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閱讀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5 05:32:00

導語:現代文閱讀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文閱讀管理論文

高考現代文閱讀題是考查學生語文素質、語文能力的綜合性試題,它考查的范圍比較廣泛,要求運用的知識能力較高,因此,高三同學在開始接觸高考現代文閱讀題時會感到非常棘手。那么,怎樣才能解決這一問題呢?我認為應該緊扣“知全貌、抓主旨、理思路”這九個字來做好高考現代文閱讀題。

1、知全貌

“知全貌”就是要著眼于文章的整體,就要注意理清內部的相互關系,從宏觀上居高臨下地駕馭文章,領會文章的主旨內涵。也就是說要"整體閱讀",大體瀏覽一二遍,了解文章的話題是什么,寫作的對象是什么,這是十分關鍵的環節,也是容易忽略的環節。在這一步,要善于"借助",也就是要借助文段的題目和出處,還要看文章的作者、寫作時間和文后的注釋等,特別要瀏覽一下后面問了哪些問題,從題目的選項中揣測文章的主旨,明確作者的主要寫作意圖,這樣解題就心中有數了。同時要善于借助文段的首括句、小結句、過渡句、關鍵句,借助經常出現的詞語,借助重要的關聯詞。尤其要注意把觀點和材料分開,看看哪里是作者運用的材料,把這些材料放到一旁,觀點就水落石出了,抓住這些觀點,就抓住了文段內容的核心。

如2004年北京高考第21題簡答題:“(1)普希金‘獨有的繪畫狀態’是怎樣的狀態?(2)作者為什么強調‘文學與圖畫自由融混的現象’‘中國之外惟有普希金一人’”。要正確解答這道題,就必須整體閱讀全文,根據命題要求,在全文中去搜索提取信息。放眼全文,這篇文章寫了文學大師擅長繪畫,并且談到東西方的區別,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藝術現象。普希金做畫是在詩情之下激發出來的,是詩稿的另一種表達方式。托爾斯泰認為普希金“用詩歌思想”也“用畫思想”。根據這些內容可以對普希金繪畫時特有的思想狀態加以概括說明。例如可以答“涌動著強烈的詩情畫欲”,可以答“用詩、同時也用畫思想”,可以答“由詩激發出繪畫靈感”等。依據文章的倒數第二段理解可以回答第二問。總起說來,作者要強調的是東西文化的差異——古代東方寫字與繪畫的工具、材料差異不大,而西方寫字與繪畫的工具、材料完成兩樣;西方繪畫另有一套訓練方法與繪畫理論;西方強調解析與分類,不推崇全能,不大講究觸類旁通——導致各種藝術之間的壁壘不容易逾越。而作者認為提倡逾越這種壁壘,有利于發揮人的潛能。

2、抓主旨

一篇文章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讀一篇文章如果沒有著眼于全篇的目光,沒有整體把握的意識,其結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益。因此,閱讀效率的提高取決于對文章內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確把握。

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著眼于文章的整體,注意理清內部的相互關系,從宏觀上居高臨下地駕馭文章,領會文章的主旨內涵。其次還要看文章的作者、寫作時間和文后的注釋等,特別要瀏覽一下后面問了哪些問題,從題目的選項中揣測文章的主旨,明確作者的主要寫作意圖,這樣解題就心中有數了。

2004年高考語文試卷選用孫犁的《老家》。它是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思念故鄉,尊重故鄉,卻不想再回去。一是因為家里已沒有親人;二是因為所認識的老年人越來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認識;三是因為新的正在突起,舊的終歸要消失。第21題A項“‘夢中每迷還鄉路,愈知晚途念桑梓’,這兩句詩,使人不禁自然聯想到李白‘思歸若汾水,無日不悠悠’。”本文的主旨是思鄉。A項中的兩句詩,都表達了共同的思鄉的主題。因而是正確。B項“文章以詩開頭,從夢境寫起,娓娓道來,情真意切,特別是對‘’后兩次回老家的描寫,把對老家的思念置于社會的大背景中,使主題得以深化。”“”的出現并沒有使主題深化。因主題是思鄉,思鄉之情怎樣深化?讓人不可思議。因而B項不正確。E項“文章倒數第二段,作者說:‘那總是一個標志,證明我曾是……不然,就真的會把我忘記了。’一席話意味深長,主要表明作者生怕被家鄉父老遺忘深長。”E項和本文的主旨向背,也有損作者形象。因而E項不正確。

三、理思路

一般說,搜集信息式的文章閱讀有別于專門研究性的文章閱讀,其目的在于了解作者的觀點、主張、態度和感情。我們根據文章的語言表述,在讀通文章知其大略后,必須細察作者在文中留下的思維的痕跡,在此基礎上,進行綜合歸納,才能在自己的頭腦中復制作者的觀點、態度和感情。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理清文章作者的思路,是指對文章宏觀的把握。宏觀把握的目的,不是單純為了對文章進行結構分析,也不是讓我們死記對文章結構分析得出的結論,而是在整體感知課文的過程中,訓練、提高我們的語文實踐能力。

2004年高考語文遼寧試卷選用了紀伯倫的《認識自我》,這是一篇情文并茂的散文,而且包含著領悟生活的哲理。《認識自我》全文共九個自然段,文章開頭寫“認識你自己”,他嘟囔著蘇格拉底這句名言,猛地從座椅上站了起來,展開雙臂大聲嘆道,“對!我必須要認識自我,洞察自己那秘密的心靈,這樣我就拋脫了一切疑懼和不安,從我物質的人中找出我精神的人……”這一部分的感情脈絡是“從開始的自我懷疑到產生決心重新認識自我的念頭”;“不錯,我的身體是有缺陷,但要注意,這是偉大的思想家們的共同特點。更奇怪的是,我與巴爾扎克一樣,閱讀寫作時,咖啡壺一定要放在身旁;我同托爾斯泰一樣,愿意與粗俗的民眾交際攀談……”這一部分的感情脈絡是“在與名人的外貌特征的比較中尋找自我”;文章結尾“是的,我已經認識了自己,而神靈也已洞鑒了我。啊!我的靈魂萬歲!自我萬歲!愿天長地久,諸事如愿”這一部分的感情脈絡是“最終獲得信心,認定自我”。

理清了文章的思路,第18題:“請簡要概括賽艾姆‘認識自我’的過程。”我們可以概括為:“從開始的自我懷疑到產生決心重新認識自我的念頭,然后在與名人的外貌特征的比較中尋找自我,最終獲得信心,認定自我。”第21題:“請扼要評價賽艾姆這一人物形象。”我們也可以概括為:賽艾姆是一個耽于幻想、缺乏行動力、在虛幻中求得精神滿足的人物形象。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感知了文章的全貌,把握了全篇的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脈絡,再解答文章后面的問題,就如順風行船,事半功倍。如果我們不在這方面下功夫,走馬觀花地看一遍文章,似懂非懂,就急于解答后面的問題,結果是欲速則不達,不僅費時費力,還容易答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