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作業含金量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5 01:56:00
導語:語文作業含金量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面貫徹素質教育需要減輕小學生的負擔,減輕小學生的負擔需要減少小學生課外作業的數量,這是毋庸質疑的事實。正如“減負”的最終目的是提高教學質量一樣,“減作業”的真正意義則在于提高學生課外練習的質量,而不僅僅是減少小學生作業數量和他們在作業上所花費的時間。這就要求提高小學生課外作業的質量,提高教師布置作業的水平。那么,什么樣的作業才算高質量的,才能真正反映出教師布置作業的水平呢?筆者認為:教師布置作業的時候,應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學生”的教育觀,使作業盡量接近所有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因此,只有讓所有學生都得到充分訓練并產生適當成就感的作業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高質量的課外作業。小學語文教育的總目標是在對學生進行基礎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給予適當的思想品德教育。為了達到這一“既教書又育人”的終極目標,在平時布置作業的時候,我堅持把學生的作業和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聯系起來,努力使每個學生都在完成作業的同時,得到切實的訓練,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和發展。具體的做法有以下幾方面。一、變過去的單一型作業為現在的多樣性作業。傳統的作業大都是在本子上寫的作業。比如:抄寫幾遍生字、生詞,組幾個詞,造幾個句子等。但是小學語文要培養的是學生聽說讀寫四方面的能力,因此,這種單一的書寫作業已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而且,單調的書寫工作也常常是一些學生失去學習興趣、不做或不完成作業的原因之一。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經常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和特點,設計形式多樣的課外作業,爭取使作業富于創造性,使學生在聽說讀寫方面都得到切實的訓練。于是,作業有了這樣的類型,機械地抄寫詞語變成選擇課文中認為用的好的詞語,背誦課文改成第二天的朗讀表演,聽說練習變成為辯論賽做準備……實踐證明,越是具有創造性和有利于個人發揮的作業,越是受到學生們的歡迎。例如,在教學古詩《宿新市徐公店》時,為了讓學生體會詩中意境,感受捉蝶的快樂,我布置了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詩的理解畫一幅彩色畫的家庭作業。當時學生們的熱情特別高漲,情緒也很激動,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第二天,大大小小的畫交上來了,看著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畫,對我而言與其說是在批改作業,不如說是在欣賞作品,或是在與學生交流。二、變以往的學生機械完成為今天的主動選擇。因材施教是孔子沿襲至今的科學的教育觀。每位教師都知道在課堂教學時要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但是,在布置作業時,卻又往往忽略這一點,去要求所有學生完成同樣的作業,這種做法無疑是有悖于因材施教,有悖于以人為本的思想的。不同發展區的學生,一模一樣的作業,常常會導致部分學生“吃不了”或“吃不飽”的現象。例如,讀五遍課文的作業,很可能造成有的讀了五遍卻沒有讀會,有的讀了不到五遍就已經讀熟卻沒有更高的要求。如果把這次作業改成下限是熟讀課文、上限是了解課文內容,那么,學生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決定自己要讀的遍數以達到練習的目的。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作業有一定的層次性和發揮性,便于學生選擇練習的量度和難度。例如,在指導寫作文《我最喜歡的人》的第一課時后,我布置了這樣的作業,下限是聽家長介紹自己最喜歡的人,中限是向家長介紹自己喜歡的人,上限是試寫草稿。在第二課時我根據作業的完成情況,把學生已寫的草稿當作例文進行講評和指導,重點輔導那些只完成下限作業的學生進行課堂做文。這樣,既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又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重要依據。三、引入競爭機制,消除學生惰性。每個人都是有惰性的,更何況是自制力本來就比較弱的小學生呢?隨著“減負”的呼聲加大,小學生們也知道要為自己“減負”,為自己減少作業。因此,在剛開始改變作業布置形式的時候,他們很容易產生惰性,或是認為非書面作業不是作業,或是只完成下限作業。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把競爭機制引入作業中,進行適當及時的書面評改或口頭評議,表揚完成上限作業的學生,鼓勵完成下限作業的學生克服困難。競爭中的比較既有橫向又有縱向,以激發學生的作業熱情和興趣。爭強好勝、喜歡聽表揚是兒童的天性,有了競爭,他們就有了動力。這樣一來,完成作業的學生越來越多,完成上限作業的學生也越來越多。課堂教學需要“含金量”,課外作業也同樣需要“含金量”;課堂教學需要因材施教,課外作業更要貼近學生最近發展區。高質量的課外作業帶來的是有效的練習,有效的練習帶來的是高質量的課堂教學。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 上一篇:語文識字教學管理論文
- 下一篇:小抄寫員教學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