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形象說理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20 01:33:00

導語:學生形象說理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生形象說理管理論文

談到議論文的說理,不少人總以為只有用概念、判斷和推理等方式的抽象思維進行。其實不然。用形象思維同樣可以幫助我們說理,進行形象化的議論。著名的美學家朱光潛先生就曾說過:“我很相信說理文要寫好,也還要動一點情感。要用一點形象思維。”

寫作議論文時,怎樣運用形象思維,進行形象化的議論呢?

一、描繪畫面

描繪畫面,就是在議論文中進行說理時,不是單從理念出發去進行抽象議論,而是著力描繪一個畫面,讓讀者從具體形象、生動活潑的畫面中去理解并接受文章的觀點,得出正確的結論。舉一個例子來說吧。

在《莊暴見孟子》這篇議論文中,孟子為了論證“與民同樂,則王矣”的觀點,沒有從道理上去進行推論,而是精雕細刻地為讀者描繪了兩幅圖畫,從這兩幅截然不同的畫面(政治形式)中去歸納出文章的主題思想。

第一幅畫面描繪了由于國君追求享樂,不惜勞民傷財,致使百姓生活艱難,妻離子散,家破人亡而引起百姓怨聲載道的情景。

第二幅畫面是“黎庶安樂”圖。它寫出國君在享樂時應考慮到民生疾苦。百姓們如果能夠活下去,能夠保住身家性命,他們就會祝愿國君的康健。

這兩幅畫面雖然只是形象描繪,但從本質上說還是在說明道理。因為看完畫面,一定要追究其原因:為什么人們怨聲載道?為什么“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答案只有一個:是否“與民同樂”。這個答案點出了苛政的弊害,得出了本文的結論:“今王與民同樂,則王矣。”兩幅形象描繪的畫面,卻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有力地論證了觀點,使齊王欣然接受。

類似這樣的說理方法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屢見不鮮,后代學者也經常運用,如賈誼的《過秦論》與《論積貯疏》等。限于篇幅,這里就不一一展開了。

二、勾畫形象

在議論文中,為了闡述抽象事理,或是批駁某一謬論,有時也可以通過某一形象的精心勾畫來幫助說理。這樣做不僅幽默風趣,而且可以使行文多變,增強文章的生動性和說服力。同志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中就用了這種手法來勾畫舊社會里小資產階級中一部分人的形象:

這種人發財觀念極重,對趙公元帥禮拜最勤,雖不妄想發大財,卻總想爬上中產階級的地位。他們看見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財東,往往垂著一尺長的涎水。

在上面這段文字中,邊議論邊勾畫“這種人”,“看見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財東,往往垂著一尺長的涎水”的形象,使文章敘議結合,渾然一體,充分揭示了“這種人發財觀念極重”的嘴臉。

論說文中的勾畫形象,有時和生動的比喻結合進行。讀過《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的人,大都不會忘記魯迅筆下的叭兒狗的形象:

……它卻雖然是狗,又很像貓,折中,公允,調和,平正之狀可掬,悠悠然擺出別個無不偏激,唯獨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臉來。

寥寥幾筆,惟妙惟肖地把這些資產階級走狗丑惡的嘴臉揭露了出來。“是狗”,說其本質;“像貓”,揭其偽裝。怎樣的一副貓臉呢:“折中,公允,調和,悠悠然擺出別個無不偏激,唯獨自己得了‘中庸之道’。”因為用“貓臉”掩蓋了其“狗性”,所以這種叭兒狗更具有迷惑性、欺騙性。由于叭兒狗的虛偽性、欺騙性,必然得到歷代反動統治階級的寵愛,因而也就一直得以流傳。作者就是這樣,三言兩語就狗的比喻作了形象的描繪,闡明了叭兒狗必須痛打的道理。

三、妙用比喻

議論文中,利用比喻手段來進行說理是極其常見的。這種方式是通過揭示事物之間具有同類性質或相同特點來進行說理論證,使人們對抽象事物獲得具體形象的感受。例如:《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一文為了論證“四個現代化需要的是真心實意、腳踏實地的實干家,需要的是勤奮努力、虛懷若谷、老老實實的好作風”這個中心論點,以南郭先生為喻,通過南郭先生“混”的行為,“裝”的伎倆,“溜”的下場的事實,使“不懂裝懂、弄虛作假”的現象、實質與危害昭然若揭,給讀者帶來深刻的啟示。

《勸學》一文更是通篇運用比喻,使人對所說道理理解得具體生動,全面深刻,而又不覺得重復膩煩。文中有正面設喻,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有正反設喻,如蚓和蟹、騏驥和駑馬、“鍥而舍之”和“鍥而不舍”等,把所要說明的道理說得更具體、明白;有反復設喻,如“qì@①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說明一個共同的道理:學習的重要作用。

在運用比喻時,有的單說比喻而將道理隱含其中,留給讀者思考。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等。有的先設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等。有的設了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課文第三段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比喻,引出“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水流”作進一步論證。

全文極少抽象說理,所引比喻多是生活中常見事物,形象具體,所以讀了以后使人感到津津有味,從有味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四、講述故事

為了說理,有時可以選擇一個典型故事進行敘述,然后針對這個故事加以評述,畫龍點睛地揭示道理。這在古代論說文中頗為常見。韓非的《五矗》就是一例。

韓非為了闡明“不期修古”的論點,除了舉例和分析進行論證外,還說了“守株待兔”的故事,然后進行評述,一句話將故事扣住了論題:“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反對因循守舊,反對固步自封的道理本來十分抽象,可作者以一個故事,尤其是故事中的“笑”字,與論題有機聯系起來:一個是為新圣所“笑”字,一個“身為宋國笑”,深刻地揭示出“法先王”觀點的幼稚可笑。

論說文中講故事,有時為了需要可以連用。呂叔湘先生的《談談虛和實的關系》一文就是這樣。他在論文中用“有眼與無眼”的故事來說明“光是觀察也不容易”;用禪宗和尚的故事來形象地論證:前人的理論是我們的財富,但只是一種參考,要用自己的觀點來驗證。此外,作者還用了達爾文的事例,門捷列夫的事例,葉斯丕森的事例等。這樣,不但使論述的問題通俗易懂,深入淺出,而且可以使文章變得到娓娓動聽,避免議論文容易出現的干癟枯燥的毛病。

以上介紹的是幾種形象說理的方法。這幾種方法可單獨使用,但結合起來使用,效果會更好。特別需要提及的是,形象說理中的“形象”與文學作品中的“形象”,概念內涵有所不同。前者可塑造,通過場面和情節詳盡地描述出來,后者則是使抽象道理形象化,深奧道理通俗化的一種議論形式。我們寫作議論文時一定要區分清楚,這樣才能寫出形象生動、說服有力的議論文章來。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足右加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