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課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7 06:08:00
導語:思品課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馬克思的“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的原則,不僅適用于物質世界,同樣適用于我們人類自身,即應該用美的規律來塑造人類美的自身。審美教育引導學生體驗美的感受,認識美的實質,樹立美的理想,追求美的創造,形成美的人格,體現美的規律。思想品德課教學應該與審美教育結合起來,當然,這不只是增加一些唱歌、跳舞之類的美育內容,而是指教學過程中處處運用審美的方法,體現審美的精神,依靠審美的規律,使思想品德課教學更具實效,更有助于創造人才的培養。審美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最佳途徑。“道德的人,只能從審美的人而來”(席勒的名言),審美是美德形成的必經之路。人的道德的真正完美不僅在“理”,更重要的是“情”,是情感上對某種理的動心的領會。學生有時不能化理為行,就是因為他對所明之理還無動于衷,道德教育還未從情感體驗和激發中深化為穩定而深刻的信念。而要學生動情,就必須注重以培養美的情感為主的審美教育,使學生在審美過程中受到美的感染和激發。情動而后理真,沒有審美教育,便沒有美的情感,也不會有成功的思想品德教育。審美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最優方法。在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中貫穿審美教育符合學生心理需求,是正確有效的育人方法。審美教育尊重的是人的感受,追求的是陶冶和領悟,在審美意識的支配下,人的道德行-1-為不靠監督壓力,不靠群體追隨意識,而是從自身和他人的高尚行為中獲得愉悅和滿足,從而使美在人性中沉淀,內化為美德。過去我們的思想品德課不受學生歡迎,就是因為缺少了情感內核,缺少了審美精神。審美活動自然而感人地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達到“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效果。審美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最好境界。思想品德課教學只有與審美教育結合才有利于培養具有獨立意識和創新精神的人才。過去我們對學生在思想上“統”得過死,時時處處告訴他們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學生難越雷池一步。這樣教育出來的學生,雖然“理論”很強,循規蹈矩,但缺少了情感的體驗,缺少了獨立的精神。美國電視劇《成長的煩惱》中的父母就從不將自己的想法強加于人,而是讓他們自己在現實中摸爬滾打,甚至通過違規、犯錯誤,自己去體驗真、善、美和假、丑、惡,從而明辨是非,棄惡揚善,造就了美國青年特有的獨立性和創新意識。這給我們的思想品德課教學許多啟示,我們應該有寬松的環境,讓學生有自己的體驗,自己的思想,自覺地追求真理,這樣成長起來的學生才善于探索,勇于反思,勤于行動,才能有獨立的意識,創新精神。美育理論告訴我們,只有審美意識的主體才能有自覺、自主、自由的行動,才能有審美精神,使人身心解放。思想品德教育只有同審美的主體融為一體,體現審美精神,才能做到以情為重,才能達到澆花澆根,育人育心的良好效果,這體現了人本教育的真諦,顯示了培育“美的心靈”的“美的規律”,思想品德最好的境界是審美的境界。那么,我們如何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遵循美的規律,體現審美精神-2-呢?一、思想品德課教學要體現審美的實踐性。美來自生活,審美源于實踐,沒有實踐便不會有對美的切身體驗,也不會有美德形成。思想品德課教學,不能限于課本,讓學生掌握幾條規律,懂得幾條道理,遵守幾條規范。我們要拓寬教學背景,特別以現實生活作為教學的源泉,讓學生結合豐富多彩的生活,在實踐活動中體驗正確和錯誤,體驗成功和失敗,體驗偉大與渺小,由感及理,在心靈深處升華為對美好本質的理解與追求。例如十一冊《家鄉巨變》一課的教學中,課前請同學們對家鄉工農業生產,道路街道的變化,人民“衣、食、住、行”等作社會調查訪問,了解自己周圍發生的變化;課后請同學收集家鄉變化的資料、圖片、照片,辦一期《家鄉在變化》的小報,在實踐中培養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美好情感。美無處不在,但有時也缺乏發現美的眼睛。引導學生主動地觀察平時熟視無睹的事,也是一種實踐,也會產生一種強烈的體驗。十冊《孝敬父母》一課的教學中,我請學生以“電視機前”為題發表感想,結果取得很大成功,有的從電視機前媽媽走來走去忙碌的身影體會到母親的辛勞;有的從爺爺、爸爸、媽媽和自己對調頻道的不同態度體會了孝心;有的從電視中領悟到人生的真諦……這就把課堂教學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使思想品德課教學成為開放性、實踐性的教育,使學生體驗生活,感悟人生,產生美感,塑造完美的自我。二、思想品德課教學要體現審美的形象性。從審美的對象說,美一來自實踐,二來自形象。形象凝聚了人們的審美思想,無不給人以美感的力量。過去我們的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板著-3-臉說教的成份還很濃,冷冰冰難以動人,我們何不借助審美的形象力量,來達到思想品德課教學的目的呢?十二冊《見義勇為,不畏強暴》一課教學中我請同學們收集我國古往今來,特別是近年來來自報刊、電影、電視等多種媒體宣傳的見義勇為的故事在課堂交流,這樣給學生更多的時間,更多自由,更多的引導,豐富學生的審美形象,達到教學的目標。利用現代多媒體手段,把靜態的文字、抽象的術語、干巴的數字變成形象生動的語言或畫面,讓學生在具體形象中受到感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激起敬慕道德榜樣行為的情感。十二冊《紅軍不怕遠征難》一課教學中,我錄制電影《長征》中紅軍“爬雪山”、“過草地”、“飛奪瀘定橋”、“橫渡大渡河”的激動場面,再配上畫外音詩詞:“紅軍不怕遠征難……”這些都深深打動學生的心弦,紅軍戰士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光輝形象牢牢扎根在學生心坎上,激發起學生的敬仰學習之情,使形象審美怡神暢志,提升了學生的精神世界。三、思想品德課教學要體現審美的體驗性。無論是實踐性的教學活動還是形象性的教學活動,在形式上都要體現審美的體驗性。審美講究的是感情悟理的過程,潛移默化,潤物無聲是其特點。思想品德課教學追求良好的教學效果,是通過追求高效的審美過程實現的,只有教學過程不偏離“隨風潛入”的審美動情規律,讓學生在形象和實踐的審美過程中獲得體驗,才能達到實踐、形象的教學效果。重視過程,給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應是包辦者、支配者、評判者、獎懲者,而應是設計者、引導者、鼓勵者、參與者。我們所設計的思想品德教學過程要合乎學生的審美需求與心理,具有自然-4-性、豐富性、可感性、趣味性,并在活動中與學生共同參與,心心相印,共同提高,要精心設計一些富于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并借助假設聯想、想象對比、角色互換、心理移位等心理體驗,把學文與明理,知識上的接受與情感上的認同有機結合起來。九冊《真正的友誼》一課教學中,我先提出問題:王剛想到魏堅會告發他嗎?為什么?引導學生設想王剛的心態和被告發后的境地,聯想他的思想波動,合理想象放學后的情景;再啟發學生認識到魏堅的“告發”是善意的,態度是誠懇的,這正是維護友誼的表現;然后誘導學生角色互換,如果你是魏堅,根據當時的情況,你會怎么處理?最后進一步發散思維,你能不能想出更妥當的辦法?這樣,通過一系列的情感體驗和師生課堂間的真情交流,學生在獲得發自內心的情感認同中內化為道德知識。因此,教學中我們要遵循德育規律,依靠審美的力量,把情感體驗作為切入點,使教學更具藝術性,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總之,我們必須減少結論的灌輸,理論的操練,而應充分發揮審美精神,讓學生在實踐和形象中盡情體驗,使學生成為既具有高尚品德,又有創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 上一篇:習作樂趣研究論文
- 下一篇:司法人權概念及歷史發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