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圖說話寫話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3 11:21:00

導語:看圖說話寫話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看圖說話寫話管理論文

[內容]

作者單位:天津市東麗區教研室

三想法指看圖說話、寫話過程中的三個階段,也可以說是三個步驟。第一步:分想;第二步:聯想;第三步:串想。因每步都有“想”字,故稱為三想法。經過我們幾年的實驗研究,證明它是提高學生表達能力的好方法。

第一步,指導學生分想

分想指在看圖說話、寫話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初步觀察、了解圖的整體內容及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然后從圖中找出說話、寫話的內容和線索的過程就是分想。分想階段可以分為四個小的教學步驟:導入新課,提出教學目標,完成第一個教學要求,完成第二個教學要求。

1.導入新課。下面,以“寧寧的針線包”(九年義務教育五年制小學《語文》第三冊基礎訓練五的說話)為例談談我們是如何進行導入新課的教學設計的。教師說:“今天我們繼續練習說話,請同學們打開書,讀一讀這次訓練的要求?!睂W生讀后,教師再問:“看圖說話、寫話教學分哪幾步進行?”學生回答:“看圖說話、寫話教學分三步進行。第一步,分想;第二步,聯想;第三步,串想?!?/p>

2.提出教學目標。教師邊提問邊展示這一步的教學目標:看圖,了解圖的內容,以及圖與圖之間的聯系,按分想四要素說出圖上畫的是什么,從圖中找出說話、寫話的線索和內容。然后把這個教學目標分解成兩個教學要求:第一個教學要求,按分想四要素概括地說出圖的意思;第二個教學要求,從圖中找出需要聯想的畫面,也就是說話、寫話的內容和線索。

3.完成第一個教學要求。按分想四要素概括地說出圖的意思,分想四要素指的是時間、地點、誰、干什么。下面,以小學《語文》第三冊(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基礎訓練8的看圖說話、寫話《掃雪》為例予以說明(下同)。首先,提出教學要求:仔細看圖,按分想四要素讓學生說一說圖中畫的是什么?也可以讓學生一一回答下面四個問題:①圖中畫的是什么時間(或季節),你從哪看出來的?②圖中畫的是什么地點(或地方),你從哪看出來的?③圖中畫的是誰,他們是什么關系?請你分別給他們起個名字,如果畫中的人物多,也可在聯想時再給他們起名字。④他們都在做什么?然后按分想四要素用一兩句話概括,簡略地說出這幾幅圖的意思。在學生一一回答這四個問題以后,再讓他們用一句話說出圖的意思。需要指出的是,這句話要把四要素的內容都包括在內。如可以這樣說(僅供參考):“大雪后,老師和學生一起到學校清掃積雪。有的用小車把雪運走,有的掃雪,有的把雪堆到樹根旁,有的聽老師指揮清掃哪的雪”。這個教學要求強調的是表象的概括性和語詞的提煉性。也就是說,學生感知多幅圖后在腦中留下了圖的印象(表象),經過大腦的加工,這種印象要轉換成一兩句話敘述出來。因此,這一步只要求學生把圖的意思十分簡練地表述出來,不要求學生用生動、形象的語詞描述圖的內容。

4.完成第二個教學要求。從圖中找出需要聯想的畫面,也就是說話、寫話的內容和線索。教師可向學生提出:“想一想,圖中哪些地方需要再詳細說說?!比缟侠?,可以選出運雪、堆雪和掃雪做為一下步聯想的內容,也可以選擇其中一兩項做為下一步聯想的內容。再如,“寧寧的針線包”是這樣設計的,教師邊提問,邊讓學生觀察這幾幅圖是什么意思。第一幅圖的意思是:媽媽送給寧寧一個針線包;第二幅圖的意思是:寧寧用它補襪子;第三幅圖的意思是:寧寧給小弟弟釘扣子。最后引導學生說出這三幅的意思:媽媽給寧寧一個針線包,寧寧用它給自己補襪子,給小弟弟釘扣子。

在分想階段要干脆利落,不要拖泥帶水,要用最短時間完成這一步,這樣可把時間用在聯想與串想上。

第二步,指導學生聯想

在分想的基礎上,根據看圖說話、寫話的教學要求,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聯想與想象把應該詳說(或詳寫)的內容說(或寫)得比較具體、形象、生動。小學低中年級看圖說話、寫話常犯的毛病是看圖后說(或寫)得干癟、簡短。從表面上看是學生語詞少,實質是學生看圖后儲存在腦中的表象模糊、暗淡、零散。怎樣才能使學生看圖后儲存在腦中的表象變得豐富、細膩呢?這就需要通過聯想與想象啟動學生腦中的表象(以往儲存在學生腦中的客觀事物的各種形象信息),使圖在學生腦中的表象與以往儲存在學生腦中的各種表象產生相互作用,即通過表象的深化、分解、組合等運動形式使圖在學生腦中的表象豐富、細膩起來。由于學生腦中表象的豐富性、條理性、細膩性決定著他們語詞的豐富性、條理性和細膩性。所以,通過聯想與想象,學生就能在看圖后說得(或寫得)比較具體、形象、生動了。在聯想階段,教師邊提問邊展示教學目標:看圖后,展開合理的聯想與想象,把話說得具體、形象、生動。然后,根據教學要求和圖提供的信息展開聯想。一般來說,多幅圖的內容都有一定的教育性,聯想時應圍繞圖中人物的思想言行進行。教師可通過提出以下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聯想:1.觀察圖中人物的表情和服飾;2.分析人物心里想些什么;3.猜想人物還說些什么;4.推測人物有哪些行動。

學生聯想時,可以四個問題同時進行,也可以各個問題分著進行。如果圖中畫的是動物,可采用擬人方法,按上面四個問題進行聯想。對于景物,可從看到的、聽到的、嘗到的、聞到的和觸摸到的幾方面進行聯想。由于通過視覺通道獲得的信息占所有感覺通道獲得信息總量的83%,所以,通過看到的產生的聯想就非常重要。聯想時,景物聯想的線索可從景物的形狀、顏色、大小、遠近、狀態、軟硬、及質料等等方面進行。下面,以運雪為例說說怎樣聯想。運雪的學生有三個,推車的學生可叫小軍,幫著推車的女學生可叫小莉,右手拿鐵锨,左手幫著推車的學生可叫小亮。

小軍的雙手緊緊地攥住車把,使勁兒地推著車(動作)。滿滿一車雪,堆得像小山一樣(形狀)。小莉見了,心想:“這么多的雪、多重??!”(心理活動)。于是,她也幫助推車。只見她雙手緊緊地抓住車側欄,用力地推著車(動作)。小亮見他倆費了這么大的力氣推車,車行得還這么慢,也跑過來幫助推車(動作)。只見他右手拿著鐵锨,左手使勁兒推著車(動作)。他們一邊推車,一邊高聲喊道:“一二三,加油干”(言語)。他們推了一車又一車,校園里的雪越來越少,他們雖然很累,但很高興。

教師指導學生聯想可依次讓學生說:他(或她)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做些什么。然后,再把這些連起來說幾遍。

在這個階段,教師可引導學生按下面的方法展開合理的聯想與想象。

1.前后聯想法。圖是靜止的,有些內容無法表現。通過前后聯想法可以把靜態的圖變成動態的圖。這樣,浮現在學生腦中的表象就不僅僅是幾幅孤立的圖了,而是連在一起變成活動的圖了,立體的圖了。學生腦中的表象也就豐富了,細膩了。轉換成語句表達出來也就具體了,形象了。

2.畫面猜想法。畫面上有些內容是無法直接表現的,如人的心理活動、語言等,這就需要讓學生進行合理的猜想。如上例,寧寧和媽媽說了些什么,畫面是無法表現的。只有通過畫面猜想,才會使畫面的內容生動、具體。

3.表象聯系法。把圖中某一局部畫面在學生腦中形成的表象與以往儲存在學生腦中的相類似的表象聯系起來,就形成了多種色彩紛呈的新表象了。這樣,轉換成語句表達出來就形象生動多了。通過聯想與想象,圖在學生腦中已經由靜止的變成了活動的,由平面的變成了立體的。這樣,學生就可以把豐富多彩的表象轉換成形象、生動的語句表達出來,就可以克服看圖后說得干癟、簡短的毛病了。為了使學生能學會用更多的語句和表現方法描繪表象,教師可以從課文或文學作品(包括優秀的學生作文)中給學生選擇一些文章片斷供學生學習。這樣做,還有利于表象與語句建立緊密聯系和對應關系,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第三步,指導學生串想

在分想與聯想的基礎上,根據幾幅圖的內在聯系進行取舍,有條理地把幾幅圖的內容按一定順序組織成一段話或幾段話表達出來的過程,就是串想。也可以這樣說,通過分想、聯想使圖在學生腦中形成了鮮明的、豐富的、生動的表象(或表象群),再把它們按某一思路連在一起,形成一個有序的表象群并轉換成相應的語句表達出來的過程,就是串想。通俗地說,串想就是把分想與聯想階段說的幾段話串在一起表達出來的過程。串想階段有兩個要求:第一要有選擇,不能把剛才說的話都說(或寫)出來,而是要有取舍,做到詳略得當;第二要有條理,按一定順序(時間、空間或事情發展順序)說(或寫)出來。

指導學生串想時先提出第一個要求,把剛才聯想的幾個局部畫面有選擇地串起來。如,第二步聯想了掃雪、堆雪、運雪。是不是在串想時都說(或寫)出來呢?不見得。要根據學生的表達能力來定??梢灾贿x其中一個,也可以選兩個或三個。一般來說,選兩個比較合適。其它簡略地一說就行了。接著,提出第二個要求,有條理地說(或寫)出來。指導時,第一段說分想時說的那句話,即“大雪后,老師和學生一起到學校清掃積雪。有的用小車把雪運走,有的掃雪,有的把雪堆到樹根旁,有的聽老師指揮清掃哪的雪”。第二段按由近及遠,或由遠及近順序進行串想。第三段,說說把雪清掃干凈后的心情。

串想階段可先展示教學目標:根據幾幅圖的內容,按一定順序把說過的話連起來,說(或寫)一段或幾段完整的話。然后按三步串想法把前兩步說的話連成一段或幾段完整話說(或寫)出來。三步串想法,指在串想時第一步說開頭,第二步說中間,第三步說結尾。在串想時要引導學生注意三點:第一點,要注意圍繞圖的中心意思進行取舍,不能把聯想時說的話都串起來;第二點,要用過渡性的詞語把幾幅圖連起來;第三點,要按一定的順序,一般來說,常用的方法是時間順序和空間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