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活動課程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9 09:44:00
導語:語文活動課程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1993年秋季開始,初中采用人教社"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語文》教材所編入的"語文活動",受到廣大師生的關注。通過近幾年的辛勤執教,對這一"活動課程"增加了共識,積累了經驗。大家感到,"活動課程"好就好在"活"而"動"上,這是它的精靈。筆者不揣谫陋,略談些看法,就教方家。
一、"活動課程":"活"而"動"的教材建樹
三年制初中,是九年義務教育的重要階段。"語文活動"開源活流,在國頒語文教科書中,成了課程結構的一塊,這在語文教材建設史上,是一大創舉。其意義至少有以下幾方面:
1.正名。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中確有多種課外活動,但處于"課外"、"業余"地位,不是作為學科服務的體腦調節課安排,就是當作學科的"附加"、課堂的"延伸"。其名不正,非為課程"一體",視為份外。現在,"按照國家對義務教育的要求,小學、初中對兒童、少年實施全面的基礎教育",以新的課程觀念,在"課程設置"中明確規定:"課程包括學科和活動兩部分","活動課程"被納入課程軌道,這一"地位"和"名份",就刷新了舊有課程觀念,名正則言順,為全面實施"活動課程"提供了上方寶劍。
2.開源。生活是語文教學及學習的鮮活源頭。語文教學得其生活之源,揚其"活動"之波,就是鮮活的,"動態的"、"多元的",有著"滾動效應"。只有開其源,才能活其流。例如,初一冊"語文活動"--"調查用字的混亂現象",就一改以往局限于教室,"黑板上糾正錯別字"的單調、沉寂的書生氣,把學生整體推入"社會用字"的實踐活動,去翻閱書報雜志,考辨村口街頭的用字,區分正誤,各自根據已學知識編訂《勘誤表》,"交有關部門"。學生們在活動中增長了知識與能力,還幅射到"有關部門",波及到有關方面。課內,課外結合,課內練功底,活動出效益、正時風,這種"正字"活動所敷演出的內容、層面及效應,所顯現的活力和后勁等,是和以往那種單純的糾正錯別字練習不可同日而語的。
3.活流。語文教學,說到底"凡為教,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1]學生把教師的"教",內化為知識與智能。"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2]"語文活動"本身所富有的實踐性、群體性、參與性,就是學生強勁的內化力的誘發劑。我們看到,學生們在一次次"語文活動"中所釋放的活力,往往為教師始料不足。因為初中生在好動、好勝心理驅動下,對每次活動興味盎然,竭力投入,又人人參與并評判,雖有高低,但大家同在一條起跑線上,是公開的,活動著的,顯得平易公正,劣者不餒,勝者也為多數認可,樂于容納與借鑒。活動對班級整體智能的促進,更是顯而易見的。常常為"滿堂灌"、"一言堂"所不可比。群體因其活動,個性得到張揚,相互比照,激勵,因而產生出可喜的"爆發力"、"探索力"、"凝聚力"等,許多老師為之喜出望外,驚嘆不已。
二、"活動課程":"活"而"動"的教改昭示
昭示一:張揚學生的主體意識
初中階段,學生形象思維活動活躍,表現欲旺盛。與學科課程相比,對"活動課程"中,學生主體參與意識更強,更樂于投入。但初中生的參與有個由淺層次向深層次遞進的過程,這就需要執教者根據"活動課程"的安排,精心培育和多方引導。在"語文活動"的各個環節,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成為活動全過程的主人。要通過民主方式,充分吸取學生的意見,籌備好全期的"語文活動";或民主推薦,或"毛遂自薦",集中學生多數人的意向,確定每次活動的"主持人",避免班干部"包攬天下";活動中的"主持人",自然多是班上的"能人"、活動積極分子。由"主持人"按課程要求,進行籌辦,確定主要節目,安排好程序,商定評優辦法、獎勵范圍等。老師則當好"教練"、"業務指導",適當協調。學生是活動全過程中的"主角",是主人。激起學生的主體意識,讓他們全面進入"角色",這也是我們推動語文教改的首要因素之一。在活動中,學生發揮自己的才智,審視自我發展軌跡,個性物質的馳騁神往,他們的素質提高也就同時達到我們企盼長久的境地。
昭示二:優化活動中競賽情境
語文活動,學生的全員參與是首位。創設良好的競賽情境,以充分展示學生們的性格特征和自我特長,是活動的價值所在。初中語文1~6冊編有24次"語文活動",大多數活動都有評比、展示優秀作品、給獎等活動程序和內容。"評優"這一環節運作適當,對學生有著極大的激勵和影響。如上所言,活動中的"評優"、給獎,都是在"主持人"的主持下進行,透明度大,客觀、公正。可以適當提高"優秀"類次,擴大鼓勵面,獎勵的項目增設,因班、因活動而宣,適當加多一點,面擴大一點,如"進步獎"、"組織獎"、"積極分子獎"等,以此激勵中間層,促進差生的轉化和投入,達到班級整體知識與能力的提高。還可加大活動的開放性,向有關報紙、雜志推薦優秀作品,邀請有關專家親臨指導,與有關單位、兄弟班級"聯姻",取長補短,給活動添彩加色。例如,有個初二班,在開展"推薦好文章"活動中,5位"主持人"(兼評委),認為出自班上的那些真情之作,也是中學層面的"好文章"。他們從近兩年班"優秀作品"中遴選出作品,請老師指點,由原作者再修改,向校外推薦精品,結果,功夫不負苦心人,其中9篇地市以上獲獎,全班為之大震。由于嘗到了甜頭,他們準備初三畢業前,還編個"集子",作為"同窗"三年的永久留念。
昭示三:增強學生的語言活動及其表達能力
語文活動的依歸,在于提高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任何一種能力的提高,都離不開主體的實踐和內省。要采取多種形式,激發學習的興趣,積極投入,勇于實踐。最近,張志公先生在一次"語文教材改革研討會"上談到:"以知識為主導,以實踐為主體,以培養能力為依歸,這是語文課的本業。"注[3]這種一鼎而三的語文教學觀,說得鞭辟入里,沉穩獨到。語文實踐環節,種類甚多涉及面廣。珍惜義務制語文教材所提供的良好機遇,以"指令性"的"活動"為軸心,帶動其它語文實踐活動,有計劃的高效運轉。就是活動課程,也不能千篇一律,畢其功于一役,需要因班、因時制宜,組織一些小型、靈活、多樣的"熱身"的活動,多練功底,不斷激發學生的活動興趣,提高駕馭活動和運用語言的能力。例如,從初一開始,組織"課前5分鐘口語訓練",側重講故事或見聞,事先做些準備,按座次輪流上臺,隨后評議、計分。開展常規性的硬筆書法、周記、日記、讀書筆記、朗誦、講故事等比賽活動,到初二、初三,開展自編、自演課本劇活動,讓學生參與單元、期中、期末復習、測試的評改試卷工作,把學生編成小組,分組設計復習提綱、測試題,并讓學生去評卷、分析。
實踐表明,這類語文活動愈活潑、多樣、持之以恒,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愈強化,愈堅固,活動展開的層次就愈深,影響也愈大,運用語言、組織活動的各種能力,也必將與日俱增。
三、"活動課程":"活"而"動"的運作動力"活動課程",廣大教師接觸才二、三年,如何運作還有個過程。要求大家一下子動得自如,不合實際。當前,尋求和維系豐沛的運作動力,則刻不容緩。
一是,加大"活動課程"教育空間及其多功能的開發。
先說加大"活動課程"教育空間。把每次"語文活動"當作一面大鏡子,不拘一格,廣泛地聯實際,緊貼生活,面向社會,面向活躍的富有情趣的中學生,不用簡單的活動形式消磨學生的美好時光,更不能"應付差事",走過場。例如,初3冊"語文活動"--課本劇演出,這本有相當大的難度。有的老師將此活動與影視生活中的"小品"聯系起來,引導學生模擬:大膽地設想一個情節,分幾個角色,設計一套對話,再適當加一點舞臺提示,構成一幕劇。因為影視生活廣闊,可供聯想的"小品"甚多,這么一引發,學生興趣陡生,一個個取材實際生活或教材的劇本構想出事了。如《阿Q經理》、《打工妹--喜兒》等,色彩紛呈。后經演出,當場評分,把大家的學習熱情推向高潮。活動前部分師生的這種、那種畏難情緒,隨之得以消除。可見,大家真正動作起來了,洞開了局面,活動課就有了生氣,有了路子。
再說"活動課程"的多功能開發。現在,不能再習慣性受那種"語文課就是基礎工具課"的窄小思想觀念的支配,滯留在對以往那種"知識點"上肢解文章,排出一套套習題,全力備"考",以致架空內容的教法上,那將使語言形式失去靈氣和光彩,文章中閃光的啟迪智慧的思想幾盡泯滅。1994年廣東省高考,其中寫作題的抽樣統計,以足說明那種單一分析的應試教學,功能單一,思想性失落。據統計,高考語文寫作題《嘗試》占50分,全省平均為29.7分,其中內容、語言、結構、書寫的得分率,分別為51.39%、60%、60%、69%。內容項不僅得分低,而且多是寫:學騎單車、走路、談話、煮菜、洗衣,甚至學談戀愛,學做小偷等,不一而足,與高中生的實際生活反差太大,思想膚淺、輕浮、鄙俗,令人瞠目結舌。無怪乎作者"大聲疾呼:語文的思想性"注[4],呼喚語文教學工作者對語文教學性質觀進行反思。的確,語文教育要定準"位"。這個"位"應定在:"語文學科作為一門人文應用學科,應該是語言的工具訓練與人文教育的綜合"[5]。語文教學要變語言形式應試教學單一功能,為知、情、意教育統一的多功能,變低效率為高效率,尊重和發展教的個性和學的個性。國家教委新近審定《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突出了語文工具的個性特征--負載文化的交際工具;首次提出了"發展個性和特長"的教學目的[6],這就為語文教育作了權威性的新界定。由此,語文課程,無論學科或活動部分的教學,都要有中國特色,要大力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精神,堅持漢語語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語文活動的開展,伴隨著語言文字的讀、寫、聽、說訓練,須有機地進行認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實現其多功能和高效益。自然,語文教育的多功能、高效益,靠全方位、多層次的精心實施,并一以貫之;而"活動課程"率先為之,這是賦予它以新鮮活力的根本之舉。對此,我們要有寬廣的眼光,看得寬遠些,深透些。
二是,盡速提高教師自身文化修養和活動組織能力。
目前,不少教師對"活動課程"感到空疏,駕馭無力,與課程"活動性"的新要求、高企盼相比,反差較大。這就催促廣大教師盡快充實自己。初中語文教師還需要充實些什么呢?
根據教師實際和專家意見,大體有如下一些方面:
--勤于讀書,豐厚文化根底。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做好教師工作,有兩個必備條件:一是肯于負責,二是有本錢。前者是態度問題,后者是實力問題。在確認并努力實踐"一生獨愛栽桃李,愿作春蠶吐盡絲"之后,就得不斷增強自己的教育教學"實力"。"實力"來自博學:在實踐中學,向書本學,選讀有關語文本身的名著、新著,如安子介的《解開漢字之謎》、陳原的《社會語言學》、張中行的《文言常識》,章熊等人的《漢語表達》等。還要選讀一批教育學、心理學和語文教育方面的力作,如四川教育出版社的《語文教育心理學》,江蘇教育出版社的《語文教學過程研究》[7],語文出版社的《語文教育研究方法學》、湖南師大出版社的《中國語文教育史綱》等。既有近期與教材有關著作,又有遠期一點增廣見聞,提高理論素質的專著。古今中外論著多讀點,文化素養就越高,知識面越廣,就為多種模式的教學、多種層次的思維提供源源不盡的材料與動力,進而推動教學的創新。
--勇于實踐,修煉業務技能與學術能力。教學,要認認真真,規規矩矩,注重規范,也要創新,時有突破,探索與現代教育技術結合的途徑。作為面向21世紀,承擔基礎教育重任的中學教師,絕不能只停留在一般業務技能層面上,還要進行學術提煉,理性思考,向研究型、學者型教師攀升。稍有心意的教師,應長期訂閱3、5份專業刊物。人們說,每訂閱一份品位較高的專業理論刊物,就好似結識了一位名師。專業理論刊物,處于學科研究前沿,教學實踐的第一線,負載了多方面的教學信息。
一面向學生,研究學法及人文活動交際法。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目前,學生的學法現狀堪憂,80%以上的學生對一些常規性的學習方法,如預習、復習、作業、備考、作筆記等,并未掌握。半數以上的學生,聽課中的思維與教師的講授不同步。這說明,教與學的改革必須同步,要提倡"教法+學法"。與此相連帶的,目前學生的活動、交際能力貧弱,不善言辭,文體、小科技方面的特長匱乏,更需要教師像魯迅先生所提倡的"放出眼光"去接收多元文化,多學科知識。特別是一些邊緣學科,要從多角度、多方面來豐富自己,以提高對學生的導引能力。如"演講學"、"文化語言學"、"節目主持"、"文秘"等等。只要我們不斷加強自身創造意識的培養,專業知識的學習,專業技能的訓練,我們這些從事基礎教育的中學教師必能把握好課程,走向未來。
〔注釋〕
[1]《葉圣陶語文教育論文集》(上、下冊)717頁,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
[2]《葉圣陶語文教育論文集》(上、下冊)720頁,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
[3]張志公《教材改革要面向現代化建設》,人教社《中學語文教學》1995年第1期
[4]《廣東語文報》,1995年第4期
[5]于漪《弘揚人道改革弊端》,上海教育出版社《語文學習》,1995年第6期
[6]莊文中《審訂中的語文新大綱體現了新思想、新觀念》,上海教育出版社《語文學習》,1996年第1期
[7]顧黃初《青春年華須勤讀》,人教社《中學語文教學》,1996年第1期
- 上一篇:質檢局建筑材料進場抽檢報告
- 下一篇:環保局長在解放思想大討論動員會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