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心理調查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3 02:58:00

導語:作文心理調查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作文心理調查管理論文

[內容]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和重點,為了全面掌握學生作文的心理情況,我們在初二和高一兩個年級分別進行了學生作文心理調查,結果如下(見附表)。

[附表]類別項目初中高中作老師只出一個題目6%2%文老師出幾個題目由自己選50%18%題給材料作文14%38%目自由擬題30%43%對寫個人的生活志趣20%58%作寫同學間的事48%18%文寫個人家庭的事6%6%題材的寫社會中的事14%14%愛好寫自己不熟悉的事12%4%作沒什么可寫52%46%文不知從何寫起10%8%中有話寫不出表達困難18%16%的老一套沒意思8%12%困絞盡腦汁,太費力氣6%6%難喜歡作文,不怕作文6%10%教教師不提要求,不作指導8%師教師只提要求,不作指導4%12%作教師幫助審題16%10%文讓同學討論審題12%10%指教師提供材料啟發64%42%導教師讀同類作文開導4%18%作文老師直接全批全改48%36%批改老師指導,學生自己動手批改52%64%作文下看分數不看評語,即使看評語也不78%66%

修改發后看分數,看評語,并修改22%34%

調查中,我們盡量擴大調查領域,力爭涉及作文教學和訓練的各個環節。調查對象有初中生和高中生,帶有一定的普遍性。針對調查結果,下面著重探討一下作文教學,訓練中幾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請同行斧正。

從調查中我們發現,學生對作文的畏難情緒和厭煩心理十分嚴重。喜歡作文的少(初、高中分別是6%、10%),對成績不在乎的人多。作文教學的確成為中學語文教學的難點。難在哪里?一是作文本身難。寫作過程中需要運用字、詞、句、段、修辭、邏輯等“硬件”,還要調動社會閱歷,生活感受,寫作情感等“軟件”,這對中學生來說確實有相當難度。二是教師指導難。作文環節的紛繁,令教師頗有“老虎吃天無處下口”之感,缺乏系統性、針對性。三是教師作文指導的失誤導致作文越學越難。部分教師沒有認識到作文教學的特殊性,側重于傳授作文知識,講作文技巧,而對寫作體驗不多的中學生來說,那些所謂的技巧很難排上用場,反倒使學生無所適從。而且,由于教師不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作文指導就無法做到有的放矢,學生胡編亂造,被動應付,必然產生厭煩情緒。

要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的學生怕作文,老師有勁使不上的狀況,對中學生作文水平的正確認識是一個前提。從調查結果我們可以看出,學生眼里,作文最大的困難不是作文技巧,而是題材的匱乏。這當然不是說學生已經掌握了寫作技巧,而是對他們來說,首先要解決寫什么,然后才會想到怎樣寫。我們必須正視這樣一個事實,相當部分的學生對寫作技巧或是無暇顧及或是根本沒有體會。如果學生連文章都寫不出來,那些技巧之類豈不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嗎?因此,我們必須改變“講”作文,“教”作文的作法,把解決作文題材作為突破口,把克服畏難情緒作為前提,把培養學生的主動意識作為主線,全面提高作文水平。

一、“以我為中心,以真為基礎”——提高學生的作文積極性

中學生生活經歷有限,生活空間相對狹小,寫作文往往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耙晕覟橹行摹?,即在作文訓練中貫徹學生為主體的思想,緊緊圍繞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緊扣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以學生熟悉的事為基本內容,在作文選材、立意等方面,創設一個學生熟悉的、可以發揮想象的氛圍,激發學生的作文積極性。

學生無話可說的另一種情況是有些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達能力尚可,而寫起作文來卻苦于無從下手,這除了書面表達能力欠缺之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作文中顧忌太多。“事件要有意義,觀點要正確”往往成為教師的口頭禪。學生只好牽強附會,講空話,講假話,而自己的真情實感卻被壓抑,因而也就失去了作文興趣?!耙哉鏋榛A”就是鼓勵學生寫真事,抒真情,暢所欲言。對作文中涉及到的一些消極東西,教師應加以引導,不應因此一棒打死。

“以我為中心,以真為基礎”是兩個各有側重互相貫通的概念,這一原則的核心是解決學生無話可說或有話難說的問題,調動學生作文的積極性。在這個基礎上,再進入下一步。

二、“由粗到細,從放到收”——克服學生的畏難心理

“由粗到細,從放到收”不是簡單的由易到難,而是一種可操作的激勵手法。宋人謝枋說這樣做的好處是“初學熟之,開廣其胸襟,發舒其志氣,但見文之易,不見文之難,必能放之高論筆端不窘矣。”學生由于不會作文,不免有畏難情緒,老師鼓勵他們大膽寫,發揮其想象,抒發其胸臆,會打消他們的畏懼心理,此謂之“粗”“放”。

具體實施中,一,題目要松綁。在一定范圍內,教師把作文要求及目標確定好后,鼓勵學生自己擬題,甚至可以嘗試在定出大范圍之后——如記人或記事,立論或駁論——把其它大權全部下放。當然,要提供適當的材料。最低限度,教師的命題也不應是唯一的。二,對結構安排中的伏筆,照應,承轉啟合等等技巧性的東西也不應強加給學生,刻意追求一些華而不實的東西對學生反而有害。三,對主題的要求應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不能拔高,更不提倡上綱上線。四,對語言的錘煉要循序漸進,不能趕鴨子上架。在此基礎上,當學生的興趣培養出來后,再逐步加以引導,幫助他們去粗取精,加工提煉,以達到更高的境界。用清人王筠的話說就是“作文必須放,放之如野馬,dì@①跳咆哮,不受羈絆,久之必自厭而收之矣。此時加以銜轡,必俯首樂從?!贝苏f,雖有偏頗之處,但的確值得借鑒。

三、把作文技巧變成學生的需要——作文指導的成功之道

作文教學教什么是很值得研究的問題。應該說,作文教學面對的不僅僅是課堂,課本,它涉及到學生的生活空間,并且,對這個空間的體驗程度關系到作文的質量。因此作文需要生活的積累。尤其重要的是,作文過程中需要情感的投入,這是作文有別于其它學科的重要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寫作能力僅靠教是教不出來的,而現行的作文教學中仍存在著誤區,很多教師只是講,怎樣開頭,怎樣結尾,倒敘順敘、插敘……把其他學科的教學模式搬進來。作文知識、作文技巧當然要講,但更重要的一點是怎樣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主動意識,把寫作技巧真正變成學生的寫作需要,讓學生在寫作中揣摸、運用,才能真正變成學生自己的東西。這就涉及到作文教學中教師的地位問題。教師要當導演,更要當劇務:搭好舞臺,提供材料,設置場景,制造氣氛,想方設法調動演員的情緒,激發他們的表現欲望,然后讓演員們去發揮。這應該是教師的一個重要角色。

學生只有產生了創作沖動,有情感需要渲泄,而在寫作過程中他們的情感表達受到制約,這時,老師傳授的作文技巧才會變成寫作需要,他們掌握作文技巧的主動意識才會產生。但對學生來說,掌握寫作的過程有抒情言志的成分,更側重于學習掌握寫作技能。學生作文的確不同于作家創作,但寫作規律是不能違背的,違背寫作規律來談培養寫作能力是荒唐的。作家與學生的結合點在哪里?就在于創作的主動意識。

上述三個環節是一個過程中互相關聯的三個組成部分,循序漸進。應該注意的是,雖然學生是主體,但老師的主導作用更不能忽視,無論是“放”是“收”,當“導演”當“劇務”,教師都應做到“形散而神不散”,高屋建瓴,收放自如,方能保證作文教學的健康發展。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足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