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體詩例說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5 04:37:00

導語:剝體詩例說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剝體詩例說教學管理論文

剝體詩就是后人通過更改前人詩歌的詞語或句序從而創造出新的立意的一種詩歌。如宋代詩人林逋的兩句詠梅名詩:“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是源于江為的兩句詩:“竹影橫斜水清淺,桂香浮動月黃昏。”改換僅兩個字,卻點化神奇,賦予了詩作新的主題。庾信《華林園馬射賦》:“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兩句,被王勃在《滕王閣序》里剝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寫出了水天相接,浩渺空闊的美景,意境全新!

妙用剝體耳目新。北宋“神童”汪洙,曾寫過一首《勸學》詩:“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明代人有個御史馮徽,因直言勸諫被罷官,充軍遼東,和許多有此遭際的人在一起服苦役,他內心氣憤,感慨萬端,于是改《勸學》詩發泄不滿:“少時休勤學,文章誤了身。遼東三萬里,盡是讀書人。”汪洙的《勸學》詩是勉勵學童從小要立下遠大的志向,勤奮讀書,爭取做官為宦,這一點在現在看來,雖有些消極,但在封建社會,通過科舉考取功名,得個一官半職,是年輕人施展抱負的唯一途經。而馮徽的詩恰是反其原義以抒發心中的不平。

唐代詩人賀知章的《回鄉偶書》抒寫了久客的傷老情懷:“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清代有一個人年近半百,還在考童子試,擔心面試通不過,便剃去胡須,假充年輕人,他的朋友看到了,隨口吟道:“老大離鄉少小回,鄉音未改嘴毛摧。老妻相見不相識,笑問兒從何處來?”這首詩詼諧中包含著讀書人的心酸。改革開放之初,漫畫家華君武,針對國內某公司用20萬美元的高價從香港買回國產設備一事,作漫畫一幅,并題詩一首:“少小出口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經理相見知相識,笑說客從香港來。”這首詩也是從唐代詩人賀知章的《回鄉偶書》脫胎而來,詩配畫,相得益彰,饒有興味。

還有的“剝體詩”,通過詩人的趣改巧剝,能形成戲劇效果。“鄂東怪杰”陳細怪與好友千忍和尚一日過江,突遇江風大起,把千忍的和尚帽則吹落江中,陳細怪即興剝崔顥的《黃鶴樓詩》,前四名為:“帽子已乘江風去,此地空余和尚頭。帽子隨波不復返,此頭忽然光悠悠。”全船人笑得前俯后仰,群心歡悅。

剝體詩運用得好,還具有一定的諷刺效果。唐宣宗年間魏扶考中進士當了主考官,曾在考館的墻上題詩一首,表明自己要當個正派考官:“梧桐葉落滿庭陰,繅閉朱門試院深。曾是昔日辛苦地,不將今日負前心。”可他的實際行為并沒有像詩中說的那樣,而是誰行賄他優先錄取誰。于是有士子將其詩的每句前面兩個字去掉,變成了意義相反的一首詩:“葉落滿庭陰,朱門試院深。昔日辛苦地,今日負前心。”

宋代詩人莫子山有一次游寺廟,想起一首唐人的絕句:“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可他在與寺廟主持僧的交談中發現主持僧庸俗淺薄,不學無術,與昏醉者無異。臨別時主持僧還讓他作詩留念。莫子山便將那首唐詩顛倒了一下順序:“又得浮生半日閑,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終日昏昏醉夢間。”這樣,由原詩是抒發作者忙中偷閑,好不容易在春盡時游寺廟的閑情逸趣,變成了諷刺庸僧的詩。

唐代的崔護寫過一首《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據說,宋代王安石在鄞縣為縣令,剛正廉潔,被譽為“鐵面”。后有個昏庸貪酒之徒接任,把鄞縣搞得一塌糊涂,人們譏他為“糟團”。某書生戲作一首《題縣署南墻》詩:“去年今日此門中,‘鐵面’‘糟團’兩不同。‘鐵面’不知何處去,‘糟團’日日醉春風。”此詩由唐代崔護《題都城南莊》脫胎而來,趣改巧剝,頗為辛辣。還有童年君的《再過橋頭齋鋪詩》:“去年今日此門過,人面麻花相對搓。人面不知何處去,麻花依舊下油鍋。”這也是崔護《題都城南莊》的剝體詩。

在刺殺攝政王載灃而被捕時曾口占一首五言絕句:“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后來叛變了,于是有個叫陳劍魂的人在報紙上發表一首《改詩》的詩:“當時慷慨歌燕市,曾羨從容作楚囚。恨未引刀成一快,終慚不負少年頭。”這首剝體詩剝去了的畫皮,使之丑態畢露。這是一首反意剝體詩。

現代剝體詩讀來也頗有趣。北伐戰爭中期,葉挺將軍領導的獨立團在汀泗橋、賀勝橋戰役中,把北洋軍閥打得丟盔棄甲,大軍閥吳佩孚只身逃往洛陽,整天以喝酒解悶。葉挺將軍得知后,仿擬唐代詩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揮毫作詩一首:“白日晴天竟倒吳,炮聲送客火車孤。悶至解愁去煩惱,唯有雄心在酒壺。”此詩無情地嘲弄了吳佩孚的慘敗,熱情謳歌了北伐的勝利,堪稱膾炙人口的佳作。

魯迅也多次巧用“剝體詩”諷刺反動政府的賣國丑態和反動派的卑劣行徑,在《華蓋集·咬文嚼字》中,他剝曹植《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我燼你熟了,正好辦教席!”對楊蔭榆等一邦學閥摧殘迫害青年,獨霸教育的丑行,表示了強烈的譏議和憤慨,語含譏諷,令人叫絕。郭沫若則對曹植《七步詩》“反其意而剝體”,作了一首《反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為同根生,緣何甘自毀?”將原詩的貶義翻了個兒,變為褒意。

可見,剝體詩運用得好真是妙趣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