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素質教學論文

時間:2022-08-19 09:13:00

導語:語文素質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素質教學論文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語文教學應“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這兩段話集中體現了新課程標準重視語文學習必須與生活密切聯系的新理念。這種理念的重要性就在于:擴大了語文的外延,豐富了語文的含義,反映了生活與語文的本質聯系。由應試教育觀念派生出來的教育模式往往只注重課文的教學,輕視甚至忽視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從而導致了學生語文知識積累貧乏,綜合素質低下,創新能力薄弱的現象。改變這種狀況的最好途徑就是讓學生接觸社會生活,在生活實踐中學習語言、運用語言,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和生活能力,進而發展智力,培養和豐富個性,提高學生的思想文化素養,使語文教學突破“應試語文”的束縛,成為“生活語文”。那么如何使語文教學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呢?下面談談個人的一些體會與做法:

(一)轉變觀念,倡導開放式教學、學習方式。

我認為這是能否做好課改工作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新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及教材編排體系,都兼顧了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材本身已不是不可改變的“金科玉律”,而只能將它看作是為教師的教學構建的一個可以充分發揮的平臺,教師可以也應當根據不同教學對象、教學環境等情況作出靈活處理,或刪減或充實,有著廣闊的空間可以發揮延伸;同時新課程標準大力提倡開展語文課外活動,這有助于使語文學習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形成課內外結合的開放的、富有活力和彈性的語文課程體系,自然它也使教師的知識和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這就要求教師應當改變過去老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重視設計問題,設置情境,注意調動學生個體的生活體驗引導、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學習過程中善于利用各種手段就感興趣的問題深入研究,學會分工、學會合作,能體驗與人合作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調節自我、更新發展,達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二)貼近社會生活,充分利用課程資源,提高學生素質。

1、利用自然、人文、歷史資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句話樸素的道出世間萬象是語文實踐活動取之不盡的源泉的哲理。日出日落、風霜雨雪、名山大川、草長鶯飛等形成了無比奇妙的自然奇景,人類歷史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又創造了諸如文學、藝術、音樂、舞蹈、體育、書刊、影視、網絡、園林、建筑等無數神妙無比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因此我在教學中,注意結合課文有意識的讓學生從身邊做起,注意搜集資料、練習觀察、學習思考,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他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下山青水秀的柳州城展現出悠久歷史;龍潭魚躍、鵝山飛瀑、羅池映月的美麗傳說讓他們著迷;都樂巖、龍潭風光讓他們發現了大自然的神奇;柳候祠、東門城樓、白蓮洞讓他們領略著歷史文化的神韻。由此引申出的程陽橋、鐘鼓樓、打油茶、三月三、踩堂舞使他們嘗試著去了解向來不注意的文化生活,試著感悟。在接觸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等過程中,他們也會產生了許多疑惑,這就驅使他們去詢問長輩,去了解和認識。這些都將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自然、人文、歷史知識的積累。當他們試著把這一切表達出來的時候,他們的能力就得到不斷的提高。

2、利用家庭、社會、校園文化資源。其中包括:家長和親友、家庭氛圍、工作學習和人際關系,校園文化、校園環境等等。現在的家庭中小孩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受各種因素影響往往容易產生自私、任性、傲慢、偏激、脆弱的不良心理特征。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善于引導,要注意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家庭學生的搖籃,家庭教育主要是親情教育,對家庭資源的利用首先就應在“愛”字上下功夫,讓學生學會去關愛別人。在賞析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時,我就充分利用他們這一方面的家庭資源,有意識地把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讓他們回憶著父母關愛自己的點點滴滴,而他們是否嘗試過關心父母,為父母分憂解難,這方面學生有著說不完的體驗,對文章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理解、關心家人固然很重要,同時關注社會也很重要。如果兩耳不聞窗外事,不能正確處理好人際關系,缺乏起碼的道德意識、服務意識,那么就很難培養正確地是非觀、榮辱觀,自然就難以培養民主、合作、競爭、進取的現代意識。因而,我時常在教學中組織學生就大家所關心的問題展開討論。校園藝術節、體育節、演講、編課本劇、各類競賽都是大家暢談感受,分享快樂的好時候。多方面了解生活,了解社會必然可以豐富他們生活閱歷,開拓視野,思想逐步成熟。多觀察,多聽取,多思考,養成寫日記的習慣,能夠一分為二地評價人物和事件,不知不覺中他們就在學著語文、用著語文。聽的時候,自然能聽準別人的講話中心;說的時候,肯定能說清自己的觀點,寫的作文也就不會空洞無物了。

(三)營造教學情境,教學設計聯系生活。

教學情境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從教學目標的需要出發,根據內容營造出師生情感、愿望、求知、探索精神的統一、融洽的情緒氛圍。有人說過:智力活動是在情緒高漲的氣氛里進行的。教學過程中,我本著與學生共同探討的原則,有意識的營造、民主、和諧、寬松教學氛圍,重視激發學生求知興趣,有效的投入到課堂學習之中,主動的參與、探索。因而課堂上學生常會提出許多新穎、獨特的問題:例如在討論《我們家的男子漢》這篇文章時,就有同學用俗語“三歲看老”來分析文中小孩未來可能表現出的個性特征,同時也在分析自己的個性特征;也有同學分析男同學的行為中那些具有男子漢特征,那些行為則不是男子漢應做的。課堂氣氛活躍,人人真像發表意見。又如結合課文《幼時記趣》請同學到臺前給大家講自己童年故事的時候。一位同學繪聲繪色,極富感染力的講了自己四年級晚上一人在家時的恐懼心理和如何克服恐懼的行動。

可以說營造教學情境能夠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拓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實現知識的時空跨越,更有效的豐富教學內容;很大程度地發掘了學生情感、知識、智力的內在潛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利用網絡資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全球數字化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在蓬勃興起,信息技術已經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人們依靠它,可以極大的提高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課程作為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課程,涉及的知識面廣,所跨領域多,學會利用網絡獲取更多語文資源顯得比其他課程更為重要。但如何利用網絡,找到一個恰當的切入點呢?我認為這方面的訓練應著眼于學生的學以致用,而非學以致考;應打破傳統框框,不要拘泥于傳統的作業形式,應當重在引導學生利用網絡搜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資料,開展擴展性、綜合性和研究性學習。一個學期里,我讓學生自由組合成幾個小組,完成了一次專題練習,兩次小報編輯。其中較好的專題有《熊貓》、《年》、《丹頂鶴》、《竹》等幾篇,專題的深度及范圍都完成的不錯。此外配合教材學習,利用網絡自主查尋收集資料,讓學生尋找問題和解決問題。如了解貝律銘的情況和建筑作品、體會建筑藝術魅力;學習《凡爾賽宮》后向同學們介紹故宮歷史、景點;找到一些世界各地的民俗風情等等。通過網絡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容,把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并溝通與其它學科的練習,為學生增長知識,提高能力開拓了廣大空間。

總的來說,“生活有多么廣闊,語文就有多么廣闊”,“生活處處有語文”這已經是一種共識,因此,在教學中語文教學中應力求接近生活,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享受到學習的快樂,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讓學生在生活中求知,在社會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