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綜合性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4 05:52:00

導語:語文課綜合性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課綜合性教學管理論文

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綜合性學習”被列入基礎教育的各個學段,成為語文課程目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我們深人研究各個學段“綜合性學習”的具體內容和目標時,有人提出了一個問題:“‘綜合性學習’是傳統教學,還是反傳統教學?”

語文課“綜合性學習”植根于中國傳統語文教育,孔子實施的教育就具有綜合性。特別是在教育思想觀念方面,孔子創立了一套具有很強實踐性的智德雙修、內外兼通、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融才智教學與道德教育為一體,集內在教化與外向達行于一身;寓教于本性內心,寓德于儀禮外形。在孔子的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中,智育與德育、內修與外學、啟智與篤行、學文與學工、求是與求德等等,都是不可缺少的。孔子創立的這種智德、內外、知行合為一體的基本教育理念,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目標與“人文性”目標的統一,實現了德智體美、知行體用、文化技藝等的完整綜合。孔子的教育思想,影響著中國語文教育教學的發展道路和基本面貌。千百年來,中國傳統語文教育總是把綜合作為認識的起點和歸宿。教學目標上求“覺悟”,達到直覺體悟,完成個人體驗;教學內容上圖“完善”,熔鑄多種學科,改造人格氣質;教學方法上用“涵泳”,重視整體把握,致力語感培養。

當然,中國傳統語文教育的綜合性與我們今天語文課的“綜合性學習”并不相同。由于歷史的局限,中國傳統語文教育在其綜合性道路上向前發展時,自身的痼疾也在發生作用,傷害著語文教育。從語文目標、內容、教學方法等方方面面,影響著語文教學綜合性的程度和質量。首先,中國傳統語文教育高度的政治化、倫理化傾向,使語文教育逐步蛻變為經學的附屬,從而排斥其他思想內容和社會內容,最終割斷語文同社會生活的各方面的聯系。其次,中國傳統語文教育的啟發教育原則,在實踐中實質上是教育與訓導的結合,訓導的強化很容易禁錮學生的思想,引導學生領悟已知而并不能發現未知。《禮記·學記》就已經注意到這種弊端,提出:“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率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而即使是這里所說的“和易以思”,也只是限定在儒家倫理觀念和政治原則的框框內,與今天的開放性和創造性有明顯的區別。再次,中國傳統語文教育的整體把握,建立在直覺思維的基礎上。它有利于把握對象總體,領會普遍聯系,感悟語文中那些不可言喻的意蘊。但是,直覺不受邏輯規則制約,主體運用知識經驗,對客體本質、屬性、規律迅速識別,作出直接理解和整體判斷。因此,知識經驗的質量對直覺思維水平有著重要的影響;直覺沒有經過嚴密的邏輯推理,主體不能明確地意識到它的進程,無法用語言表述過程和產生結果的原因,因此,帶有明顯的模糊性,對于把握語文教育中的某些精確的、科學的內容顯然是不利的。

語文課“綜合性學習”是在對中國傳統語文教育綜合性的否定之否定過程中產生的。中國古代“學”的意義主要在求“覺悟”。許慎《說文解字》即訓“學”為“覺悟”。班因《白虎通義》也說:“學之為言覺也,以覺悟所不知也。”可見,“覺悟”既是語文學習目標,又是語文學習方法,同時也負載著語文學習內容。“覺悟”綜合了目標,綜合了方法,綜合了內容,同時也綜合了目標方法和內容。語文教育的一切都被“覺悟”綜合,這種高度的綜合,在一些背景下是能夠符合語文規律的,但在某些背景下——例如了解事物的各個構成因素,把握各個側面、部分、層次之間的關系,明確事物的發展步驟等等——則很難得到實質性的或具體的認識。于是,前后,中國語文教育改革的前驅,就吸收近代科學的分析方法,開始了語文教育改革和實驗,有效地促進了我國語文教育的發展。但是,在糾正傳統語文教育長于綜合、忽視分析的傾向時,又出現另一種偏頗,主要是割裂整體的有機聯系,機械地分裂教學目標。分割教學內容、分解教學步驟,導致語文教育自身的迷失。“綜合性學習”的設置,應該是對過份偏重語文分析的做法的糾正。

語文課“綜合性學習”建立在社會綜合發展的基礎上。縱觀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教育正適應社會的前進,全面向綜合性發展,表現為教育目標、內容、對象、時空、手段等多方面的綜合。教育目標的綜合性:由專一、專學、專業、專才,發展到博學、廣智、多能、通才;教育內容的綜合性:學科由分化、獨立走向多學科內容的有機綜合,走向知識、能力、品德等多方面要求的有機統一;教育對象的綜合性:從有數、有限、有格、有別的精英教育走向取消人學條件的全民教育;教育時空的綜合性:從限學齡、限職前、限時間的傳統教育,走向突破學習時間限制的終身教育,從學校封閉的教育空間走向超越有限空間的教育,實現教育的開放性、社會性與國際性;教育手段的綜合性:從單純依靠教師的言傳身教,走向集教師、教材、課堂講授與電子傳媒、信息高速公路等于一體。

我們了解語文課“綜合性學習”的歷史發展,是為了更好地把握它。在語文課程標準中,共列出“綜合性學習”15項。通過學習和研究,我們認為語文課“綜合性學習”有以下特征。首先,實踐性強。通過實踐活動,能溝通學生同社會生活、同大自然的聯系,溝通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能密切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獨立自主能力和創新精神。例如:“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書面與口頭結合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其次,綜合性強。各項學習活動均具有多元性目標,學習內容非常豐富,學習方法多種多樣。例如:“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問題。”該項學習活動的目標可以是知識,也可以是多種能力。家庭生活和學校生活多姿多彩,其中解決問題的活動當然各不相同。再次,操作性強。各項學習活動內容具體、目標要求模糊但指向清楚,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能力,力所能及地完成不同水平的任務。

我們研究語文課“綜合性學習”的歷史發展,不是為了否定中國傳統語文教育的綜合性,也不是為了排斥以往語文教育的分析認識。語文是非常復雜的。缺乏分析的綜合認識往往不夠具體,容易形成膚淺的、朦朧的認識,而缺乏綜合的分析認識往往不夠全面,容易流于片面,忽略本質。“綜合性學習”的理論依據是現代系統理論,它要求從整體出發考察部分,在過程中把握環節,從與系統的聯系中分析要素。這些都是我們開展“綜合性學習”應該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