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綠色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9 09:39:00
導語:作文綠色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河水污染了,有人呼喚綠色;莊稼污染了,有人呼喚綠色;空氣污染了,有人呼喚綠色;大海污染了,有人呼喚綠色。可是,作文污染了,誰來呼喚綠色?
其實,升學本無過,一切為了升學才有過;考試本無過,一切為了考試才有過;分數本無過,一切為了分數才有過。可悲的是,多年來,中學作文教學便陷入這“一切為了”的泥淖不能自拔。于是便有了專事章法、訣竅的作文指導,于是便有了“一湊、二抄、三套”的作文捷徑,于是便有了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千篇一律的現代八股。總之,師生雙方絞盡腦汁、千方百計地都在皮相上下功夫。到處充斥著“文字的化妝”(林清玄),何嘗有“精神的化妝”?更何談“生命的化妝”!這種徒有軀殼沒有靈魂的文章,死不死活不活,黑不黑白不白,可謂名副其實的“灰色作文”:考試前,學生畏之苦之,不得已而為之;考試后,自然輕之厭之,如敝履而棄之,實乃謀取狹隘功利的敲門磚。
身處鋪天蓋地的灰色作文的壓抑中,只覺得視茫茫、氣奄奄、心惶惶,叫我怎能不壯懷激烈,仰天長嘯:還我綠色!
綠色作文,追求情感的真誠、思想的真實、個性的真切,“綠”在一個“真”上。綠色作文,或萌于“無字書”(社會)的切身體驗,或源于“有字書”(書本)的閱讀靈感,“綠”在一個“悟”上。綠色作文,為做人而寫,伴人生而在,“綠”在一個“人”上。做人促進作文,作文升華做人:綠色作文確為完善人生的健身器。
一、悲哉,灰色作文!
多年來,在“灰色”的統治下,作文的天變得藍不藍、白不白,作文的地,變得黑不黑、黃不黃,一片混沌、一片煙霧、一片迷惘!教師變得死不死活不活,毫無生氣;學生變得進亦憂退亦憂,苦不堪言。
請看學生是怎樣傾述他們的作文之苦的:“每逢作文必是茶飯不思,日夜難寐,費盡心機,激活所有的腦細胞把記憶倉庫徹底清理一遍,把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來個改頭換面,‘湊’成一篇自以為美不勝收的‘雜文’。
有限的記憶倉庫被掏空后,《作文選》這一大法寶便有了用武之地。考試前,費盡九牛二虎之力,背下幾篇情節曲折、生動感人的文章,考試時竟也能屢屢中標,我不得不佩服自己的又一絕招兒:抄。
不過,‘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偶爾考了一個我沒背過的文題,我便只好使出最后一招兒:套。文章格式總分總,學習雷鋒不能少。要是考我議論文,就把決心誓言表。靠著這三招兒,我竟然次次作文得高分。不過,我真擔心,如果法寶用完,我該怎么辦?”
還有一位學生抱怨道:“從不敢直抒胸臆,也不敢文思飄逸,因為那樣雖會讓自己的性情得到真正的釋放,卻會使語文卷頭的分數大打折扣!在蹣跚中前行,在小心翼翼中探路,生怕自己妙手偶得的‘狂言’或不甘平庸的‘妙語’,令判卷老師大跌眼鏡!‘灰色作文’似無形殺手,用鎖鏈捆住了我們的手腳,用利刃閹割了我們的精神。悲哉,‘灰色作文’!”
兩顆敏感的心靈,以其真實而生動的筆墨代表莘莘學子控訴了“灰色作文”的弊端與罪惡。這種“灰色作文”把學生捺入形式主義的樊籠,套上教條主義的桎梏,泯滅了靈性,熄滅了靈感,扼殺了興趣,業已走進作文教學的死胡同。
二、暢哉,綠色通道!
如何使作文由“灰”轉“綠”?我在近幾年的實踐中開辟了三條有效通道。
l、以無字書為通道引進活水
當灰色統治作文時,為解除學生硬為無米之炊的困境,一是提供大量典型事例與名言警句讓學生死記硬背,二是對一則材料做多角度分析讓學生紙上談兵。
我在實驗班開創了《東方時空》課和班會感悟課,把社會生活這本無字書作為綠色通道,實現了作文題材的變死為活、變空為實。
同學們在每周4個小時的《東方時空》課上,或從《生活空間》中悟得生存之道,或從《東方之子》中覓得成才之法,或借《時空報道》、《早間新聞》書寫天下興亡之憂。這部無字書一舉打破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應試書”的封閉式學習機制;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為綠色作文開發了無盡的源頭活水。無須細讀作文,只要瀏覽一下綠色作文的標題,你就可以發現學生們的眼界和心胸發生了多么大的變化:《綠化文化荒漠》、《黃河憂思錄》、《白條子謀殺農業大國》、《京劇發展之我見》、《伊拉克危機淺議》、《洪森打了一副好牌》、《別了,英格蘭的攻瑰》……
三年來,每個同學的《東方時空》感悟都已匯積成一本厚厚的文集。他們在自己編輯作序的過程中,已經自覺意識到了綠色作文對人生的價值。張程程同學在《墨舞》中寫道:“我壓抑不住心中的狂喜,于是以大地為紙,潭水為墨,手腳為筆,舞蹈于天地之間,如同一種癡醉,更似一種瘋狂——形諸文章而高于文章。《東方時空》,現代的春光!你在我的精神里折疊,成為我的知覺;在我的心靈里沉淀,成為我的靈魂;在我的筆下流露,成為我的墨寶;在我的雙腳下狂舞,成為我前進的動力。”
情動于中,文發于外;潑墨于紙,鑄魂于心。綠色作文使灰色作文望塵莫及之處在于:使作文與做人融為一體。
班會感悟課,是我提供給學生的另一本無字書。實驗班的每個主題班會,一般都經過兩輪循環:第一輪,教師以生動的演講打動學生;第二輪,一部分“先覺”的學生以精彩的班會感悟文章打動“后覺”的學生。從德育角度看,這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形成了一種精神激勵的良性循環。從智育角度看,教師的演講與學生的領悟、學生的作文與教師的講評又是聽、悟、寫三種能力的綜合訓練。
這種班會感悟課大體每3周1次,有時根據學生的思想動向和學習脈搏,還可以隨機增加。例如,作為入學教育的首次班會:向應試教育挑戰;作為夏令營總結的班會:人生如白駒過隙;作為《東方時空》課階段總結的班會:感悟陽春白雪;作為深化素質教育實驗的班會:真正的自覺=感動十行動;作為《泰坦尼克號》影評總結的班會:談談標新立異……這種課程,從形式看是語文走進班會,從內容看是語文走進心靈。
總述無字書開辟的綠色通道,大啟天下事,小啟身邊情:活水源源,真情綿綿,有米下鍋,作文不難。
但值得注意的是,引來源頭活水并不等于必生綠色作文,對于在灰色軌道上走慣了的學生,沒有振聾發聵的批評是不會自動轉上綠色軌道的。例如在《學會生存》的主題班會后,仍有少數同學繼續書寫假大空廢的高論:
有的同學寫道:吃飽飯對于人類的生存是最低級的需要,而對于現代的人來說,思想意識上的“飽”更加重要。社會的激烈競爭,把競爭意識輸入人腦;市場經濟的發展,把金錢觀念輸入人腦;世界經濟一體化,把分工、協作的觀念輸入人腦……生存問題關鍵就在于物質與精神的雙飽。
還有的同學寫道:生存很累,因為生存背負的東西太多;生存很苦,就像深峽賣石女一樣,一些人注定要痛苦;生存很傻,拼命拉車的是你,坐車的卻是生存;生存很無奈,它逼著人們去做不愛做的事情;生存很沉重,或許是因為我們逃避的太多,考慮的太少。
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沒有批評就沒有發展。我把上述灰色作文與下述綠色作文同時印發給學生講評:
班會后,我的心無法平靜,生存竟會如此艱難。幾歲的小女孩本應享受父母的寵愛,卻早早地開始謀劃生存;古稀老人本應在家安度晚年,為了生存不得不付出艱辛勞動。這看起來太殘酷了,可這就是現實。我感到慚愧,我現在才深切地感到父母持家的不易。從前我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天天做著事業有成,名垂青史的美夢。而今,打開窗子,放下書本,去看看世界吧!
大學生待業已屢見不鮮,各行各業都成了熱門。為了能夠生存,那些曾經被人們嗤之以鼻的行業,也開始受到青睞。“下崗”、“再就業”,成了最時髦的詞。市場經濟,優勝劣汰,殘酷的競爭無法回避。生存問題,已現實地擺在我們面前。一張大學文憑已不再是暢通無阻的通行證了。學習,是一項無止境的勞動。多掌握一門技能,就多一條生存的道路。不學習無以生存,要生存必須學習。生存都無保證,理想豈非空中樓閣?自己都不能養活,祖國又如何報效?
通過這樣的對比講評,學生杜絕了無病呻吟、“高空作業”、故弄玄虛,鍛煉了真摯的情感、中肯的分析、樸素的文風。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綠色只能在斗爭中取代灰色。
2.以有字書為通道激活靈感
歷來的閱讀教學大都是繼承式的:學生只須通過填空、選擇或簡答把教材中的有關信息吸收儲備起來就大功告成了。而創造式的閱讀則與此大相徑庭:“把自己的生活當作正文,把書籍當作注解;以一顆活躍的靈魂,為獲得靈感而讀書。”(愛默生)只有創造式的閱讀才能使有字書成為激活學生寫作靈感的綠色通道。
創造式閱讀之所以能夠實現,從根本上說,是因為讀者與作者同樣是生活的參與者和感悟者,盡管中學生對生活的解讀難免片面或膚淺,但只要發諸真情,畢竟是獨特的;盡管他們的文學表達也難免幼稚或笨拙,但只要出自年輕的手,畢竟是有生機的。“我很丑,但我很溫柔”,這是一句頗富人生哲理的歌詞。面對大作家的名作品,我們同樣應當激勵學生滿懷信心地說:“我很嫩,但我很精神”,“我很笨,但我很執著”,“我很淺,但我很清澈”。創造式閱讀產生的作文,并不等同于一般意義上的讀后感,它是名副其實的“借題發揮”。這所借之題,可以是作品的內容,也可以是作品的形式;可以是關涉全篇的藝術手法,也可以是一句名言或一個細節。總之,只要是書中的某一精彩之筆象打火機一樣點燃了讀者蓄積在心的靈感,他就可以捉住這電光石火發揮成文;屆時,得魚而忘筌固然可以,即便買櫝而還珠亦無不可。
我曾大膽設計了《蘇東坡詩文及研究》單元,把蘇軾的四首詞、一首詩、一篇賦以及余秋雨、周國平先生的專論,原原本本地交給學生潛心自讀,結果學生們寫出了許多富有個性的文質兼美的佳作。
《清江明月自有意》一文寫道:于怨客,江之無窮,月之故故引出了須臾人生的感嘆;于蘇子,水之不復、月之盈虛卻啟示了變與不變的哲理——物我皆恒,何羨長江!明月山間意不盡,清風江上韻無窮!何不共適造物之藏?何不“領取而今現在”?于是,不只吹簫之怨客,即便是讀文之我輩,亦為這蘊于江月意象中之哲理所動。
《一代詩哲》一文寫道:蘇軾的作品是他哲學化了的生命的寫照。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暫,又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在悲觀、執著與超脫之中,蘇軾走著自己螺旋形的智慧的人生之路。赤壁下,“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解脫;蘭溪前,“誰道人生無再少”的自信;出獵時,“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情豪志壯;十五賞月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情真理深…··哪一篇作品沒有蘇軾對生命的注解,對人生的徹悟?那是形象化的哲學教科書。他的文字為他的生命作了最精彩的詮釋,而他的人格才是這些流傳千古的名篇寶作的源頭……
《漂泊者的歌謠》則感慨道:“夢中了了醉中醒,只淵明,是前生”,東坡雪堂,春雨初晴,先生植杖耘籽,慨然而嘆,自比淵明。嗚乎!東坡東坡,汝以淵明為前生,后人自可以汝為前生,而后人之后人又何嘗不能以后人為前生者哉?汝之漂泊尚囿于紙紙謫詔,后人漂泊則可隨心去來,后人自勝于汝,而后人之后人又何嘗不能勝于后人者哉?……
僅此三段節選的文字,即可證明:一旦美文打動了學生的心,就仿佛撳動了靈感之門的開關,情思泉涌,辭彩煥發,個性紛呈,產生許多連作者自己也始料不及的佳作來。靈感不是神秘物,激發得法自得之。
3.以感悟法為通道開發靈性
我堅信這樣一個觀念:靈性人人有,死活在開發。綠色作文,歸根結底,應是學生靈性與個性的自我展現,教師不能越俎代庖,但卻可以點石成金。
首先,以情動情,營造感動,是開發靈性的關鍵。語文教師,必須是一個永葆激情的人。這種源于熱愛生活的激情,應當是豐富的、熱烈的、持久的。平時如巖漿蓄積于心底,用時便噴涌而出:口能點火,筆能生花。黃晶同學在教師節致我的信中生動描繪了教師激情對學生的感化作用;“……我突然意識到;激情已是您的‘一種人生定位,一種價值追求,一種個性張揚,乃至一種生命燃燒和靈魂依托’;保持激情已成為您做人的習慣。……我就是這樣玩味著您的人生教誨和感動著您洋溢著無限激情的人生,走過了兩年的青春歷程。您的人生激情幫我在生命的土壤中扎下了自己的根,在人生的大海上拋下了自己的錨。”
其次,啟迪悟性,喚醒個性,是開發學生靈性的根本。我是如此闡釋《“悟”之我見》的:“悟”字乃“心”與“吾”的合成。故從左往右看,為“思之吾”也,即思考的我;從右往左看,為“吾之思”也,即我的思考。由此看來,非思考不能有悟,無個性不能算悟;悟性乃思考與獨創的統一。
而我的弟子王樂是這樣領悟的:“我這文集是‘悟’出來的,但既不悟‘空’,也不悟‘凈’,而是感悟切實的人生。雖然淺薄,卻是點點滴滴的積累,實實在在的收獲。若問這‘悟’的由來,那就要從班主任趙謙翔老師匪夷所思的‘解悟’說起。一個‘悟’字被他解得如此出神入化,真是神來之思。而我也因他的點化心領神會,進入了感悟的妙境,開始了人生之旅的求索。”
如果說營造感動、啟迪悟性,是教師育人的營養,那么積累感動,礪煉悟功,就是學生成人的血肉。客觀上有取之不盡的源頭活水,主觀上有點石成金的感悟啟迪,綠色作文怎能不生機勃勃、枝繁葉茂?
所以,我以四句歌訣概括我的感悟式語文教學:羅丹雕塑美在神,我今教書重在人。良師有方首推悟,高徒得法唯在魂。“魂”者,情理交融之精神世界也;“悟”者,動情啟思之點金術也。
三、快哉,綠色作文!
快哉,綠色作文!我的弟子如是說:“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已經在創造性地閱讀;“用自己的筆寫自己的心”,我們已經在創造性地作文。二十一世紀的明天,我將創造性地生活,創造性地工作,創造性地實現身心的全面發展,以創造為使命,做民族的脊梁。
快哉,綠色作文!作為先生如是說:灰色作文,貧乏枯燥,難以卒讀,教師批閱是活受罪,怎能不皺著眉,苦著臉?如今品嘗著綠色的精神食品,或砰然心動以潸然淚下,或悠然心會而拍案稱奇,嘔心斟酌不覺其苦,瀝血批改猶以為樂,及至卞玉隋珠之邂逅,則更得意忘形,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不知老之將至也。
快哉,綠色作文!我于93年開始倡導,98年始有郁郁蔥蔥的《都市中的芳草》問世,99年又有《綠色的情懷》出版。學生愛讀,可兼作靈魂的洗禮;家長愛讀,可作為教子的指南;教師愛讀,可引為教改的借鑒:已在省內外廣泛流傳。
快哉,綠色作文!實驗班98年提前參加全國高考語文測試平均成績為107.7分,與重點中學高三成績持平;99年正式參加全國高考,語文平均成績為112.9分,在全省名列榜首:不可謂非綠色作文之功!
新的世紀業已光臨。星星已不是那顆星星,月亮已不是那個月亮,山已不是那座山,梁已不是那道梁。
21世紀的師生,難道還要繼續被灰色主宰?
21世紀的作文,難道還不向綠色俯首稱臣?!
- 上一篇:市場經濟共同形式分析論文
- 下一篇:國有商業資本戰略性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