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教學突破性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3 12:10:00

導語:寫作教學突破性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寫作教學突破性管理論文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語文教學與研究逐漸擺脫了“左”的桎梏,踏上了尊重并研究自身規律的正軌。在中學寫作教學領域,于漪、陸繼春、蔡澄清、常青等一批同志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但從總體上看,中學寫作教學仍然陷在沼澤泥潭之中,無法大步前進。教師費了不少心力,學生的寫作水平仍然很差,“很多學生連一封信都寫不好”。中學寫作教學怎樣才能跳出沼澤泥潭?筆者以為,首先要解決以下三方面的問題。

一、編好教材

解放以來,從全國范圍講,可以說沒有過真正的寫作教材。近些年逐漸重視了寫作規律、寫作方法的教學與研究,但還在初級階段,沒有真正形成科學體系。寫作知識和練習還統在閱讀教材之中,散見于每單元的最后或課后的個別練習中。這些知識和練習東一láng@①頭,西一棒子;或重復,或遺漏;無論從量還是從系統性、科學性,即使從形式上說,都無法稱其為“寫作教材”。

教材是教學的根本。沒有教材,教學沒有明確目標。雖說“教學大綱”里也有“記事寫人,內容具體,有真情實感”一類文字,但對于寫作教學來說,過于簡約籠統。教師教學充滿了盲目性。沒有教材,教學沒有科學序列。現行中學語文教材基本上還是按體裁分單元的文章選讀,對寫作,雖說編者也有整體想法,但還是缺乏寫作本身的科學序列。這種寫作教學,既談不上在哪一點上與小學接軌,也說不上為中學生的深造或就業作了怎樣的準備。沒有教材,教學沒有可靠依據。教師們認為,教完課本上的課文就算完成教學任務;至于作文,一學期九篇多了,八篇可以,七篇、六篇也夠了。上寫作課,沒有“寫作備課本”,沒有“作文批閱記錄”,沒有“作文講評提綱”,也不講寫作知識。好些的,出個題目,說上幾句;差些的,干脆挪作講讀課。寫作教學充滿了隨意性。沒有教材,質量無法準確檢測。高考是選拔性考試,作文閱卷人尚且抱怨沒有一把比較客觀的尺子,以致同一篇作文見仁見智,中間相差十幾、二十分;高中會考是素質考試,要判斷學生作文是否合格,沒有個明確恰當的標準,怎么評分?學生期末考試作文,教師主要根據自己好惡打分,分數又怎能公正地評價學生寫作水平?似這樣無目標、無序列、無計劃地教學,無標準地檢測,中學寫作教學怎能不陷入沼澤泥潭之中?

中學寫作教學為什么無教材?原因可能有三:其一,對寫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其二,沒有跳出“多讀就能寫”這個認識的怪圈。幾千年來人們表面地理解“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把“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片面化,至今還有不少人認為:“指導和要求學生閱讀、領悟、熟記課文是提高語文教學水準十分有效的途徑,它不僅有助于學生閱讀和寫作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學生道德修養和文化素養的培育。”把閱讀的作用擴大化、絕對化,以讀,這就是幾千年來中國的語文教育只有“文選”,而沒有寫作教材的根本原因。其三,無論哪門學科,都有不同于其它學科的許多知識點和特殊的規律。長期以來,由于我們對寫作的研究很不深入,對許多重要問題的認識尚處在朦朧狀態,比如:中學寫作教學一共有多少個知識點?哪些知識點怎樣排列構成寫作的哪種能力?按照寫作規律,這些能力應該怎樣排列?……這些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就無法構成寫作的科學序列,所以也無法編寫中學寫作教材。

葉圣陶先生晚年曾多次說,要把語文能力訓練的序列找出來,排個合理的順序,使語文教學科學化。國家課程教材研究所的莊文中先生也說:“本世紀初以來,語文學科沒有建立一個得到基本共識的比較成熟的教學體系,這是語文學科的主要問題。”基于上述認識,筆者認為,中學寫作課的當務之急是:“拋開邪說雜念,迅速組織一批專家,會同部分既有研究能力又有中學寫作教學經驗的教師,深入研究寫作規律,編出一套切實可行的中學寫作教材。”有了一套科學的切實可行的教材,中學寫作教學就會徹底擺脫盲目性、隨意性,跳出沼澤泥潭,踏上迅速輝煌的金光大道!

那么,中學寫作教材的核心內容是什么?換句話說,依據教材,教師主要應該教些什么?

二、教給方法

吳疆先生在《善學,師逸而功倍》中介紹了一位教育家曾作的比較:同是畫蘋果,在美國是由老師拎來一筐鮮果,由學生任意拿一只便去作畫;在中國則是由老師在黑板上畫一只標準蘋果,規定好先畫什么,再畫什么,什么地方涂上什么色彩……然后叫學生照著黑板上的蘋果作畫。結果,美國孩子筆下的蘋果如南瓜,中國孩子筆下的蘋果像蘋果。從表面看,“中國”老師的錯誤在于只把結果告訴學生,越俎代庖,抹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美國”的教師則過于撒手,放棄了教師的主導作用,造成了教育的“少慢差費”——學生把蘋果畫成了南瓜就是最有力的證明。假如教師拿一筐蘋果分給每人一只,然后給他們指點:怎樣多角度地觀察;怎樣尋找并概括蘋果的外形特點,形成心像;又怎樣把心里的蘋果畫在紙上,再作一番示范。我想,效果是會不言而喻的。可見,無論是“中國”教師還是“美國”教師,實質上犯了同一個錯誤:沒有教給學生“方法”。

“方法”是認識事物、表現事物進而改造事物的竅門、秩序,是由已知或條件通向未知與成功的橋梁。掌握了它,就會省時省力,事半而功倍。對于教師教學,早在十八世紀法國教育家盧梭就說過:“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盧梭把“教方法”提到教學的核心的高度。他認為,教師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教方法”。葉圣陶先生說“課本只不過是個例子”,用這個例子教什么?教閱讀方法,教寫作方法。

我們很多教師不明白教學的核心任務是“教方法”,教閱讀,把段落大意、主題思想這些結果抄給學生,像上述的“中國”教師;教寫作,卻像“美國”教師,什么也不講,硬要學生去作。試問:從觀察生活、積累素材,到選材煉意、謀篇布局,最后起草行文、修改定稿,哪位教師拿出語文課堂教學的三分之一時間系統地講過寫作規律、寫作方法?而對學生的作文卻次次要求:中心突出,主題鮮明,結構完整緊湊,語言生動流暢……這樣的寫作教學,學生把蘋果畫成了南瓜,該打誰的手心?同志曾經說過:“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這話講得何等好哇!

問題的嚴重性在于,幾千年來,特別是解放四十多年來,人們認為作文無“法”,致使中學與作課堂不講“法”,寫作訓練不練“法”。文章寫作有沒有“法”?議論文結構的三部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就是“法”;散文的“彩線串珠”就是“法”,小說的“抑揚”、“跌宕”、“雜取”、“細節”就是“法”……可以說,整個寫作過程從蓄勢、激發到運思、行文以至成篇,“法”貫串始終。只不過到現在,我們沒有很好研究罷了。

語文學習的本質就是“使學習者通過學習能夠對語文實踐活動的模式進行熟練的操作”,即“對語文實踐活動模式的操作達到一種無意識控制狀態”。如果你能考察作家成功的道路,就會發現一個共同的原因:讀書多——連高玉寶、高爾基一類作家也概沒能外。為什么要多讀書?就是想在多讀中搜尋寫“法”,掌握寫“法”,以達到不想“法”而能用“法”的程度。因此,著名作家管樺說:“語文教師必須給學生講解文章的‘法’”。只有讓學生掌握了“法”,融會貫通了,學生的作文水平就會迅速地大面積地提高。

教給寫作方法,是中學寫作教學能否跳出沼澤泥潭的關鍵。但是,怎樣才能讓學生快速掌握寫作方法?

三、抓住模仿

學寫作,必須從模仿開始。

從寫作的思維過程看,模仿是認識事物必不可少的途徑。作者偶然看到某種事物引起興趣,便會再次有意識地仔細觀察,心理活動進入“淺度心理場”。經過多角度仔細觀察之后,加進自我意識,心理活動進入“深度心理場”。在這個心理場中,思維首先對事物的外部形態、內部結構進行模仿,然后與別的事物進行對比分析,或用別的事物去干擾撞擊,探求其內在實質,接著對其實質進行模仿。經過這樣多次模仿,人對這個事物的認識就進入了完整深刻的階段,最后才能通過語言系統,使事物變成寫作的題材。

從寫作能力的形成過程看,模仿更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階段和十分有用的方法。寫作能力不是一種知性活動,它既不是人類生理上固有的,也不構建在簡單認知的層面,而要經過細致的有序的訓練。這種訓練分三個階段:模仿→反復遷延→內化完成。學生讀了某段文章,在老師的點撥下,對某種寫作方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這種寫作方法的特點、適用范圍和運用程序在學生大腦中形成了一定映像(以上屬于認知范疇),再在老師的指導下,依照映像進行模仿訓練,使映像由感性逐步向理性過渡,并把這種映像的理性思考內貯在頭腦中,外化為一種技能。在以后的訓練中,教師再指導學生把這種技能反復遷延,加深拓寬,使這種技能深深銘刻在頭腦中,達到操作程序自動化,寫作的這種能力就形成了。

從以上簡單分析可以看出,模仿是寫作訓練的初級階段,僅僅停留在這個階段當然培養不出寫作能力,但模仿卻是培養能力這個訓練鏈條上必不可少的一環,是開始訓練的最好方法。令人憂慮的是,至今還有許多同志對模仿的意義、作用認識不足,盲目地反對模仿,錯誤地跳越模仿,一開始就讓學生寫“主題鮮明、結構完整、語言生動”的文章,這種缺乏梯度的訓練,怎么能使學生的寫作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呢?

值得進一步強調的是,文章是寫作的結果,“法”隱藏在文字中,又和一些非“法”的東西相錯雜,學生的悟性相對低一點,學習方法又不盡合理,要從文中剔出“法”來加以有意識的認知、模仿、遷延以至熟練運用,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千百年來大部分讀書人常常因為缺乏科學的指導跳不出書來而“淹死”在書中。改革開放需要迅速培養大批人才,僅靠學生自己“多讀多寫”絕對滿足不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因此,如果說,封建社會把“多讀多寫”奉為金科玉律不必過多指責的話,在語文教改已取得不少成績的今天,為什么不應該盡快實行一套更科學的方法?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钅加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