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臺階訓練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4 09:17:00
導語:語文臺階訓練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作文三級臺階訓練”包含三個大階,九個小階:
第一大階,即在初一年級進行“寫得出”訓練,包括三個小階:1.有內容可寫;2.寫出基本框架;3.有明確主題。
第二大階,即在初二年級進行“寫得快”訓練,包括三個小階:1.快速審題;2.快速構思;3.快速行文。
第三大階,即在初三年級進行“寫得好”訓練,包括三個小階:1.有新的立意;2.有新的構思;3.有新的材料。
“寫得出”訓練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教材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根據“語文與生活的關系”,按照“生活內容”編選文章,組成單元。這就為我們進行作文“寫得出”訓練提供了方便。
我們知道,文章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只是文體不同,反映的方式有別:記敘性文章,是現實生活的形象反映,是通過記人、敘事、寫景、狀物和抒情來形象地反映現實生活;議論性文章,是現實生活的理性反映,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來理性地反映現實生活;說明性文章,是現實生活的邏輯反映,是通過有條理地解說事物事理來邏輯地反映現實生活。不論什么文體、什么方式,都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即使寫的是神仙鬼怪,也是現實生活的曲折反映。因此,要讓學生作文“寫得出”,必須讓學生揣摩作文與生活的關系,積累生活素材。為此,我們對學生一開始進行的訓練,是“有內容可寫”訓練,即第一小階訓練。
第一小階訓練,又分為三步實施:第一步,結合課文教學讓學生明白作文與生活的關系。初中語文第一冊八個單元,無不與生活密切相關:1.家庭生活;2.學校生活;3.社會生活;4.革命生活;5.自然生活;6.經濟文化生活;7.科學生活;8.想像生活。通過各個單元的教學,讓“文章是現實生活的反映”這一意識在學生的頭腦中深深扎根,消除學生怕寫作文的心理障礙,杜絕作文胡編亂造的思想念頭。第二步,在學生認識到“文章是現實生活的反映”的基礎上,倡導學生寫“觀察日記”和“生活筆記”,把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和在報刊上、電視廣播里看到聽到的生動材料寫下來,積累生活素材,以備寫作之需。第三步,在作文出題時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絕不出大而高、遠而泛的作文題,使學生無法捉摸、無法寫出,而是盡量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使學生摸得著、寫得出。比如《我和爸爸(或媽媽)發生了_____(一個誤會、一點矛盾、一件不愉快的事、一件令我難忘的事,等等)》《在中學結識的朋友》《一堂生動的(或別具一格的,或令我感興趣的,等等)_______課》《校園小記》《我在家里的小天地》《____送給我的生日禮物》等等,這些作文題都貼近學生的生活,因此學生容易寫得出。
為了解決學生“寫得出”的問題,還必須想法擴大學生的生活視野。為此,我組織學生參觀桂園、曾家巖五十號、紅巖村革命紀念館、重慶博物館、白公館渣滓洞,組織學生依靠家長去采訪家長單位的先進人物,等等。這樣,作文時,學生就有材料可寫,也就“寫得出”了。
解決或基本解決了“有內容可寫”的問題,進一步,應該解決“寫出基本框架”的問題,換句話說,就是要解決“寫什么文像什么文”的問題,解決“像一篇文章”的問題,這就是第二小階訓練。
第二小階訓練,也分為三步實施:第一步,針對不少學生作文一段到底、不會分段的問題,訓練學生至少寫三段,即開頭、主體和結尾。第二步,訓練學生把主體部分分為三段,即先寫一段重要內容,然后用一小段過渡,再寫一段更重要的內容。這樣文章實際上就有了五段,看起來就像文章了。第三步,訓練學生“寫什么文像什么文”。
為了強化學生作文的“框架意識”,老師一定要通過批改、評語來進行指導,批改、評語均突出重點。這樣,學生就會按照老師的要求一步一步去做。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后,學生作文就能“寫出基本框架”了。
第三小階訓練,即訓練學生作文“有明確主題”。我的訓練方法是要求學生在作文前面寫上自己作文的主題思想,用“通過……,表現了……”的方式寫,這樣,在批改中就能夠發現學生在作文主題方面存在的問題,從而在評講中針對問題進行分析指導。譬如有個學生寫《在中學結識的朋友》時,自擬的主題思想是“通過××同學生病后勤奮學習,盡心幫助同學的事實,表現××同學樂于助人的品質”,可他在作文中大寫特寫××同學怎樣克服生病的痛苦,抓緊時間學習,而關于××同學盡心幫助同學的事卻寫得很少。我批改時發現了這個問題,就對他講,你作文自定的主題思想不恰當。他說:我本來是想按那個主題思想寫的,但是寫的時候忘記了。我對他說:先擬了主題,寫作當中換了主題,這是常有的事,回過頭來把原擬的主題改了就是。那么,你想想,你現在寫出的文章的主題是什么呢?他想了一下說:是“勤奮學習”。我說:“勤奮學習”不一定非要在病中呀,這位同學是生病后勤奮學習,恐怕還得抓住“生病”這一特點。他想了一想說:是不是可定為“克服病痛勤奮學習”。我說:這顯然比剛才說的那個好多了,突出了特點,但還能不能站得高一點來看呢?他又想了一下說:生病難磨勤學志。我說:好,有意思,你就用這句話作主題,作標題,再改。這樣,一篇“有明確主題”的作文終于完成了,學生也受了教育。當然一個班幾十個人,不可能每個人都這樣去指導,但一定要抓住典型,指導得體,就能使大家都得到啟發。
“寫得快”訓練
作文不能光是“寫得出”,還要“寫得快”,因為現代社會生活節奏比較快,同時,語文考試時間有一定規定,也需要作文“寫得快”。
訓練“寫得快”,也分為三個小階進行。
第一小階,訓練“快速審題”。這一小階分兩步進行:
第一步,介紹出題規律。譬如記人的文章,從內容看,不外乎熟悉、了解、認識;從對象看,不外乎父母、親友、師長、同學、晚輩;從時間看,不外乎幼兒園、小學、中學;從地點看,不外乎家庭、學校、社會。也就是說,記人的文章出題離不了這些方面,能抓住這些方面,審題就快了。
第二步,指導學習抓“題眼”。譬如敘事的文章“記一件有意義的事”和“記一件令人難忘的事”,“題眼”就有不同,前者強調“有意義”,后者強調“令人難忘”,盡管“有意義的事”與“令人難忘的事”有時是一致的,但很多時候它們又不一致,例如你做錯了一件事,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這是“令人難忘的”,但卻不是“有意義的事”。“題眼”不一定是定語或狀語,中心語也能成為“題眼”,例如“記一次終身受益的教訓”和“記一次終身受益的活動”,都講“終身受益”,但前者要求寫“教訓”,后者要求寫“活動”,這是有明顯不同的。
什么是“題眼”?“題眼”就是題目的靈魂,只有抓住了靈魂,才能使審題既快又準。
第二小階,訓練“快速構思”。這一小階也分兩步進行:
第一步,快速擬提綱。首先作時間要求,由5分鐘內擬好,到3分鐘內擬好,再到1~2分鐘內擬好。然后作內容要求,先擬大綱,再要求擬小目,再要求每個小目寫什么具體材料,用一兩個字標示。每一次訓練,都在全班交流,抓住擬得好的和擬得差的進行講評。能夠快速擬提綱,就為“快速構思”打下了基礎。
第二步,快速寫梗概。在所擬提綱的基礎上,用10~15分鐘寫出梗概,不要求詳細具體,只要看出你所寫的是什么即可。通過幾次這樣的訓練,學生就能“快速構思”了。
第三小階,訓練“快速行文”。主要是訓練學生根據自己所擬的提綱,所寫的梗概,在1節課(45分鐘)內完成作文。開始訓練時,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主題不鮮明、材料單薄、結構不完整、語言不通順、錯別字多,等等。遇到這些情況,老師心里不要著急,要堅持訓練,逐漸提出要求;同時加強平時指導(如講課文時啟發、推薦優秀作文示范等),作前指導(如講構思方法、選材方法),作文評講,堅持一段時間后,學生作文自會提高。
“寫得好”訓練
作文不僅要“寫得出”、“寫得快”,而且要“寫得好”。對于初中畢業生來講,作文“寫得好”才能適應今后的需要。
怎樣訓練學生作文“寫得好”呢?分三個小階進行。
第一小階,訓練作文有“新的立意”。可訓練學生從以下角度去思考:
1.從歷史的角度去思考,也就是使文章具有歷史感。譬如“記一件有意義的事”,可把“有意義”放在歷史的高度去思考。
2.從時代的角度去思考,也就是使文章具有時代感。譬如“記一個熟悉的人”,可把這個熟悉的人,放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來寫,寫這個熟悉的人所做的事都與改革開放息息相關。
3.從理想的角度去思考,也就是使文章具有理想主義色彩。譬如“記一次活動”,可把這個活動同實現人類美好的理想聯系起來寫。
4.從美學的角度去思考,也就是使文章富有審美意味。不論是記人、敘事、狀物、寫景和抒情,均可以賦予它情趣、理趣、諧趣、樂趣、志趣等,讓讀者得到某種美的享受。
5.從哲理的角度去思考,也就是使文章富有哲理性。同樣,不論是記人、敘事、狀物、寫景和抒情,均可以賦予它一定的哲理意味,譬如“偉大寓于平凡”“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事物都在發展變化”“實踐出真知”“任何事物都有一定限度,超過限度就會變為反面”“表面是美的,本質不一定美”“表面是丑的,本質不一定丑”等等。
6.從人生的角度去思考,也就是使文章能對人在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方面有所啟發。
“新的立意”的訓練,不可能一下子就完成,一次只作一項要求,每項又從最基本的做起,要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摸到”,這樣才能產生好的效果。
第二小階,訓練作文有“新的構思”。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改換結構,如將順敘改為倒敘,將第三人稱改為第一人稱等等。
2.改換角度,如將正面描寫為主改為側面描寫為主,將單一描寫改為多方描寫,將一種敘述改為多種敘述等等。
3.改換方法,如將直敘法改為懸念法、誤會法、偶合法、擒縱法、反常法、鋪墊法、對比法、象征法、雙關法、欲揚先抑法和虛實結合法,等等。
第三小階,訓練作文有“新的材料,新的語言”。材料新、語言新,常常使作文增色,為此,要求學生要準備一個抄錄本,經常抄錄一些好的材料,好的詞語,以便作文時作借鑒。
- 上一篇:管理會計觀念分析論文
- 下一篇:戰略管理會計特征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