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師學習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9 10:56:00

導語:語文教師學習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教師學習管理論文

在跨入新世紀、步入知識經濟時代的特殊歷史時刻,社會與語文教學自身迫切呼喚著一番大變革。“搞好課堂教學改革,最重要的是教師自身”(于漪語),而對教師而言,最重要的又是觀念問題,如何看待教師在學生語文學習中的角色,以及怎樣恰到好處地發揮教師的作用,對課堂教學效率和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擬對語文教師在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及人格塑造的過程中的個性角色作一闡述。

示范: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榜樣,時時處處為學生示范。

游泳教練首先要自己會游泳,木匠師傅首先要自己手藝好。語文教師也不例外,得有過硬的語文素養。語文教師至少要在以下幾方面為學生示范:

以“字”示范。小學生天天寫字,教師每上一篇課文,教完生字也要作一番字形指導。如此高的練習頻率,寫不好字的小學畢業生仍大有人在。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教師自身寫字水平低,導致指導不得力、不得法,學生寫得多,但不得竅,提高慢。中國有句古諺,“字如其人”,不少地方的成功經驗已表明:寫字的意義已經超過了寫字本身,寫字可以對一個人的意志、性情、涵養等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講,語文教師理應具備較高的寫字水平,以全面完成育人的目標。

以“聲”示范。教師應當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而這一點在面廣量大的農村小學依然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語文教師當然不能滿足于此,很有必要繼續提高自己的朗誦水平。我們應當以正確、流利的朗讀,為學生讀通課文示范;我們要以“聲”傳情,在學生讀不到位的時候,在如何運用重音、停頓、語調、節奏等方面作一示范。成功的范讀本身就是一種活生生的情境點撥。所以朗誦應當成為語文教師備課的重要內容,要像上海特級教師左友仁那樣,有些課文“不讀上二十遍決不罷休”。

以“語”示范。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作為語文教師,更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讀寫水平。只有這樣,語文教師才可能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學會寫作;只有這樣,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才會正確、規范,又千變萬化、富有魅力,教《十里長街送總理》應是深沉悲痛、語速沉緩,而教《燕子》時則要語速輕快,話語活潑,把學生帶入明媚的春天中。

以“情”示范。文章總是作者“情動辭發”的產物,閱讀教學中需要教師以自己得當充沛的感情,溝通作者之心、學生之心以及編者之心的聯系,讓學生自然地得到熏陶。漢字是世界上最美妙的文字之一,培養學生愛母語的情感,將對學生語文學習產生重大作用。這種感情的培養也需要教師以身示范,因為“學生對情感方面的學習不同與認知學習,往往是自發地對教師模仿、認同,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接受教師的影響,建立行為的制約”(朱小蔓教授語)。

矯正:語文教師應當是個醫生,敏于發現、善于糾正學生語言表達中的問題。

小學生盡管在入學前就基本上在口頭上掌握了母語,但并不表明口語表達就沒有問題,更何況書面語的學習要有一個起伏反復的過程,會暴露這樣那樣的毛病。因此,語文教師的重要職責之一便是敏于發現并及時糾正這些語病。

一是在課堂教學中糾正學生口語中的毛病。由于生活在不同的方言區,一些學生的普通話難免有些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哪怕到了六年級,也要十分重視讓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每一篇課文,養成使用普通話的良好習慣。另外教師要敏于糾正學生口頭表達中出現的語病。這里應該提醒的是,學生口語表達不同于書面語言,有減縮、跳躍等特點,加上課堂語言交際有著特定的情境,所以教師應該糾正的是諸如“這個狐貍”一類的語病,如果學生在回答“這只狐貍怎么樣”的問題時,只作出“聰明(或狡猾)”的簡單回答,實際上并無問題,不要把說話完整跟句子結構的完整等同起來。

二是善于糾正學生作文中的毛病。誰都知道,找出學生作文中的錯別字、語病等是語文教師的天職。這里應該遵循及時和有效的原則。作為一種反饋,教師首先應盡可能快地引導學生糾正。筆者在教三年級時,在學生寫好作文草稿后,即采用多次面批方式,讓學生當堂修改,取得了明顯的成果。

其次要提高矯正的實效。我們看到,教師在作文批改上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心血,但學生“不領情”或看過了之的現象仍較普遍,應當引起重視,比較有效的是實施作文訂正,比如錯別字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就別字和正確的字分別進行擴詞練習;再比如對一些不合格的作文要求二次作文(即在教師評講后學生重新作文)。

激勵:教師應當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園丁,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心理素質。

眾所周知,學習語文非下苦工夫不可。而推動和維持這種學習和實踐的就是具有自尊、自信、自律和自我激勵的心理素質。這些自主性心理素質平時以潛質的形式存在于學生個體身上。它需要教師的激發和培養,從而轉化為現實的學習動力。正像一位教育專家所講的那樣,一個好的語文教師要“不做難服侍的婆婆,也不會老做醫生,而是像一個園丁,不光注意到剪莠除草,更要注意到按時施肥澆水,幫助幼苗迅速地發育成長”。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的語文教學活動中,一般不對全體學生提出高度統一的要求,堅持“保底不封頂”,既鼓勵冒尖,也允許暫時落后,開掘每一位學生的潛能。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哪怕是點滴進步,教師也要歡欣鼓舞、倍加愛護,抓住這種教育契機,讓這些“星星之火”成為帶動學生全面提高的起點。筆者曾碰到過一個頑皮的學生,作業拖拉,作文常是百把字。有一次,這位學生寫了一篇《我不高興》的作文,文中寫道:“我每次在玩,媽媽就叫我回家看書。下課的時候,媽媽不可能叫我看書了,可是下課的時間太少了,玩得不盡興。……”文章雖短,但說的是真話,表的只真情,童心可愛,為此我予以了表揚,結果這孩子十分興奮。后來批到他的其他作文,發現文章長了。一了解,這學生最近變了,前不久回鄉下去,對奶奶家養的幾只豬很是著迷。我明白了,怪不得他寫出了具體有趣的《奶奶家的小豬》。成功與興趣是有機的統一體,成功可以激發興趣,興趣又可以促進成功。試想,學生有了這樣的學習興趣,何愁學不好語文呢?

明代王陽明就曾指出興趣對于學習的重要性,他說:“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心中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我們應該看到,少兒在語文學習中有些想法可能比較幼稚,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也許有點“異想天開”,教師都應持寬容、愛護的心態,保護了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和自尊心,也就維持并加強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同行:語文教師也是學生的朋友和同學,可與學生砥礪相長,不斷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

特級教師胡明道提出“教師是學生的學長”的觀點,其實質是提倡教師對學生要多一些尊重、民主和寬容,應當跟學生同行,堅持學習、終身學習。不可想象,語文教師不大量閱讀、廣收博采,如何為學生多讀做有的放矢的引導?也不能想象,不敏于觀察、表達的語文教師能指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

教與學本是矛盾對立的統一體。教的過程就是學的過程。《學記》中早提出“教學相長”的觀點。唐代韓愈在《師道》又提出新的見解,“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指出誰懂得道理,誰就可以做老師。應該承認,教師總體上是超過學生的,但在某一點或某一方面并非如此,完全可以教學相長。一般來說,孩子較成人更富于想象和幻想,生活中的許多平常事物常被賦予新的意義與新的色彩。比如對“雪融化了變成什么”的問題,小學生不但會說“變成了水”“變成了泥土”,也有回答“變成了春天”的。再比如有的孩子能寫出“圓珠筆在紙上快樂地蹭癢”等句子。孩子敏銳的感官、詩意的直覺以及不凡的創造力都是值得教師學習的。另外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往往提出一些新的見解和想法,教師應當以博大的胸懷和真誠的贊賞接受這些學生的創意。比如有學生認為《撈鐵牛》中的懷丙和尚也有考慮不周到的地方,即在拴好鐵牛后把兩只大船中的泥沙鏟到河里去,不是污染了黃河又浪費了資源,其實完全可以多用兩只船,把泥沙鏟入其中,不就兩全其美了?

語文教師還應不斷提高自身語文修養。臺灣對語文教師語文素養有一份自我能力檢查表,其中的“關于國文科專門學識方面的能力”就包括了“熟悉中國文字學、聲韻學、訓詁學,至少背誦文言文文章一百篇,至少背誦新舊詩詞二百首,能讀中國古典小說五本、世界名著十本”等。對比這些,我們語文教師確實要多讀多寫,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這種學習應該和教學實踐相結合,活學活用。

另外,教師要廣取博收,大量涉獵。語文課文牽涉到不少百科知識,語文教學也需要教師鉆研教育學、心理學,也需要教師走入生活,做真善美的發現者、傳播者。只有這樣,語文教師才能開闊視野,提高學識,才能有博大的胸襟和民主的眼光,才能有獨到的見解和創新的人格。所以,提倡教師和學生一起學習,實際上是塑造師魂,以此去培育學生,是體現教師生命價值的必由之路。

有人說,語文教師最主要的任務還是傳授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筆者提出以上想法絲毫沒有否認這一點,而是希望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改革中要有現代知識觀、教學觀和師生觀,少一點傳授、多一點點撥,少一點專制和理性、多一點民主和人文,少一點說教與指令、多一點熏陶與示范。惟有如此,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才會盡快迎來“萬紫千紅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