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閱讀誤區(qū)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14 06:27:00

導語:課外閱讀誤區(qū)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課外閱讀誤區(qū)分析論文

一、預防“功利性閱讀”,堅持一個“博”字

現在,學生課外閱讀的功利性太強。到學校搞調研時,我經常問學生:你們?yōu)槭裁醋x書?他們的回答十有八九是為了學習作文的寫法。在這樣的目標召喚下,學生讀得最多的是作文法之類的讀物,如作文大全、作文選刊、作文向導等等,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語文課外閱讀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質,為學生的人生打好底色,為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學習寫作不是課外閱讀惟一的和最終的目標。即便是學習寫作,專讀作文法也不能奏效。不可否認,這些讀物中不乏寫作的方法性知識和成功的習作范例。但是,學生要寫出佳作,更需要一種底氣,這種底氣以深刻的情感體驗、豐富的語感經驗、大量的語言素材的積累和厚實的社會生活知識作基礎。以作文輔導書為主要讀物,就如同長期以方便面為主食,必然造成營養(yǎng)不良。學生在這種閱讀背景下進行習作技能技巧速成訓練,最多也不過像在澡盆里練習游泳,終究寫不出什么大氣的文章,對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很不利。

課外閱讀的指導應著眼于學生整體語文素質的發(fā)展,對學生的閱讀作恰當的調控,使學生跳出功利性閱讀的認識誤區(qū)和“以作文法為主”的狹窄讀書范圍,像蜜蜂采蜜那樣廣讀博覽。

1.給學生講清道理。教師可向學生介紹那些學有所成的大思想家、大科學家、大作家的治學經驗,也可以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和身邊的例子啟發(fā)學生,深入淺出地幫助學生弄清讀書與做學問,寫作、生活、做人的關系。

2.教師開列書目與學生自由選擇讀物相結合。開列書目是為了保證學生通過閱讀攝取全面的文化養(yǎng)料。教師可根據教學的需要和學生閱讀的實際情況,定期為學生列出必讀書目。這些書籍的內容涉及人文和自然學科的諸多領域,有利于知識、能力和情感等教學目標的實現。同時,我們也要照顧學生的興趣愛好。除要求他們完成指定的課外閱讀任務外,可允許學生自由選擇自己愛讀的書籍,滿足他們的自我選擇性心理需要,發(fā)展他們各自的興趣愛好和特長。

3.班級與班級、小組與小組、學生與學生經常交換讀物,閱讀資源共享。這樣,學生就可能讀到種類更多的好書,視野也才會更為開闊。

二、控制“休閑性閱讀”,實出一個“悟”字

有些學生讀的書不算少,整體語文素養(yǎng)卻不見有多大進步。出現這種“怪圈”的原因,主要在于這些學生總是帶著休閑的心態(tài)去讀書,是浮光掠影“看熱鬧”式的“虛讀”,而不是潛心其中“看門道”式的“研讀”,全憑著興致,很少需要情緒的調動、意志力的參與和心智的投入。當然,學生在緊張的學習活動后,適度的休整是必要的,休閑性閱讀應該是學生課余生活的重要部分。可是,如果學生的課外閱讀完全以休閑為目的,也就烙上了“先天不足”的印記。長期以往,學生的思想就很難得到磨礪,語言也難以得到發(fā)展。所以,當學生讀書有了興趣的時候,就要適當控制課外閱讀中休閑的成分,有意識地鍛煉他們的“讀功”,培養(yǎng)對語言作品的敏銳“悟性”。

1.讓學生帶著明確的任務讀

小學生閱讀與成人閱讀的價值取向應該有所不同。成人的閱讀主要是為了獲取社會生活的信息。小學生正處于學語言、長知識的黃金時期,他們通過自主的閱讀活動,除了吸納語言文字所負載的文化、思想、科學等領域的大量信息外,也要對這些信息進行一定的思維加工。另外,還要學習閱讀材料中典范的語言模式,積累各種各樣的語言素材,從中獲取表達的經驗。引導學生帶著這樣的任務去讀書,他們就有了明確的獵取對象。教者再指導他們讀思結合、讀寫結合、讀書與社會實踐結合,每次閱讀也就容易在思想認識、思維方式、語言積累和實踐能力等方面有所收獲。

2.讓學生抱著研究的目的讀

美國的教育十分重視研究性閱讀,學生總是帶著一定的研究專題,主動地搜尋和閱讀相關的課外讀物,并寫出研究論文。這種“做學問”式的閱讀不是以囤積知識為目的,而是著眼于知識的發(fā)現、運用、整合甚至創(chuàng)新,因而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將學生的思維活動引向縱深。這個做法值得我們借鑒。在指導課外閱讀時,可以定期向學生拋出一些有研究價值且學生力所能及的研究課題,介紹一些閱讀材料,指引查尋資料的途徑,教給“做學問”的方法,讓學生在研究性閱讀中解決實際問題。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研意識,又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的閱讀興趣也可以得到長久的保持。

3.讓學生變“眼讀”為“心讀”

所謂“眼讀”,就是一般性的看書,只用眼睛掃瞄即可;而“心讀”,指的是入乎其內,心無旁騖,用慧眼去捕捉,用心靈去感受,用生命去體驗,仔細咀嚼品味作品的思想內涵,科學人文魅力和出色的文筆。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對好文章、好詩詞,就要讓他們用心去理解,去領悟,從“眼讀”升格為“心讀”。

4.讓學生自覺運用一定的閱讀方法

指導學生將語文課內習得的讀書方法和經驗遷移運用于課外閱讀,使方法經學生的熟練操作躍升為閱讀技能,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服務。如:用含義不同的符號圖畫重要內容;在書頁的天地頭作批注;做內容摘要,整理閱讀提綱,將書讀“薄”;展開想象、推理,進行分析、評價,寫心得體會,將書讀“厚”。

三、改變“一次性閱讀”,講究一個“熟”字

讀書方法有精讀和略讀之分。現在的課外閱讀,多數的情形是精讀不足,一味略讀。讀某一本書,閱讀或摘抄之后,就束之高閣,不再謀面。這種一次性閱讀,在大腦中留下的往往是一些朦朧的印象、飄忽的意念和膚淺的感受,不符合語文學習規(guī)律。

記憶是語言內化和運用的前提,是智力發(fā)展的生長點。讀書需要記憶,尤其是那些充滿智慧和人文思想光華的精美語言,應該爛熟于心。但長久有效的記憶不是通過一次性閱讀就能完成的,需要一個不斷“溫故”和“強化”的過程。

閱讀是一種間接認識、體驗社會和人生的學習活動。人們對文本的閱讀和理解總要打上個體經驗的色彩,而人的生活閱歷、情感經驗是不斷豐富和發(fā)展的。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第二次閱讀與第一次閱讀相比,由于閱讀的時間、環(huán)境、方法以及讀者的心境、閱歷、對世界的看法都可能發(fā)生變化,因而對文本的讀解就可能有新的見識、感受和發(fā)現。由此可見,關于某一作品的認識也不是一次性閱讀就告完結的,需要經歷讀者的思想與作者的思想反復磨合、碰撞的過程。

讀特別好的作品,一定要改變一次性閱讀的習慣,在“熟”字上下功夫。熟了,才能鉆得深,悟得透,將語言的精品、思想的精華納入自己的知識寶庫,經“發(fā)酵”產生新的思想,鑄出新的語言,遷移運用起來也才能得心應手,左右逢源。為了能夠達到“熟”的程度,我們在指導課外閱讀時,每過一段時間,就可以從學生讀過的書中精選一部分,讓學生進行二次、三次甚至更多次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