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方式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8 03:34:00
導語:語文教學方式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學內容擴展了,語文課時又沒有增加,這就必然要求舊有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做相應的改變。
1.加強朗讀背誦。朗讀和背誦是培養文言語感和學習古代詩歌的有效途徑,我充分利用每周的早讀時間,再堅持課前占一點,課上擠一點。引導學生熟讀文言文,背誦詩歌。在天天朗讀、堂堂背誦、日積月累、漸染成習的過程中,擴展教材的教學目的已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一半。
2.安排課余自學。高中語文教學的課時本來就很緊張,因此擴展的教學內容大多要靠學生課余自學完成。這里,教師的調度很重要:周日和節日的作業要少留些,寒假和暑假的作業要多留些;考試前學習緊張要少留些,考試后學習輕松要多留些。總之,要審時度勢,見機擴展。由于自學在先,施教在后,即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單元輻射教學。
這種擴展方式是以課本為基點的輻射式教學。小則以某一教學點為線索博引有關資料,例如由《瑣憶》中的兩句詩引出魯迅的《自嘲》,由《〈吶喊〉自序》引出魯迅青年時代的言志詩《自題小像》,以期使學生更完整地了解作為偉大革命家的魯迅的精神風貌。再如借《風景談》引出茅盾的另一篇寫景散文《霧》,以期使學生從對比中更深刻地把握《風景談》夾敘夾議的寫法。
大則以某一篇為中心組建新的單元。例如以《故都的秋》為中心,補選了的《沁園春·長沙》、《西廂記》中的曲子《長亭送別》、《紅樓夢》中的《秋窗風雨詞》等借秋抒情的詩作,組成寫秋的新單元,供學生們鑒賞。
再如為了讓學生從理性和感性的結合上弄懂文學評論的寫法,以《〈水滸〉的人物和結構》為中心,增補了六篇課文,組成文學評論單元:
(1)《我讀〈紅樓夢〉》(王蒙);
(2)《智慧的瀑布,語言的激流》(對上文的評論)。
這兩篇的教學目的在于通過具體實例印證文學評論“敘、析、評”的寫法。
(3)《〈詠柳〉賞析》(初中語文統編新教材);
(4)《〈詠柳〉賞析》(《唐詩鑒賞詞典》)。
這兩篇的教學目的在于使學生了解對同一作品可以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結構來評論。
(5)《我的老師》(賈平凹);
(6)《童心是寶,反璞歸真》(評賈平凹《我的老師》)。
這兩篇的教學目的如此落實:先讓學生口頭評論《我的老師》,再讀《童心是寶,反璞歸真》,以提供文學評論的范例。
4.組織競芳詩社。詩社以鑒賞古典詩歌和寫作舊體詩為兩大基本內容,前者由全班同學參與,后者為愛好者自愿。于是既照顧了普及又兼顧了提高,既增進了藝術修養,又避免了增加課業負擔。
5.參加了文學函授。天津作家協會開辦了文學函授學院,面向全國高中招生。我組織15名愛好者參加學習,本人已被聘任為該院兼職輔導教師。這是借助社會力量進行的擴展式教學。
6.舉辦專題講座。除語文教師自己主講外,我還從校外聘請專家主講。《藝術漫談》、《莊子漫談》、《〈紅樓夢〉漫談》、《舊體詩歌漫談》等,一共辦過四次講座。
7.寓教學于活動。這里的活動是指班主任帶領全班開展的各種集體活動。這種活動通常是與語文教學絕緣的,但一經有意識地輔之以語文手段,飾之以文學色彩,它便順理成章地成為大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領地了。
端午節的早晨,用鑒賞《離騷》選段紀念屈原,使同學們既領會了愛國詩人的高潔情操,又領略了楚辭的藝術風采。仲秋節前夕,與學生們一起高吟“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一番陶醉,詩興勃發,最終在文學的處女地上催生出一批詠物詩的雛菊。為了紀念“一二·九”運動,把愛國主義的老課題在現實中翻新,組織學生學習愛國學者胡適的《非留學篇》,然后以《假如有一天我出國留學》為題,召開演講會。為了紀念誕辰一百周年,召開詩詞朗誦會,同學們不僅折腰于偉大領袖的氣魄與胸懷,而且陶醉于偉大詩人的豪放文采。參觀吉林文廟之前,學習《論語十六則》,使這次參觀不但沒有流于看熱鬧、走過場,而且增添了繼承民族優良文化傳統的內涵。
總之,寓教學于活動的作法同時具備著德育和智育兩種職能;這種作法既為班級活動增添了文學色彩、情感因素,又為語文教學提供了廣闊的天地、靈活的方式。
三、擴展教學的成果
擴展式教學是由應試教育向素質轉軌的一個嘗試。它是踏向素質教育領域的第一步,但還未使應試教育傷筋動骨,因此它的成果也只能是一些粗淺的“淺水魚蝦”。其大略有以下四個方面。
1.改善了心理素質。心理素質的改善主要表現為學習語文的興趣有了明顯提高。調查表明,我班原來對學習文言文“毫無興趣”的同學有51.2%,如今“興趣很高”的同學已達53.5%。再以學習古典詩歌為例,原來“毫無興趣”者占48.8%,如今100%的同學都提高了興趣,其中“興趣很高”者已高達65.1%。
一位同學滿懷喜悅地寫道:“兩年前的我對文言文毫無興趣,現在的我對文言愛不釋手;兩年前的我對古代詩歌一無所知,現在的我卻可以和同學們一道鑒賞唐詩宋詞;兩年前的我還是懵懂少年,現在的我已經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以往,我們是捧著課本學語文;如今,我隨時隨地學語文。語文課是我的趣味課,它使我在歡聲笑語中輕松地掌握了知識”。
2.提高了思想素質。以辦詩社為例,兩年來近百首古代優秀詩歌的誦讀與鑒賞,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屈原那上下求索九死不悔地追求真理的精神,曹操那“山不厭高,水不厭深”的博大情懷,曹植那“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少年壯志,陶潛那“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的清高操守,李白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人生自信,陸游那“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的憂國之心,辛棄疾那“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的報國之志,無不如春雨般地滋潤了學生的心田,從而對陰柔亢進、陽剛疲軟的大眾文化帶給青年的心理和思想失衡,產生了潛移默化的調節效應。
再翻開我班的兩冊《競芳詩集》,讀到的更是一顆顆追求真善美的心靈。“紅燭照翰墨,灼心淚漣漣。不日炬成灰,為何爾復燃?”──孫曉丹的《泣燭》歌頌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奉獻精神。“萬紫千紅時,不爭百花艷。彈指隨風逝,清雅駐人間。”──裴育的《白海棠》歌頌了不爭個人名利只求造福社會的人生觀。“終日爬紙格,人人笑其傻。何苦吐膽汁,但求能生花。”──范恩慧的《詠筆》歌頌了為實現理想甘愿吃苦耐勞的傻子精神。“渾金煉罷锍鈺出,璞玉琢后和璧成”──梁田的《苦讀歌》歌頌了以苦為樂、苦盡甘來的信念。“哀兵嘗膽今朝志,孫山亦爭狀元郎”──王晶的《自策》歌頌了“擠橋大戰”中屢敗屢戰的頑強意志。
競芳詩社就是這樣通過詩歌的鑒賞與創作,在班內制造了春風風人的德育小氣候,而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就在這看似無形實則默化的過程中得以提高。
3.培養了審美素質。培養審美素質的前提是陶冶“愛美之心”。愛美之心并非天生,即以詩歌這種“語言藝術的極致”為例,就并非人人都愛。兩年的詩歌教學使我班100%的同學對它發生了興趣,其中“興趣很高”的同學由9.3%增加到65.1%,就更充分證明了愛美之心已在我班大面積地培育起來了。
教學內容的擴展
目前,唯命是從于高考指揮棒的高中語文教學不能不令人深憂:教本,學本,考本,唯本至上;編題,答題,講題,題海戰術。這種狹隘僵化的教學模式扼殺了學習興趣,磨滅了靈性和個性,使學生變成了課本的奴隸、應試的機器。因此,語文的基本技能無從培養,全面的素質教育無人實行。
擴展式語文教學,即是旨在克服上述弊端,實現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一個嘗試。所謂擴展式語文教學,就是在大語文觀的指導下,以現行語文教學大綱為指南,在現行的高中語文課本的基礎上拓寬教材,把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有機結合起來,以落實素質教育為宗旨的語文教學。
擴展式語文教學好比放風箏:有風方起舞,無線不翩翩。這“風”就是以素質教育為宗旨的教育改革之風;這“線”就是以教學大綱為指南的教材擴展之線。
教學內容的擴展分閱讀和寫作兩部分,以閱讀為重點。
閱讀擴展首先是文言文和成語。兩年來,共給學生印發了文言文補充教材130余篇(或段),成語400余條。其中文言文選段是以白文形式提供給學生練習斷句;選段和成語兼顧了有利于學習古代漢語和有利于豐富古代文化常識的原則。至于古代散文名篇的選讀,則更兼顧了提高閱讀能力和進行思想教育等更豐富的教學目的。
其次是古代詩歌。我班學生課余學習歷代詩歌名篇70余首,比六冊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全部古典詩歌的總數高3倍多。同時,唐詩宋詞鑒賞辭典成了每人必備的參考書,學生主要是憑著自讀來鑒賞這些詩歌的。
最后是課外讀物。兩年來,我班同學一直堅持訂閱《中學生閱讀》這本月刊,從而有效地扭轉了學生的課余領地為電視壟斷、閱讀領域為瓊瑤金庸壟斷的局面。實踐證明,它業已成為開闊閱讀視野、提高閱讀能力,深受學生歡迎的課外教材。
寫作擴展,是指在課內各種基本文體寫作訓練之外,輔導一部分文學愛好者從事文學創作。輔導文學創作又分兩個系列:舊體詩歌創作和現代文學創作。
- 上一篇:我國經濟型酒店品牌建設論文
- 下一篇:語文評估教學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