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課堂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8 10:28:00
導語:作文課堂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說到作文,大多學生“談虎色變”,畏懼作文。有的苦惱沒有東西寫,有的不知道怎樣串成文章,有的擔心寫不具體。有人概括當今學生作文“三乏”,即學生學識貧乏,生活積蓄貧乏,思想情感貧乏。對這種說法,我不敢茍同。無論是學識、生活積蓄還是思想感情,學生當然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多反省自己的教學:學識貧乏,是否也因為教師沒有激活學生潛在的知識儲備呢?生活積蓄貧乏,是否也因為教師沒有打開學生自己生活的寶庫呢?思想情感貧乏,是否也因為教師沒有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呢?如果教師能夠以多種方式激活我們的作文課堂,那么,學生的作文也許會是另外一種風景。一、巧設(shè)“導寫”環(huán)節(jié),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作激情。一堂作文課,能否激發(fā)學生的作文欲,與語文教師設(shè)計的“導寫”有直接關(guān)系。題目一出,不導就寫,對多數(shù)學生來說,是苦差事。因此,導寫是作文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不可等閑視之。所謂導寫,就是啟發(fā)引導學生認識生活,分析生活,表現(xiàn)生活。“導”,就是要解決寫什么,怎樣寫的問題。從學生的作文實際來看,作文難寫的癥結(jié)就在于不知寫什么,所以必須借助教師的疏導,使之文思涌來。文思要噴涌關(guān)鍵是開掘題材。題材是文章的生命。好題材如山珍海味能饞人。題材于淡,似白菜蘿卜即使巧婦也難成佳肴。因此,如何選材是導寫的關(guān)鍵。一般的說,好題材具有“新”和“奇”的特點。“新”題材,“新”觀點,往往能引人思考。“奇”就是不尋常,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故能誘人一睹為快。在導寫中,教師要“授之以漁”,使學生悟出“新奇”的題材,來源于對生活的觀察和比較,觀察的方法不同,結(jié)果也不會相同。在想象作文《20年后的……》教學中,我首先向?qū)W生“訴苦”:每天早上起床后總有一大堆的事情,要做早飯,洗衣服,時間不夠用,要是家里安裝了電子保姆,定時完成預定的工作,那該多好啊。學生一聽,笑了,也紛紛應和我。此時,我話鋒一轉(zhuǎn):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碰到什么問題,想要些什么來幫你解決呢?教室里剎時熱鬧起來,有同學說要一支“電子糾錯筆”,發(fā)現(xiàn)寫錯別字馬上會發(fā)出警報提醒你;有同學說要一本“感應字典”,只要你把這個字的拼音或者字型寫上去,字典馬上會把這個字的相關(guān)信息顯示出來……討論還在進行,這時,我板書了作文題目《20年后的……》,說:“同學們,或許我們現(xiàn)在設(shè)想的,20年后都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到20年后的世界里去把你想要的東西拿過來吧!”學生疑惑不解:“老師,今天的作文寫這個?”我笑著點了點頭。不一會就看見學生們面帶笑容,欣喜地開始今天的習作。葉圣陶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在教師巧妙安排的“導寫”中,學生寫作的激情得到激活。二、開展實踐活動,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有位學者說過:“如果一個人看過螞蚱,抓過蛐蛐,挖過蚯蚓,玩過魚,那他對人類和自然的感覺會完全不一樣。”為了豐富學生創(chuàng)作的題材,我組織了多種活動,從學生“拔河比賽”、“演講比賽”到生活實踐活動“學做飯”、“今天我當家”、“我給媽媽洗腳”,甚至要求學生參加田間的勞動實踐活動……學生們在活動中盡情地體驗著“快樂作文”的快樂,作文興趣濃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不少,每次作文,學生再也不會為沒有什么可寫而發(fā)愁了。一篇篇活潑、有趣的習作應運而生。結(jié)合學校的開展的“園藝節(jié)”、“百花節(jié)”、“環(huán)保節(jié)”、“菊花節(jié)”等等各項園藝活動,我都要求學生以小記者的身份對學校活動對各班進行深入采訪,學生創(chuàng)作熱情高漲,校園里到處可見他們活動的身影,教室里也都可以看見他們奮筆疾書的場面。三、改革評改方式,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作積極性。葉圣陶先生說:“‘改’與‘作’關(guān)系密切、‘改’的優(yōu)先權(quán)應屬于作文的本人。”可是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思想要求:對于學生的作文,教師要精批細改。而我覺得這把衡量作文教學的“標尺”實際上是套在作文教學上的枷鎖,既約束老師,又危害學生。請再聽聽葉圣陶先生的諄諄告誡吧:“學生作文教師改,跟教師命題學生作一樣,學生都處于被動地位,能不能把古來的傳統(tǒng)變一變,讓學生處于主動地位呢?”秉承葉老的教導,我嘗試著讓學生評改,把作文的評改權(quán)交還學生。在學生評改作文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指導學生積極發(fā)揮在作文評改中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直接參與評改,并從中體會“文章不厭百回改”、“精自改中來”的真味。每次習作當堂完成后,我先收上來,然后再按學生的不同水平有針對性地分發(fā)下去,由他們互改。每次換人,使批改的人有新鮮感、有興趣。每次自己的作文又換人批,看不同的學生對自己的批語。當然也有新鮮感,有積極性。每次互改,都要求批改者要尊重他人的勞動,批改時要有眉批、有評語、并在最后署上批改者姓名,改好后交給對方。對方也可就批改意見發(fā)表不同的看法,兩人可以一起探討。大部分學生對同學寫的批語的關(guān)注程度,遠遠超過以前關(guān)注“師改”的批語,同時增強了同學們發(fā)現(xiàn)錯誤的能力,還使同學之間研究學習的風氣更濃了。而教師再對部分學生的習作及批改進行指導,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作文能力。葉圣陶先生是這樣論作文批改的:“文章要自己改,學生只有學會了自己改的本領(lǐng),才能把文章寫好。”在初淺的嘗試中,我看到了學生習作中的“取長補短”,我也看到了這樣的評改方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們創(chuàng)作的積極性。四、展現(xiàn)生活情境,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作真情。只有熱愛生活,勤于觀察,才能找到寫作的素材,才能做到說真話;只有熱愛生活,善于思考,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認識,才能準確提煉中心;只有熱愛生活,體驗生活,才能豐富自己的情感,才能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情感是作文的生命,一篇文章最吸引人的就是其間所流露出來的真情實感。這也讓我們充分認識到,在作文教學中,我們還需要展現(xiàn)生活情境,撥動學生的情感之弦,激發(fā)學生說真話、表真情。在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人教版第11冊)時,我從校園中攝取了一組體現(xiàn)親情的畫面放在課件中,畫面最后定格在夕陽下母親為女兒背起書包,披上衣服這張圖片上。很多同學此刻都沉浸在畫面中,許久才回過神來,紛紛敘述了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親情故事,雖然平淡,卻于平淡之處感人肺腑。在以此為主題的作文練習中,我也感受到了學生的真情流露。布魯諾說過,“使一個學生對一個學科感興趣的最好辦法,是使這個學科值得學習”。讓我們激活作文課堂,把生活引入課堂,把作文引向生活。如能這樣,我們的作文教學就將如我們的生活般豐富多彩,鮮艷多姿,學生的作文就不再是苦思冥想地編造,而是他們生活的真實寫照,是他們心泉的自然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