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準背景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7 02:58:00

導語:課程標準背景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課程標準背景管理論文

課堂教學改革在任何時候都應是我們關注的焦點。當前,在實施新課程標準背景下,課堂教學改革如何進行?筆者想談幾點粗淺的認識。一、課堂教學的三個層次對當前中小學的課堂教學從整體上進行分析,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考試而教的課堂。特點是:題海戰術,支離破碎。在這樣的課堂里,教師組織教學工作的著眼點是為了考試。“考點”決定課堂教學中的“教點”和“學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目標是要把考試可能考到的內容教到位。因此,課堂設計沒有了整體感,顯得很零碎。有一位教師在教《我的戰友》一課時,當學生讀到:“哎呀!火燒到身上了,他的棉衣已經燒著……”這真是萬分危急的時刻!學生的朗讀也正進入狀態,教師卻突然叫學生停下,提出一個問題:“著”有四種讀音,你們知道嗎?……一下子課堂教學就變得索然無味了。雖然,大家都知道,這樣的課堂教學弊端很多,但仍有不少教師不愿拋棄這陳舊的套路,因為在考試改革沒有太大作為的情況下,這樣的課堂,“應考”的效果確實還不錯。第二個層次:為傳授知識、培養能力而教的課堂。特點是:缺乏情趣,效率不高。當前,多數教師的課堂教學處于這個層次上。本來,加強“雙基”教學,教師在課堂上致力于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是無可厚非的。可是,我們的老師把目光僅僅只盯在知識和能力上。他們把學生當成“容器”,而不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給學生太大的壓力,太窄的空間,太少的自由。因此,在這樣的課堂里常常是缺乏情趣,缺乏生機,學生學得很累,而教學的效果卻并不高。第三個層次:為發展而教的課堂。特點是: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在這樣的課堂里,教師重視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更重視與學生情感的溝通。他們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激勵學生。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主動的狀態,課堂氣氛異常活躍。這樣的課堂,與新課程標準提出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要求是一致的。許多特級教師、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就是這個層次的典范。仔細分析特級教師、優秀教師成功的課堂教學范例,之所以能取得優良的教學效果,除了他們精湛的教學技藝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他們的課堂教學目標定位與一般的課堂有著很大的差異。這給我們的啟示是:要有效地實施新課程標準,必須重新審視我們的課堂教學目標。二、課堂教學目標的重新定位新課程標準是圍繞著人的培養目標來設計和實施的,“一切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因此,課堂教學目標也應致力于學生的發展,致力于學生學科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學科素養又可分為四個方面的素養:基礎素養、人文素養、科學素養、信息素養。1、基礎素養:指本學科所規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2、人文素養;主要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這是新課程標準所特別強調的,也是過去的課堂教學中重視不夠的。3、科學素養:主要指過程和方法等方面。這是時代的新要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促進學生的持續發展”。4、信息素養;狹義的理解是指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廣義的理解是指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通過聽、讀、思、辨等過程搜集和處理課堂信息的能力。其中“基礎素養”是各學科所特有的,而“人文素養”、“科學素養”、“信息素養”是各學科所共有的,且在內涵上有一致性。學生各門學科的“學科素養”提高了,綜合素養也必然提高。三、綜合運用多種課堂教學策略在課堂教學中綜合運用以下幾種課堂教學策略,有助于學生學科素養的提高。1、正確理解“主導”與“主體”的含義。“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題”,這兩句口號,我們喊了許多年,至今越來越多的教師提出質疑:教師和學生一個是“主導”一個是“主體”,究竟誰更重要?到底怎么處理“主導”和“主體”的關系?其實,我們長期以來一直誤解了這兩句話。這里的“主導”和“主體”是不同范疇內的兩個不同的概念。(1)、從教師和學生的關系來看,教師和學生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在這組矛盾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教師。教師決定著學生學習效果的好壞,決定著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決定著班級風氣的優劣……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師是“主導”。教師必須增強責任意識,加強對自身教學工作的反思,要形成這樣的常規思維模式:當我們的教學效果不夠理想時,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在教師自己身上找原因。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我們教師自身的發展。(2)、從教學的過程來看,學生在這個運動的過程中居于“主體”地位。教師要千方百計地讓學生自始自終成為主角,而不是教師的“自我表現”。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師同樣需要形成這樣的常規思維模式: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在學生身上打主意。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都要盡量地讓學生去思、去做、去發展。2、轉變學習方式。學習方式很多,但總體上可分為兩類:接受性學習方式;自主探究性學習方式。這兩類學習方式無所謂誰更重要,各有優劣,不同的內容,不同的目的,適用不同的學習方式。由于受傳統的影響,長期以來,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過分強調接受性學習,還伴隨有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這就抑制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因此,在當前的課堂教學中,應大力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實踐中,可以抓住以下兩個重點。(1)、鼓勵學生質疑。要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大膽提出問題的良好習慣。同樣一個問題,是教師提出還是學生提出,價值大不一樣。要把課堂教學的起點放在學生提出的問題上。我們所倡導的啟發式教學,教師的“啟”不是在于向學生提問題,而是重在啟發學生自己提問題。(2)、讓學生去嘗試。教師要常常這樣想也應該常常這樣做:我不講,先讓學生嘗試著自己去理解,去探索。學生嘗試的過程,就是一個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即使結果是失敗的,但過程也是有價值的。3、處理好基礎知識的教學。這里所講的知識是一個擴大了的概念,它包括三種:一是概念;二是原理,即概念之間的聯系;三是策略,指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課堂教學中要展示知識的全過程,除了要搞清楚知識本身(回答:我是誰?)外,還要揭示知識的形成(回答:我從哪里來?),知識的應用(回答:我到哪里去?)知識教學要力求深入淺出。要做到深入淺出,必須貫徹一個很重要的教學原則:聯系舊知,聯系生活。優秀教師課堂教學的真功夫就在于能用很淺近的方式揭示較深奧的內容。他們往往都能很巧妙的在新舊知識之間,在知識與生活之間架起一座貫通的橋梁。4、比知識更重要的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知識是暫時的、變化的、零碎的,而情感態度、價值觀卻是持久的,影響學生終身的。有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時因為學生答錯一個知識點而大發脾氣,說過激的話,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損害師生之間的情感,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的學生甚至從此不再喜歡學這門功課。這是典型的因小失大。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高度重視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要求。在課堂教學中,要將知識作為一個載體,教師要在引導學生求知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真正將“教書”的過程變為“育人”的過程。5、加強課堂教學的綜合性。加強課堂教學的綜合性的過程,就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過程。加強課堂教學綜合性的渠道主要有兩條:一是加強學科內教學內容的融合。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前后聯系,做好歸類、合并工作,增大課堂教學的容量。一是加強學科間教學內容的整合。教師要有意識地將不同學科的教學內容“整合”到課堂教學中去,促進學生的融會貫通,有利于培養學生開闊的視野和多維的思維方式。6、有效地向課外擴展。課堂的時間和空間是有限的,而課外學習的空間是無限的,時間是終身的。我們要樹立“大教育”的觀念,將課堂學習作為一個示例,然后積極地向課外擴展,真正的做到讓學生的“功”形成于課外。課堂教學如何向課外擴展?(1)維持良好的學習興趣。教師要想方設法把學生在課堂上培養起的學習興趣延續到課外去,并不斷地用“任務驅動”的方式,使這種興趣得以鞏固和升華。如果學生在課余時間仍很迷戀這門學科的學習,那么教師的教學一定是成功的。(2)訓練堅定的毅力。學習的過程并不全是輕松愉快的。學習中有困難,也有挫折。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堅定的意志,讓學生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3)開展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的顯著特點是自主性、綜合性、開放性。課外學習的廣闊空間,靈活的時間更有利于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教師引導學生自主選題,自主展開學習過程,自主總結學習成果。這是自主探究性學習方式的具體實踐,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