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冠軍別稱論文

時間:2022-08-15 04:38:00

導語:語文冠軍別稱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冠軍別稱論文

1、“冠軍”的別稱

錦標唐代競渡比賽的取勝標志,亦名“彩標”。當時,競渡船只以首先奪取錦標為勝,故這一競賽又稱為“奪標”。后來,“標”成為冠軍的代名詞,奪取“錦標”者,也因其勝利者的榮譽而受到尊重。

蟬聯漢代楊雄在《方言》中說:“蟬,續也。”“蟬聯”一詞就是取“蟬”字的意義,所以后人把幾次連續取得同一比賽的冠軍稱為“蟬聯冠軍”。

逐鹿《漢書》中曾將秦朝滅亡之后的中原說成是“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由于作者把天下、帝位、政權等喻為鹿,因此后人便將體育比賽爭奪優勝稱為“逐鹿”。

執牛耳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時多有歃血為盟的儀式,即割牛耳取血,然后將牛耳盛于珠盤,由會盟的盟主所拿,而拿牛耳盤的諸侯便是這一階段爭霸的勝利者。因此,人們將體育比賽中的獲勝者稱為“執牛耳”。

占鰲唐宋時期,皇宮前臺階上鐫有鰲頭,這是科舉中狀元站立迎接的“專用席位”。現在人們便用“占鰲”喻指體育比賽中的第一名。

奪魁我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將第一名狀元稱為“魁甲”。體育比賽中的“奪魁”即由此而來。

桂冠古希臘人為迎接英雄凱旋,專門把用月桂樹枝編成的冠冕授給他們。現一般將體育比賽中的勝利者稱為奪取“桂冠”。

問鼎商代對表示貴族身份的鼎有嚴格的規定,“九鼎”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后來,周王室衰微,諸侯群雄并起覬覦,以楚莊王為最,曾向周天子的使者詢問傳國寶鼎“九鼎”的輕重大小。因此,后人將在體育比賽中有意爭奪第一名稱為“問鼎”。

(雅敏)

245200安徽歙縣二中鮑亞民

2、秋的雅稱

唐代徐堅等輯的《初學記》卷三引梁元帝《纂要》:“秋曰白藏,亦曰收成,亦曰三秋、九秋、素秋、素商、高商。”此外,還雅稱白商、金素、金天、西陸等。這些秋的雅稱的由來,頗富知識性、趣味性。

白藏《爾雅·釋天》:“秋為白藏。”郭璞注:“氣白而收藏。”

三秋陰歷七月為孟秋,八月為仲秋,九月為季秋,簡稱“三秋”。亦指秋季的第三個月,即陰歷九月。王勃《滕王閣序》:“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明代曹鼎《中秋》詩云:“三秋爽氣凌空碧,一點寒光照太虛。”

九秋秋季三個月共九十天,簡稱“九秋”。張協《七命》云:“晞三春之溢露,溯九秋之鳴飚。”唐代陸龜蒙《秘色越器詩》:“九秋風露越淫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素秋又叫素節,亦指重陽節。王績《九月九日贈崔使君善為》詩:“忽見黃花吐,方知素節回。”歐陽修亦有詩云:“我來夏云初,素節今已屆。”

素商按古代“五行”之說,秋季色尚白,又屬“五音”之中的“商”的音階,故稱“素商”。元代馬元常《秋夜》:“素商凄清揚微風,草根之秋有鳴蛩。”

白商蕭統編纂《文選》:“若乃白商素節,月既授衣。”李善注:“《周禮》:‘西方白。’《禮記》:‘孟秋之月,其音商。’”

金素《文選·謝靈運·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發郡》詩:“述職期闌暑,理掉變金素。”李善注:“金素,秋也。秋為金而色白,故曰金素也。”

金天據“五行”,秋屬金,故稱金天或金秋。漢代張衡賦:“顧金天而嘆息兮,吾欲往乎西嬉。”唐代陳子昂《送著作佐郎崔融等從梁王東征》詩:“金天方肅殺,白露始專征。”

西陸西陸是二十宿之一昂宿的別稱。晉代司馬彪《讀漢書》曰:“日行西陸之秋。”唐代駱賓王《在獄詠蟬》詩中云:“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雅敏)

245200安徽歙縣二中鮑亞民

3、趣改《四喜》詩

宋代詩人汪洙曾寫過一首在民間流傳極廣的神童詩《四喜》:“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據明代朱國禎所撰的《涌幢小品》等書記載,成化年戊辰年間,有個叫王樹南的人在此詩的每句前面各添二字,成為:十年久旱逢甘雨,萬里他鄉遇故知。和尚洞房花燭夜,教官金榜題名時。改后的《四喜》詩用特定的數量、特定的人物來強調突出了喜上加喜、喜出望外,將喜的意味推到了極致,并且產生了幽默風趣的新意和效果,令人讀后往往會忍俊不禁,拍手稱妙。

相傳有一位秀才參加鄉試沒有考中,回家途中天又下了一陣小雨。傍晚住店時,店旁邊的院里傳來一陣陣嗩吶、鞭炮聲,原來鄰院有人娶親。到了晚上,秀才睡不著覺,想起了汪洙的《四喜》詩,再聯想到自己的處境和見聞,便給《四喜》詩加了八個字,成為:久旱逢甘露——一滴,他鄉遇故知——債主。洞房花燭夜——夢中,金榜題名時——重名。這樣一改,對比鮮明,汪洙詩中所說的人生四大歡喜就變成了一場空歡喜,悲涼的意味躍然紙上,頗具出人意表之機趣。(雅敏)

245200安徽歙縣二中鮑亞民

4、魯迅不愿意讓孩子讀《吶喊》

1924年1月12日,《京報副刊》發表孫伏園(化名曾秋士)《關于魯迅先生》一文,談到魯迅對于自己的小說作品的評價。“我曾問魯迅先生,其中哪一篇最好,他說他最喜歡《孔乙己》,所以譯了外國文。我問他的好處,他說能于寥寥數頁之中,將社會對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寫出來,諷刺又不很明顯,有大家風度。”魯迅說得明明白白,他是要表達對于弱者的同情,同時揭示人間的冷漠。可是近十年來中學課堂對于《孔乙己》的解讀,老說作者是要諷刺孔乙己的迂腐,批判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此一解釋跟作者的立意距離甚遠。

孫伏園在《關于魯迅先生》一文談到,魯迅聽說《吶喊》一出版就被請進中小學課堂之后,不但感到極為沉痛,而且此后一看到這本書就討厭。因為他很不愿意孩子們讀到他的作品,最不愿意孩子們讀到《狂人日記》。他甚至不想再寫這一類的小說。魯迅的這個態度表明了他對孩子讀物的一個想法,就是不應該老是讓孩子看見血腥、丑惡、殘酷和絕望。而應該選擇那些充滿理想、充滿光明、充滿善念和愛心的作品提供給孩子。(雅敏輯)

245200安徽歙縣二中鮑亞民

5、施耐庵對聯治心病

施耐庵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水滸》的作者,幾乎是家喻戶曉,但鮮為人知的是,他還是一位有著高超醫術的良醫哩。

施耐庵曾一度居住在江蘇興化城里。當時,有一位病人叫顧斐,患病數月,神情恍惚,整日口中不斷念叨著“五月艷陽天……”。經多名郎中診治,均開了去火藥之方,顧斐服用后病情反而日甚一日。如此怪病,使得施耐庵亦感到一時難以對癥下藥。

一日,他坐在顧斐的床前,仔細地觀察了病人的病情和神態變化,當病人自言自語“五月艷陽天”時,他立即對上了一句“三春芳草地”。

奇跡在瞬間出現了,病人喜形于色,且口中又吟出一句:“丁香花,百頭、千頭、萬頭。”施耐庵又對上:“冰涼酒,一滴、二滴、三滴。”

這時,病人病容蕩然無存,掀開被子,起身下床,鄭重地給施耐庵施一禮后說:“山石巖前古木枯,此木即柴。”施耐庵稍一思索,即時對上了:“白水泉中月日明,三日是晶”。至此,病人便痊愈了。

原來顧斐患的是相思病,他愛慕的一位姑娘是位才女,但姑娘要求,必須對上三副對聯后,才答應與他成婚。顧斐苦思冥想,越急越難以思就佳聯,因而急出了病來。施耐庵悟到顧斐患的是心病,于是對癥施治,以淵博的文學知識和精湛的醫道技藝,事半功倍地拯救了這位久治不愈的相思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