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原則運用教學論文
時間:2022-08-15 08:42:00
導語:閱讀原則運用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閱讀教學作為一種復雜的精神活動過程,其對象是活生生的青少年。因此,閱讀教學設計,除了考慮大綱和教材的要求即教學的目的性外,尤其不應忽視學生的因素。從閱讀教學的基本規律來看,任何閱讀活動,學生都要憑借原有的知識結構、一定的思維方式和個人的生活經驗來完成。因此,閱讀教學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剪裁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安排教學環節。這是閱讀教學中的一條重要原則──量力性原則。這里所說的學生實際,不僅指不同年齡、不同年級學生在語文知識結構上的差異,而且包括學生的智力狀況、生活閱歷、學習習慣以及心理素質方面的區別。教學實踐告訴我們,要使閱讀教學具有科學性,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就必須認真研究學生實際──研究量力性原則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運用的途徑和方式。這里試從以下三方面談談量力性原則在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一、教學新知識時的量力性
教學新知識時如何運用量力性原則呢?主要應注意學生的年級差異、閱歷差異和知識差異,采取相應的措施,設計好教法,為學生順利掌握新知識創造必要條件。
1.年級差異和架橋鋪路
初中一年級學生學習議論文,有一種陌生感,實際困難較大。為了使初一學生認識議論文中論據敘事的特點,尤其是與記敘文中描寫敘事的區別,進行教學設計需做好架橋鋪路的工作。學習《談骨氣》,把原文中“餓者不食嗟來之食”的論據的敘述同根據這個論據改寫成小故事的敘述進行比較。
師:文中舉餓者的事例說明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共有多少字?
生:共有45個字。
師:你們認為寫得詳細生動嗎?
生:不詳細,也不生動。
師:請注意聽和餓者的內容完全相同的一則小故事(師朗誦):
有一年齊國鬧饑荒,成千上萬的人沒有吃的。有個叫黔敖的人在路邊擺了吃的,等待饑餓的人來吃,一個餓者過來了,他用衣服袖子遮住臉,拖著鞋子,已經餓得昏昏沉沉了。這時黔敖左手拿著飯,右手端著湯,說:“喂!來吃吧!”餓者揚起臉看了一眼說:“我正是因為不吃這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說著,頭也不回地走了。黔敖追上去,向他道歉,餓者終于因為不吃嗟來之食而死去了。
通過以上比較,學生自然會認識到:記敘文的敘事要求具體、形象,目的是用生動的敘事感染讀者;議論文中的敘事要求概括簡明、緊扣論點,目的是用事例證明觀點。
2.閱歷差異和就近補課
有些課文的內容,由于學生閱歷的差異,增加了學習的難度,教學設計時,就應考慮就近補課,彌補學生閱歷上的不足,減少教學中的困難。初二年級《閱讀》課本中宗璞的散文《紫藤蘿“瀑布”》和韓少華的散文《溫馨的風》就屬這種情況。這兩篇散文在表達上的共同特點是作者把自己因“”而造成的疾病的痛楚、心靈的創傷,同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欣欣向榮的社會景象和良好的社會風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借此抒情,表現主題。文章的構思、立意緊緊依托在兩個不同歷史時期的比照上,因此,在學習課文之前,要求學生通過父母了解“”給社會經濟、文化生活以至道德風尚造成的嚴重破壞,從而彌補初二學生在“”這段閱歷上的不足,為學習課文、理解內容創造條件。
3.知識差異和設疑引發
教學《驛路梨花》,學習編寫閱讀提綱是教學的主要任務。提綱的前三句“深山投宿見茅屋”、“飯香水熱暖人心”、“巧遇老人知實情”,一般學生理解沒有什么困難;第四句“欲見梨花見其妹”,由于文言知識上的差異,可能會概括為“欲見梨花見妹妹”或者“欲見梨花見她妹”,原因是學生不能迅速從語言材料倉庫中找出“其”字來準確表達。教師可以引發誘導:“‘見她妹’雖然比‘見妹妹’在表達上明確了要見的人是女同志的妹妹,但究竟是哪個女同志的妹妹還不明確。實際上你們知道是‘梨花’的妹妹,關鍵是選一個代詞明確指代一下‘梨花’”。經過引發,學生就可以概括出“欲見梨花見其妹”。學生剛上初一,頭腦中尚不十分明確文言虛詞“其”的指代作用,但他們已經初步具備了這方面的語感,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就要考慮這一點,并且在施教過程中仔細體察學生認知活動的思路和語言表達的差距,及時加以引發,培養學生揣摩語言的習慣和概括能力。
二、充實課堂容量中的量力性
閱讀教學的訓練往往需要充實課堂容量。這當中,無論是知識的擴展、內容的開掘還是要點的突出,都需要注意從學生的知識現狀和學習心理出發,運用好量力性原則。
1.準確選點,就近擴展
閱讀訓練根據教材內容需要教給學生的知識十分豐富,充實課堂容量常用方法是知識擴展。初二年級學習馬南邨的《從三到萬》一文,依據課文作者及有關注釋的情況,利用檢查預習,在知識上擴展兩點:一是馬南邨“邨”字的字形、讀音,使學生了解“邨”是“村”的異體字;二是課文選自《燕山夜話》,“燕”的讀音應讀yān,不讀yàn。前者擴展文字常識,后者擴展多音字知識。學生只要查工具書就可以達到就近擴展的目的。
在擴展知識的設計中,從學生的知識現狀出發,準確選擇知識點就近延伸,是運用量力性原則的關鍵。這種擴展不應當是脫離學生實際和教學目的的龐雜的灌輸。比如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串講寫學生和教書先生讀書的內容,“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坐皆驚呢……”等。
2.把握要點,深入開掘
深入開掘課文內容,充實課堂容量,應注意把握準課文要點,掌握學生的學習心理。學習魯迅的回憶性散文《范愛農》,學生經過初讀課文,了解了文章的線索和組材特點,但對文章的主題和社會意義認識模糊,往往認為文章通過對范愛農的回憶,表達了作者對亡友的深切懷念和同情。針對學生閱讀過程中舍本逐末的現象和淺嘗輒止的學習心理,教師須緊緊把握文章的主題和社會意義這一內容要點。教學設計可以安排“巧設疑竇”的環節,以引起學生心理上的“焦慮”,誘導其深入研讀課文,突破要點。
師:范愛農的一生是個悲劇,造成悲劇的原因是:
(1)死因不明:自殺?失足落水?
(2)留下孤兒寡母,生活極度窘迫。
(3)壯志未酬,遺憾九泉。
對于以上三種答案,學生紛紛發表看法,莫衷一是。教師提出要求:要以課文為依據,言之成理;引導學生帶著“懸念”深入研究“報館案”的有關內容,了解其發生的背景──辛亥革命,由此學生認識到造成范愛農悲劇命運的時代根源和社會根源。
3.有機聯系,適時重敲
充實課堂容量,有時根據教學目的可以把教學內容延伸到課外。把課文內容和課外的有關知識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經過教師的及時重敲(點化),使教學中應當強調的問題,在學生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學習人物傳記《張衡傳》,文中有張衡寫《二京賦》的記敘,教師就此設問:班固已作《兩都賦》,張衡為何還要寫《二京賦》?在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因以諷諫”的原因后,教師再點明另一原因:張衡對《兩都賦》“薄而陋之”(引導思考“薄”、“陋”的意動用法),反映張衡認為其粗疏、淺陋的見解,進而體會張衡治學的嚴謹。當學生研讀課文認識到張衡具有勤勉好學、鄙視名利、嚴謹治學等優秀品德時,教師適時重敲:“東漢書法家崔瑗給張衡寫的墓碑說他‘敏而好學,如川之逝,不舍晝夜’。他自己在一篇述志的作品《應閑》里說‘約己博藝,無堅不鉆’;又說:‘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這種課內外知識的有機聯系,不僅可以使學生對張衡的治學態度、為人品格有深入的認識,印證了課文內容,而且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張衡成為世界史上罕見的才華橫溢的偉人,品德和人格是其學業成功的基礎,從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思想教育。
三、技能訓練中的量力性
閱讀教學要使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聽說讀寫的能力,必須堅持有目的的技能訓練。在設計訓練題時,無論是單項練習還是綜合訓練,都應考慮選擇訓練的角度,強調對規律的掌握,注重知識間的聯系等因素,把握訓練的可行性,注意量力性原則在更高層次的運用。
1.選好角度,特征遷移
學習議論文《從三到萬》,教學目的是:學習結合故事說道理的說理方法;了解學習知識應循序漸進和虛心向老師請教的道理。為強化教學目的,根據初二年級學生已具有同類模仿、特征遷移的思維能力,選用《列子》中“薛譚學謳”的文言短文設計課堂練習題。
薛譚學謳于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于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1)查工具書,給“謳、窮、餞、衢、謝、反”作注,讀懂原文。
(2)思考討論三個問題:
①薛譚提出辭歸的理由是什么?他后來向老師道歉要求回去又因為什么?
②從這個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③薛譚辭歸的行為同課文哪段內容相互印證?
(3)以“薛譚學謳給我的啟示”為題寫一篇短文,仿照課文,運用結合故事說道理的方法,敘議結合,前后照應。
從學生當堂完成練習和課下寫短文的情況看,效果是好的。其原因是課文中說理引用的一則明清筆記中的故事和薛譚學謳的故事所蘊含的寓意基本相同,為學生思維的橫向連動、特征遷移奠定了基礎;同時,結合故事說理的方法,學生模仿課文,不難把握,這就為訓練的成功創造了條件。
2.教給規律,舉一反三
學習《食物從何處來》,說明方法中的難點是下定義。要突破難點,就要引導學生認識下定義的規律,并通過訓練掌握下定義的說明方法。訓練過程如下。
質疑:課文是如何準確而又嚴密地為“食物”下定義的?舉例命名時,既然認為水和礦物質鹽類“跟一般食物不同”,那么干脆舍去這兩個例子行嗎?
(先把食物歸類為物質,再說明其區別于其他物質的特點是能夠“構成軀體”和“供應能量”,若舍去這兩個例子,就不能強調定義中的兩個“特點”了。)
經過研讀、討論,學生了解了下定義的規律是:一般用判斷句,表述被定義對象的本質特征,以顯示同其他事物有區別點。
在學生了解了下定義的規律后,要求根據課文提供的語言材料,當堂為“自養”下個準確的定義。
學完課文,課下完成下列練習。
(1)給鉛筆和粉筆分別下定義(口答)。
(2)學習說明文《圖畫》之前,教師讓學生看完了油畫、版畫、水彩畫等幾幅畫后,要求學生給圖畫下定義(口答)。
這類訓練,針對知識難點,講清規律,教給學生,再通過由課內到課外,從說到寫,由單一到歸納的多次訓練,使學生在舉一反三中掌握規律。訓練的關鍵在于設計練習時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考慮訓練的序和度。
3.注意聯系,綜合訓練
技能訓練除了單項訓練,還需要安排必要的綜合訓練。綜合訓練題的設計在量力性上應注意兩點:綜合的內容有內在的聯系,使學生在思維活動中能架起橋梁;綜合的形式應是學生能夠接受的,樂意去實踐的。
《聽潮》《觀潮》是初二年級學習的兩篇散文,雖然在語言和表達上有白話和文言之分,但文體相同,內容也有相近之處,為綜合訓練提供了條件。學習《聽潮》,可設計如下的綜合訓練。
(1)聽教師朗誦《觀潮》片段(略)。(2)聽后要求學生比較準確地復述這段內容。(3)綜合、概括:從內容上看,《觀潮》與《聽潮》都是抓住()來寫潮水的,但寫法各有不同。前者著力于寫(),后者則把側重點放在一個()字上;前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江潮圖,后者描寫漲潮的部分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海潮()圖。(4)比較、填表。比較、認識《觀潮》與《聽潮》在描繪漲潮方面的不同特點,填寫下頁表:
篇目
漲潮之初
漲潮高潮
使用何種修辭手法
《觀潮》
《聽潮》
四、運用量力性原則應注意的問題
任何一種教學原則,在整體上對教學活動都具有制約、指導作用,因而它的正確使用,就必須考慮各種因素的影響。運用量力性原則的出發點是學生,但大綱、教材、教法和其他因素也決不可忽視。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運用量力性原則應注意以下三點。
1.認準教學目的
教學目的關系到教學的方向、目標。教學過程中運用量力性原則,必須首先考慮教學目的。教學目的不明確或目的意識淡薄,勢必會背離大綱或教材對教學的要求,從而造成教學設計在施教方向上出軌。這樣,量力性原則的貫徹就成了空中樓閣。認準教學目的,大到大綱的要求,小到每個單元以至每篇課文的教學目標,都應當成竹在胸,此乃運用量力性原則之前提。上文所述“架橋鋪路”和“適時重敲”的教學設計,正是依據初一年級學習議論文的教學目的和高二年級學習人物傳記的教學目的安排的。所不同的是,前者側重于議論文知識的難點進行“引渡”,后者側重于人物傳記的思想內容進行重敲。
2.組織“火力偵察”
教學設計中運用量力性原則,除了從學生的年級、閱歷、知識現狀、智力因素出發做好一般性的調查了解外,還需要在課前或課中進行特殊了解,包括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與課文內容有關的知識,對內容要點理解的差距,以及容易產生的心理障礙等。這種特殊了解屬于學習課文的近距離情況,故稱作“火力偵察”。學習《張衡傳》之前,布置預習題:我所了解的張衡的情況,目的是了解學生對張衡這位世界史上罕見的偉人認識的廣度和深度,以確定課內外知識有機聯系的角度和適時重敲的分寸。學習《驛路梨花》之前,就“欲見梨花見其妹”中的“其”的指代作用,初一學生已初步具有語感的把握,也是課前進行“火力偵察”獲得的。對《范愛農》主題和社會意義的認識,教師安排“巧設疑竇”的環節,其目的不在于讓學生選擇準確的答案。當學生各抒己見而又莫衷一是時,已經達到了課堂“火力偵察”的目的,教師則可引導學生帶著“懸念”轉入對課文的深入研讀。
3.把握訓練梯度
學生的學習能力,只能在有目的的訓練過程中獲得。因此,在語文技能訓練的過程中,還需要注意訓練的梯度。一般來說,單項技能訓練,應是從課內到課外,先分練再綜合。多種技能的綜合訓練,也應注意從易到難,由單一到復雜。對于新知識學習中的技能訓練,尤其要注意第一個“臺階”的高度,應是大部分學生經過認真思考能夠上去的。如學習《食物從何處來》,在學生了解了下定義的規律后,第一步安排借用課文的語言材料,給“自養”下定義的訓練,就屬于這種情況。訓練梯度的合理化,可以使訓練形成一個科學的有序過程,從而保證量力性原則的正確實施。修辭教學的現狀及改進
目前在語文課的修辭教學中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把修辭教學的內容局限在修辭格教學的狹小天地里,只注重學生機械地辨認修辭格,用這種形式主義的做法取代生動活潑的語言實踐活動。正如章熊先生在《高考之后話高考》一文中指出的:“現在的修辭教學,只剩下了修辭格,消極修辭不見了,把傳統的修辭學砍掉了一半。就辭格而言,教學中又往往也是死摳概念,條分縷析,脫離語境,成為學生沉重負擔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二是忽視語言在具體運用中的千變萬化,不注意引導學生辨詞析句,常常用定式化的東西排除大量活生生的語言,以致影響到學生口語和寫作能力的提高。
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有人認為詞語的選用、句式的選擇是語法范疇的事,不是修辭的內容,修辭教學就是修辭格教學,這是一種誤解。二是有人認為消極修辭對表達效果影響不大,要把文章寫得生動感人,非得用修辭格(積極修辭)不可。這是一種偏見。
陳望道先生認為,語言文字的表達有兩種方式──記述的和表現的。前者平實,后者生動。前者是抽象的、概念的、理智的,后者是具體的、體驗的、情感的。從修辭的角度講,前者是消極修辭,著眼于表達得明白、通達、沒有歧解,后者是積極修辭,力求表達得形象、生動,能夠感人。簡言之,消極修辭在于使人“理會”,積極修辭卻要叫人“感受”。需要指出的是“消極”二字指的僅僅是不用修辭格而已,實際上,語言在具體運用中是千變萬化的,“消極修辭”本身并不“消極”。例如:
一場壯烈的搏斗開始了。(《誰是最可愛的人》)
一般而論,“搏斗”宜用“激烈”修飾。然而作者此時無意說明搏斗本身形態上的劇烈程度,而是著意表現這場搏斗所體現的精神意義──勇敢和有氣節。可見,作者選“壯烈”而舍“激烈”正是從所要表現的題旨出發,注意了用詞的修辭意義和感情色彩。
魯迅先生的文章中,這類選用、推敲詞語的例子比比皆是。“阿Q飄飄然的飛了一通”,人怎么會“飛”呢?然而這“飛”字卻是傳神之筆。“時髦”不能拆開用,魯迅卻用“髦的合時”來表示諷刺,何其精妙!
至于句式的選擇和變換,同樣對表達效果產生極大的影響。
可見,在語言運用中,積極修辭和消極修辭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相輔相成,各有其妙。所以,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說話和寫作的技能,既要注意積極修辭,也要重視消極修辭。我們只有這樣認識問題,才可能從觀念上和實踐中糾正目前修辭教學中存在的偏向。
如何改變修辭教學的現狀呢?
首先,修辭教學要努力貫徹中學語文大綱提出的“精要、好懂、管用”的要求,并注意以下兩個原則。
第一,整體考慮分項教學。
教材中各類修辭材料是散見的,沒有一定的體系。在運用這些材料進行語言訓練時,要從整體考慮,統籌安排,注意系統性。這個系統,教師宜根據教材情況靈活確定。可以按“詞語錘煉—句式選擇—辭格運用—篇章結構”的序列來確定,也可以按“文章的結構—材料的詳略—句式的選擇—詞語的推敲”的序列來編排。作文教學中的語言訓練,其序列應該與閱讀中的修辭熏陶協調一致,同步進行。
整個中學階段的修辭教學和語言訓練,可以根據確定的系統,分成若干小項,將這些小項有計劃地分別納入每冊教材的各個單元中。某一單元或某幾單元確定一個重點項,閱讀中的語言分析就側重于這個重點項。這樣,按序列有計劃地將修辭知識教學和語言訓練貫穿于整個中學語文教學之中,使學生在中學的語文學習中,受到系統的修辭熏陶,從而提高他們的語文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第二,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修辭知識的教學必須聯系語言實際,做到學以致用。語言實際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指閱讀、寫作與口語三項。
閱讀教學中的解詞釋句、理解內容、分析寫作技巧、評析鑒賞,無不同修辭密切相關。所以,修辭教學應當注意同語言訓練的有機聯系,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對詞語的詞匯意義和情境意義的辨析能力,因為這是語言表達的基礎。所謂詞匯意義是指詞語的概念意義。一般來說,它是比較固定的,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情境意義是指詞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產生的新的意義。詞語進入一定的語言環境后,它的意義往往變得非常靈活復雜,不易捉摸,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弦外之音”就指這種情況。詞匯意義同情境意義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情境意義的正確揭示,首先要聯系修辭手段,其次還應充分注意語言環境,包括上下文、語氣語調、社會文化環境和語體環境四個方面。
修辭教學聯系寫作實際,主要指教師應訓練學生掌握近義詞語的選用、句式的變換、修辭格的正確使用以及學會修改文章的語句。其中,應特別注意兩個方面:一是引導學生養成好的文風,做到語言表達樸實自然,切忌亂用套語、堆砌辭藻、華而不實的文風;二是訓練學生把握好語體風格。語體風格是修辭研究的內容之一。我們應指導學生寫“得體”的文章。
修辭教學口語實際,主要解決用自己的語言準確表情達意的問題。要充分利用課堂訓練時機和課外活動天地為學生提供口語訓練的機會,著重訓練學生結合具體語境熟練地進行口語表達。
其次,修辭教學要注意選擇恰當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種。
一是結合題旨、情境。
題旨是說和寫的目的,是說和寫的靈魂。文章的篇章結構、表現手法、語言運用以及語體風格都是為了實現這個目的而決定取舍的。因此通過修辭活動進行語言訓練要注意密切結合題旨。教師要在讀、寫、說的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提供結合題旨表情達意的范例,并要求在訓練中逐步掌握。如《茶花賦》中描寫山茶花,先寫“像一團燒得正旺的火焰”,結尾處又寫道:“再沒有比這種童子面更好看的茶花了”,其目的正是為了表達熱情贊頌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祖國的題旨。
20世紀20年代郭沫若先生因向往大工業歌頌過工廠煙囪冒出的濃煙,說它是“黑色的牡丹”、“二十世紀的名花,近代文明的嚴母”,但今天,有誰還會這樣描繪煙囪噴吐的濃煙呢?因為今天“濃煙”已成為污染環境的“三害”之一。這就是情境的差異。結合情境提供范例有助于學生依據情境掌握表達分寸。
結合題旨、情境進行語言訓練,就是要培養學生辯證地運用修辭的觀點,學會“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飯,量體裁衣”的表達方法。
二是運用比較對照。
修辭,主要是研究語言運用的優劣高低,而這種優劣高低在比較對照中往往更見分明。因此在修辭教學中進行語言訓練,比較對照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把作家的成功之作同未定稿比較對照,研究揣摩,從中可以體會出許多修辭的道理。例如:
從此就看見許多新的先生,聽到許多新的講義。(魯迅《藤野先生》)
例中的兩個“新”后來改為“陌生”和“新鮮”。比較“陌生”、“新鮮”比“新”好在哪里。
除了把作家的定稿和未定稿比較分析對照研究外,還可以將學生作文的修改稿與原稿進行比較對照,以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是重視技能培養。
語言能力的獲得,離不開修辭技能的培養。培養技能技巧要注意分層次訓練,逐步到位。首先是識別的能力,要求對各種修辭現象與手段有識別能力,提高對修辭現象的敏感性。其次,是培養學生具有分辨好壞、評論美丑的技能,提高調整修飾語言的能力。要達到此目的,就得多練。訓練要有多樣性、實用性和趣味性,以一般為主,兼顧特殊。還要安排學生寫各類文體的文章,引導他們有意識地綜合運用所學的修辭知識,在語言實踐活動中掌握語言表達技能。發揮詩詞歌賦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在我國燦爛的民族文化中,有數以萬計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語文教學如果充分利用詩詞歌賦含蓄蘊藉、內容豐富、短小精悍、易抄易記等特點,采用多側面聯系、多渠道貫通,使其和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就可以更好地發揮詩詞歌賦在教學中的作用。
那么,詩詞歌賦如何同語文教學結合,又怎樣發揮其作用呢?
一、造成氣氛,激發興趣
講課前,利用三五分鐘指導學生抄錄背誦有關的詩詞,不僅利用點滴時間傳授了知識,且書聲瑯瑯,情緒昂揚,造成了課堂上應有的文學氣氛,使學生從心理上把語文課同其他課區別開來,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上好語文課。同時,多次這樣訓練,潛移默化、熏陶感染,可激發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例如,學習《雨中登泰山》,抄錄杜甫的《望岳》一詩或李白的《游泰山》,指導朗誦,領會意境,引起學習欲望。學習《勸學》,抄錄背誦漢樂府詩《長歌行》,體味詩中“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純真感情和所包含的哲理,使學生產生對課文的喜愛之情。學習《〈指南錄〉后序》,背誦《過零丁洋》或岳飛的詞《滿江紅》,激發師生對祖國的摯愛情感,造成濃厚的學習氣氛。
二、補充課文,加深理解
利用詩詞歌賦同課文在內容上的聯系,適時引入教學環節,作為課文的補充,以利于加深理解課文內容。
學習《南州六月荔枝丹》,將白居易的《荔枝圖序》抄錄給學生,引導學生深入認識比喻說明法的特點及由整體到局部的說明順序,還可使學生了解:古人早已對荔枝不耐貯藏有真切的認識、生動的記載,體會課文引用古詩文的準確、精妙。學習《秋色賦》,把歐陽修的《秋聲賦》印發給學生。通過閱讀,引導學生將峻青筆下絢麗多彩的秋色同古人筆下肅殺悲涼的秋景加以對比,從而體會出課文作者寫秋色的時代特征,有利于領會文章主旨。
上述兩例,前者可在課文講讀后抄錄補充,以印證體會;后者在講課前印發補充,以對比認識。有些詩詞歌賦,根據需要,亦可在講課過程中補充。
三、追根溯源,領悟題旨
有些課文,涉及作者的思想淵源或人物的精神品德。這時,有必要借用詩詞歌賦追根溯源,使學生從思想本質上認識作者的人格、情操、愛憎,以更準確地領悟課文的主題,體會文章的感情。
例如,學習陶淵明的詩《歸園田居》《飲酒》,可同時學習作者的《五柳先生傳》,使學生了解作者的處世態度,以盡快地把握詩的主題。唐弢的《瑣憶》以魯迅的詩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作為貫穿全文的紅線,故教師可將全詩《自嘲》介紹給學生,使其認識魯迅先生鮮明愛憎的思想根源,幫助學生領悟作品主旨。
四、聯系體會,借鑒練筆
在寫作教學中也可提供有關詩詞為寫作引用材料,使之聯系所寫內容,體會意境、感情,達到借鑒、練筆目的。
如布置學生寫《我愛校園的綠樹》,練習用比喻寫景狀物,描寫校園里的白楊、垂柳、果樹等,可提供賀知章的《柳枝詞》,使學生回憶、觀察垂柳的情景,體會“萬條垂下綠絲絳”的意境,借以描寫垂柳的情態。寫《春蠶賦》,練習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寫法,可提供李商隱的詩《無題》,使學生在吟誦過程中體味“春蠶到死絲方盡”的品格,將物的生物特征與人的精神品德聯系在一起,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寫法和主題。
五、了解民俗,開闊視野
許多詩詞歌賦反映了我國民俗節日的來歷及有關情景。適逢民俗節日,可向學生介紹有關的詩詞,吟詠背誦,借以了解民俗節日的情況,以增長知識,開闊視野。
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向學生介紹重陽節的來歷及有關習俗:登高、賞菊、飲酒、插茱萸等;吟誦的詞《采桑子·重陽》和王維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清明之前,可向學生介紹清明的來歷;講述丙辰清明天安門廣場悼念的情景;抄錄杜牧的詩《清明》。
其他如端午節、元宵節等均可向學生推薦有關的詩詞歌賦,并背誦、賞析。
以上幾點只是筆者將詩詞歌賦同語文教學結合的粗淺感受。也許有人會認為,語文教學課時緊、任務重,哪能再去顧及詩詞歌賦呢?其實不然,在浩瀚的語文知識中,各方面的內容都因其內在的聯系而互相影響、相輔相成。教學中,教師只要深入鉆研教材,科學安排教學環節,適時、恰當地借用詩詞歌賦,有機地同課文、寫作和學生的生活結合,就可以多方面發揮其特長,來為語文教學服務。
- 上一篇:閱讀指導教學管理論文
- 下一篇:電于商務下發展大物流業策略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