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素質教育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9 09:38:00

導語:語文素質教育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素質教育管理論文

實現語文教育與人的發展之統一,是語文素質教育的核心。如果把語文素質教育比作一個體魄健全的人,那么,培育人格即其軀干,訓練能力即其四肢,追求活力即其靈魂,啟迪悟性即其脈絡。

顯然,在上述四項培養目標中,只有“能力”(聽、讀、說、寫)一項屬于常規意義上的純語文教學范疇,而“人格”、“活力”、“悟性”等三項,皆屬于“人的發展”范疇。筆者以為,語文教育與人的發展,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

一、以培育人格為軀干

語文教學與人格培育,二者互為表里。如將二者割裂,則勢必鬧出古代外科庸醫為將軍治箭傷的笑話:只將露在肉外的箭桿剪掉,便揚長而去;至于留在肉內的箭鏃,則交給內科醫生去治!

筆者解悟“人”字,有一歌訣:“一撇一捺互支撐,一靈一肉兩相成,一情一理為雙翼,一言一行賴悟功。”也就是說,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須從靈與肉的協調、情與理的均衡、言與行的統一處下功夫。

我在實驗班中開創的“《東方時空》課”和“班會感悟課”,對救治學生的“責任感缺乏癥”和“情感冷漠癥”收效頗顯;同時杜絕了作為謀取狹隘功利的敲門磚的“灰色作文”,張揚了作為完善人生的健身器的“綠色作文”。從而使讀書與做人、作文與做人,在教學實踐中實現了紅花綠葉一而二、璧合珠聯二而一的統一。

二、以訓練能力為四肢

語文能力有四:聽,讀,說,寫。前兩者為信息輸入,后兩者為信息輸出;凡有交際,不可或缺,古今中西,概莫能外。

但是,由于應試教育唯命是從于高考指揮棒,多年來在能力培養上已釀成重讀寫、輕聽說的畸形趨向。聽說能力被貶為語文教學的階下囚:訓練沒有課時,考試不算成績,實處名存實亡狀態。而被奉為座上賓的讀寫能力,由于教不得法學不入道,也處于“高投入低產出”狀態。

筆者在教學中力反偏向,為訓練聽說能力辟得一席之地。“聽力訓練課”:或由老師一人演講,或讓學生自由討論,或師講、生議兼而有之,總之,課堂教學的形式是由“說”到“聽”。而教學的最后環節則是聽力檢測:每個同學當堂把聽來的信息寫成一篇簡明的《聽力綜述》。以“講”練“聽”,以“寫”驗“聽”。這就是“聽力訓練課”的基本思路。

“口才訓練課”,則雙管齊下:先以組建“課堂發言敢死隊”治“懶”、治“怕”、治“浮”,掃除心理障礙;再以即興演講(命題或選題)來養成學生的口頭表達技巧。訓“膽大”十練“藝高”=口才。——這就是“口才訓練課”的基本思路。

三、以追求活力為靈魂

應試教育的要害在于“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素質教育的靈魂在于“教活書、活教書、教書活”。

教活書:充滿活力的教材。教材的活力首先體現于開拓了“無字書”領域:以“《東方時空》課”和“班會感悟課”,把大千世界、百態人生引入語文教學范疇。

其次,把現行統編教材的“有字書”加以擴展,以古典和當代詩文精品充實語文教學內容。品詩品文品有字書之美味,悟情悟理悟無字書之文章,此之謂“教活書”。

活教書:充滿活力的教法。死教書的典型招法是注入式。注入式的特點是教師照本宣科,學生照抄照背;其要害是視教師為圣人,視學生為容器,徹底抹殺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注入式”的對立面是“開導式”:品德,由教師誘導自修;知識,由教師引導自學;疑難,由教師開導自悟。教師變“圣人”為“導師”,學生變“容器”為“主人”。

“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此言固然不錯,但究其底里,仍未擺脫“注入式’教學法的樊籬。

“教師擁有活泉水,學生才能有無窮水。”——此言才是“開導式”教學法的真諦。“活泉水”是什么?就是開導學生“會讀書”“樂讀書’的金鑰匙。以“導”代“灌”,此之謂“活教書”。

教書活:充滿活力的人才。“活書”與“活教”,勢必收到“教活”的成效:造就知識鮮活、頭腦靈活、觀念新活充滿活力的創造型人才。

四、以啟迪悟性為脈絡

語文的四項基本能力,說到底,取決于思維能力:聽力訴諸耳而發諸心,讀力訴諸目而發諸心,說力訴諸口而發諸心,寫力訴諸手而發諸心。四種能力同源于“心”,可見思維能力是一以貫之的潛在脈絡。

應試教育只求考試的急功近利,為此只要考試能得高分,教師便不惜打快拳、走捷徑,于是畫重點、抄答案、滿堂灌、死背書的教法便盛行不衰。

筆者以為,啟迪悟性實乃語文素質教育的一根紅線。這“悟性”當然不是佛家追求的悟“空”與悟“凈”,而是唯物主義的悟“實”和悟“真”。“悟”乃“心”與“吾”的合成:從左往右看,乃“思之吾”也;從右往左看,乃“吾之思”也。“思之吾”,旨在做一個思想者;“吾之思”,旨在做一個創造者。靜觀當前的語文教學,培養“思之吾”,確屬當務之急;培養“吾之思”,尤為急中之急。

綜上所述:育人為體,有體則生;訓能為肢,有肢則動;求活為魂,有魂則靈;啟悟為脈,有脈則活。只有這種生、動、靈、活之人,才可稱為體魄健全之人;也只有這種生、動、靈、活之語文,才可稱為素質教育之語文——此之謂我的語文教育與人的發展之統一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