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優化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20 01:19:00

導語:教材優化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材優化教學管理論文

準確地把握教材特點,是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和條件。把握第五單元義務教材的特點,必須把整組課文研讀,搞清編者的意圖、基本訓練的主線及其重點。這樣,教學設計才有堅實的依據,教師的施教才會卓有成效。

一、義務教材第四冊第五組課文是以全新的面貌出現的。從教材組成看,《所見》與《草原上的鷹》是兩篇新入選的課文,《蜜蜂引路》是從原通用教材第三冊移過來的,《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則是原通用教材第四冊第10組中的課文。從寫作背景看,時空跨度大,《所見》為清代詩人所作,其余3篇則為現代文人所寫。從課文內容看,涉及的地域廣闊,《所見》描繪的是我國江南風景,《蜜蜂引路》講述的是發生在前蘇聯莫斯科郊外的一件小事,《草原上的鷹》介紹的是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邊塞風情。從文章體裁看,有詩歌,有散文,還有記敘文。這樣的4篇課文,義務教材是依據什么將它們組合在一起,構成一個科學的訓練鏈呢?

1.引發兒童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學習科學的觀察方法。

做為一組課文之首的古詩《所見》,描繪的是一幅美麗動人的牧歌蟬鳴圖。詩人就觀察所見的一個小片斷,傳神地刻畫出了一個活潑可愛的牧童由騎在牛背上悠閑地高歌,到興趣十足地想去捉知了的瞬間情態。教材還配置了表現詩意的圖畫。生動的詩,美麗的畫,似乎都在向兒童訴說:去探索吧,大自然中蘊藏著無窮無盡的奧秘!

大自然是美麗而深邃的。要充分認識它,揭示其中的規律,并利用它為我們服務,需要掌握認識自然的方法。后3篇課文就是繼《所見》激發起兒童對大自然的興趣之后,讓學生掌握初步的了解客觀世界的方法。《蜜蜂引路》記敘的是列寧通過觀察蜜蜂采蜜和飛行的線路,憑借與蜜蜂有緊密聯系的“花叢”、“園子”、“小房子”終于找到了養蜂人的故事,讓學生了解到:仔細觀察,周密的推理判斷,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草原上的鷹》寫的是鷹能幫助草原上的人們了解天氣變化,幫助在草原上迷路的人克服困難的事,告訴兒童這樣一個道理:人們長期認真的觀察,才摸透了鷹的活動規律,發現了鷹與自然環境的相互關系。最后一篇閱讀課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向兒童介紹了中午、黑夜、陰雨天和雪后在野外辨別方向的一些知識和方法,并且使兒童知道這些知識和方法都是人們觀察自然獲得的,進一步激發兒童觀察大自然的興趣。

2.強化詞句訓練,滲透段的概念。

我們知道,語文課本中每一篇課文都是對學生進行語言基本功訓練的例子。第五組課文對學生進行語文基本功訓練的重點是,在強化詞句訓練的同時,滲透段的概念。

(1)加大詞句訓練的難度。古詩《所見》習題中的第1題,要求學生用書面填空的形式寫出“振”、“欲”、“捕”這幾個字在詩里的意思,這與以往說出字在古詩中的意思的要求相比,顯然高了,因為寫出字的意義比說出字的意義更要講究準確、精煉。《草原上的鷹》一課中出現了貫穿全文主線的中心詞“信息”,這個現代信息論中的術語對二年級兒童來說十分費解,要真正理解這個詞的含義,必須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才能達到。在句子形式上,本組教材出現了較為復雜的句式,這是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所見》中的詩句“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實際上是含著因果關系句式的簡縮:(因為)想要捉知了,(所以)一下子閉上了口,停止了唱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中1、3、4、6節的詩句,都含有假設關系。

(2)適度滲透段的概念。段的訓練是中年級的教學重點。由于本學期是低年級的最后一學期,本組教材又處于本冊教材的后半部分,出于訓練的完整性的需要,編者在本組教材適時適度地設計了一些關于段的訓練項目。雖然只是“滲透”,但卻為中年級步入系統的段的訓練打下了基礎。古詩《所見》描述的是一個小場面,在這個場面中有人物的動作:牧童“騎”黃牛,唱歌;有人物的心理描寫“意欲捕鳴蟬”;還有人物的神態描寫:“忽然閉口立”。課后習題2要求“用自己的話說說后兩句詩的意思”,這實際上就是借講述詩意,讓學生練習完整地轉述這個小場面。這個練習具有建立段的概念的作用。《草原上的鷹》課后習題1是“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草原上的鷹能預報天氣?”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將課文2~3自然段聯系起來閱讀思考。這個問題的設計,暗示著編者意圖:滲透意義段的概念。《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課后第3題:“說說課文里講了哪些辨別方向的方法。”回答這個問題,只有將詩2、3、4、5節融合起來再進行提煉,才能歸納出詩介紹的4種辨別方向的方法。這實際上又是在進行意義段的訓練。“基礎訓練”中的“說話”訓練題,要求學生把一段排列錯亂的句子根據圖意調整成一段通順的話,既含有理順句子關系的訓練,又含有段的訓練。根據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本組教材編排體系,既注意到了詞句訓練這個重點,又兼顧到向段的訓練過渡;既注意到了教材的階段性,又考慮到了教材的連續性。

二、教材的特點把握住了,教學過程的構思也就有了依托。構思教學過程總的原則是科學、充分、合乎實際。怎樣體現這個原則?

第一,環繞主線施教。

本組4篇課文以“觀察自然,認識自然規律”這樣一條主線貫穿起來。教學過程須圍繞這條線去設計。

(一)憑《所見》以“誘情”──誘發學生熱愛大自然之情。

教學可按下列步驟進行:

1.由圖入文,初解詩意。先指導學生看圖。看上圖,判斷詩所描寫的環境、季節,要注意大樹干上的知了。看下圖,推測其生活的年代,他注意到了什么。再指導學生借助詩標注的拼音,試讀課文。通過查字典。弄懂“振”、“欲”、“捕”的意思。

2.推敲詞句,體察詩情。先通過詞語比較,體會作者觀察仔細、描寫生動的特點。牛──黃牛(寫出了顏色);蟬──鳴蟬(寫出了聲音);立──閉口立(寫出了神態)。再通過調換詩句順序,引導學生仔細體會詩句間的因果關系:[A]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B]忽然閉口立,意欲捕鳴蟬。最后,結合畫面,展開想象,試用自己的話講述全詩意思。要注意引導學生把詩句省略了的內容補述出來。

3.反復吟詠,循句入境。可先讓學生邊閉目聽老師的配樂朗讀,邊聯系生活經驗展開想象,再自由地練習述說,最后,教師放映活動幻燈片分行出示詩句,讓學生看幻燈片以“詩人”的身份講述《所見》,吟詠《所見》,背誦《所見》。這樣學生在饒有興味的練習中油然生出對大自然的“愛”,進而轉化為觀察大自然的動力。

(二)用后3篇以“授法”──教給學生認識大自然的方法。

教學《蜜蜂引路》要重點教好列寧的話:“是您的蜜蜂把我領到這兒來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回顧全文,找出列寧觀察蜜蜂的線路,探究花叢、花園、房子與蜜蜂聯系在一起的道理。教學《草原上的鷹》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要讓學生理解,人們之所以知道鷹能帶來生活的信息,之所以知道利用野外自然物為自己判別方向,都是因為人們長期對大自然進行觀察和思考的結果。在4篇課文教學結束前,有必要進行一次總結,以加深學生對訓練主線的理解。要講清這樣一個意思:人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就要認識大自然;觀察和思考是我們認識大自然的基本方法,只要認真觀察、仔細分析,就能發現自然規律,使大自然為人類所利用。

第二,注意“形象”中的“抽象”。

低年級學生長于形象思維,閱讀教學要發揮這種長處,使學生通過具體生動的形象,深切地感知課文和理解課文。但是,閱讀教學畢竟是復雜的智力活動,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總是難解難分地交織在一起。另一方面,學生最終要建立以抽象思維為主的思維方式。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促進學生這種抽象思維發展。按照這樣的指導思想,我們對《草原上的鷹》的教學進行了如下設計。

教學要求:1.學會本課生字和由這些生字組成的詞句。2.理解課文內容,初步了解草原、鷹和人的關系,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一課時教學要點: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1.導入新課。小朋友見過鷹嗎?誰能說說鷹是什么樣的?鷹有什么用處?(學生回答后教師講述)鷹雖然是一種兇猛的飛鳥,但它對人的生活卻有很大的作用。比如,生活在草原上的人們(板書“草原的”)就利用鷹(板書“鷹”)為自己的生活服務。

2.借助拼音,學生自由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畫出有生字的詞語,分清自然段。

3.指名逐段讀,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討論解答不懂的詞語。

4.熟讀課文,討論各段的內容。

第二課時教學要點: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觀察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1.審題。課題點明了鷹特定的生活環境──草原上。

2.抓住貫穿全文主線的中心詞“信息”用“直奔中心的方法”理解課文重點段。

(1)先學習第5自然段。重點理解“信息”一詞,理解這句話涉及到的三種事物間關系(草原、鷹、生活在草原上的人們)。問:課文介紹了鷹給人們帶來哪些“信息”?(引導學生回讀前文)

(2)學習2~3自然段。①默讀第2自然段,問:有幾句話?每句話講什么?兩句之間有什么關系?第一句講朝霞滿天的早晨,如果看不到鷹飛,說明天氣要變。第二句講天氣變壞的具體過程。在這里,一要抓住表示時間的詞,讓學生梳理天氣變化的過程;二要著重理解“消逝”、“狂風翻卷”、“沙塵滾滾”、“劈頭蓋臉”等詞語,使學生明白作者是從“看”的角度寫的。②指導朗讀。要語氣連貫,一氣呵成,讀出壞天氣來勢兇猛之狀。③學習第3自然段,全段共3句話,第一句是從“看”和“感覺”的角度寫的;第二句是從“聽”的角度寫;第三句寫推斷結果。要重點理解詞語“皓月當空”、“不時傳來”、“長鳴”等詞語。④指導朗讀。要讀得舒緩一些。⑤回答課后習題“3”中的(1)題。提示學生將2、3自然段連起來思考回答。還可將2段和3段內容作比較,訓練抽象思維。以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如,兩段是時間不同(早晨──晚上)、鷹活動情況不同(不見鷹──聽見鷹鳴)、天氣不同(由好變壞──好天氣)。

3.根據課后習題“3”,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第4自然段。

(1)理解詞語。著重理解“眺望”、“一汪清水”的意思。

(2)理解句意。“如果……就”、“要是……就”、“或許……”都是表示假設關系和“不一定”意思的句子,但在這里講的是肯定的意思。這里“一汪清水”代表找到水源;“一群牛羊”代表遇到“牧點”;“一座村莊”代表找到人家。連在一起,說明迷路人在鷹的幫助下脫離險境。

(3)指導朗讀。啟發學生體會人在迷路時的焦急、擔憂的心情和發現鷹時喜悅激動的心情,讀出這種感情,有利于深切體會鷹的作用。

4.學習第1自然段。通過詞語“首先見到”、“在頭頂上不停地盤旋”和句子“如像發現……又好像在歡迎……”進一步理解草原上的鷹與人們的生活關系密切。

5.總結全文。可從兩個方面組織學生討論。

(1)引導學生討論:鷹果真能預報天氣,指引方向嗎?使學生知道草原上的鷹實際上是不能預報天氣變化的。但由于人們長期觀察,掌握了草原上氣候的變化與鷹之間的必然聯系,熟知了鷹的生活規律,所以利用它為人類生存服務。

(2)引導學生討論最后一句,“草原上的鷹,給生活在草原上的人們帶來了許多信息,使學生知道鷹對人類生活的作用還有許多,有待人們去觀察、去探索。

第三課時教學要點:練習朗讀課文;分析、記憶生字字形;完成課后習題。

第三、拓展訓練的空間。

觀察自然的訓練不能僅靠語文課堂。教師應確立大的語文教學觀,把課外活動作為課堂訓練的延伸,把觀察自然的訓練拓展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強化觀察興趣,增加實踐機會,加快能力的形成。建議教師介紹一些人們利用自然規律的書報,讓學生朗讀,也可讓學生帶著問題向成年人調查訪問,了解類似的知識,如,你還知道哪些人們利用動植物了解天氣、辨別方向的事?調查訪問后再到課堂上互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