著眼點都在“形式”。橫向比較的好處是使學生較好地建立知識網絡,克服概念混淆的毛病。
三,共性與特殊性的兩極把握
普遍性往往與深刻的特殊性相依存。所以在追求共同點的同時還要追求特殊點,它表現在漢語知識上就是“例外”。例外往往就是難點,也是重點。一個學生的漢語水平如何,往往以這些“例外”作為檢驗標準。共同點和特殊點構成漢語教學的兩極。把握這兩極是漢語教學的重要技巧之一。
語素是教學中最頭疼的問題。其所以如此,是因為有個聯綿字問題。如“倉促”、“苗條”等,學生不明白它們為什么是一個語素,而“倉庫”、“面條”、“苗圃”卻是兩個語素。我們除了從共性的角度講清它們的區別外(語音語義結合體),特別要指出聯綿字在這個知識點中的特殊性。順便說說,特殊為什么特殊是沒有多少道理可講的,只能以特殊的辦法來對待特殊,重點牢記才是唯一的辦法。
再如,動詞的語法功能是作句子的謂語中心語,其位置在賓語前。這是其共性。但是有一種例外——動詞作名詞用(名物化)。我們常說的“四化建設”、“改革開放”在基本屬性上都是動詞,但在這里卻是地道的名詞;這還是習以為常的詞。如果是偶一用之的,學生就更難覺察。如“如何防止沙丘的移動?”“跳躍前進是某些動物的特性?!逼渲械摹耙苿印焙汀疤S”、“前進”都是動詞,而此處都作名詞使用,具有名詞的功能,分別作賓語、定語和主語。還有如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害怕”),表示心理狀態的形容詞(“慌張”),否定副詞,以及名詞、動詞重疊后的語法功能的擴大等,都屬共性之外的特殊性。既抓共性,又抓特殊;一般與個別并重,做好兩極把握,才能真正學好漢語知識。
尋找共性要根據學段和學生的知識程度逐步擴大范圍,一般來說,總是由橫向比較、內部比較向縱向比較、外部比較發展。采用這個原則,既有利鞏固舊知識,又能加快新知識的學習速度。
共性教學原則既適應中學教學,也適應大學教學;既是教法,也是學法;既是漢語教學的原則,也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原則;總之,它本質上是一個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問題,必須重視,必須自覺運用。
- 上一篇:人大依法治國管理論文
- 下一篇:互聯網對民主發展影響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