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質量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20 05:56:00

導語:語文教學質量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教學質量研究論文

教學離不開質量評估,教學內容與評估內容,教學方法與評估方法,總是互為因果、緊密聯系的。因此,教學質量評估在整個中學語文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當前,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已成為教育改革的主流。素質教育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應試教育的弊端也逐漸得到了揭露和否定。但在否定應試教育的同時,也產生了把應試教育的弊端一概歸咎于教學質量評估的誤解,似乎搞了教學質量評估就是在搞應試教育。這顯然是不合邏輯的。事實上,在教學質量評估的內容和標準方面的區別,正是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根本區別之一。應試教育以分數的高低、升學率的高低作為教學質量評估的主要的、唯一的標準,素質教育的教學質量評估標準則是全面的、綜合的??梢哉f,素質教育興起和發展的原因之一,正在于對應試教育的教學質量評估內容和方式的反思。

由此可見,認真研究中學語文教學質量評估的功能,并對之實施有效的、合理的控制,對于完善素質教育的理論、推進素質教育的實踐,具有十分重要和現實的意義。

充分認識中學語文教學質量評估的功能,是對其實施有效控制的前提。中學語文教學質量評估的首要功能在于教學過程中的調查反饋。根據不同的目的,我們可以把教學質量評估大致分為選拔型、水平型和反饋型三類。選拔型評估類似于體育中的淘汰賽,旨在篩選人才,如各類升學考試。水平型評估類似于體育中的資格賽,旨在審定水平或資格,如現行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反饋型評估則與選拔型、水平型評估有著根本的區別,它不同于任何一種競賽,而更類似于某種檢閱。其目的在于調查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取得教學反饋信息。單元測驗、學期考試這些中學語文教學質量評估的主要形式,都是反饋型評估。因此,雖然我們在以下將要討論到的中學語文教學質量評估的某些功能和要求,也大致適用于選拔型和水平型評估,但研究并認識反饋型評估的功能和要求,則應該是我們的主要任務。

經典的教育實驗證明,沒有反饋的教學過程不是完整的教學過程。按照控制論的觀點,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形成一連串周而復始的“反饋——矯正”的閉合回路,才能獲得最優化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而且,從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出發,開展任何工作都要注重調查研究,從實際出發。中學語文教學也不例外。只有了解教學對象、了解教學效果,才能保證教學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學效率。教學質量評估的調查反饋功能,也顯示了開展教學質量評估研究的又一個重要意義。

教學質量評估對學生學習成功的激勵功能,往往是比較容易被我們忽視的。一項涉及到1255名青少年學生的考試誠實性、自制性調查表明,在考試中通過不誠實的手段取得所謂的“好成績”,是學生學習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1)]。這一研究成果再一次從反面證明了成就動機對于學習的激勵作用。成就動機歸因研究表明,成就需要的發展意味著兒童在成功之后為自己有勝任任務的能力而高興,失敗之后為自己的無能而失望。成就需要發展的必要前提條件,正是這種自我歸因[(2)]。中國學生的成就動機中,追求成功的傾向就顯著地高于逃避失敗的傾向[(3)]。中學語文教學質量評估完全有可能從學生的這種心理特點出發,努力營造出積極的成就情景,讓學生在成功的喜悅中獲得成功的動力。

教學質量評估的調查反饋和成功激勵功能,對中學語文教學質量評估提出了目標明確、效果顯著、分析量化和評價科學的要求,這為我們對中學語文教學質量評估實施有效的控制,充分發揮其在教學過程中的積極作用,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一、目標明確

教學目標就是教學所預期要實現的最終質量標準,是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結合本學科的特點提出的具體要求。教學目標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制約著教學活動的每個環節。適當的、科學的教學目標,對教和學都具有明確的導向作用,對教學質量標準的實現也具有穩定作用。以教學目標作為教學質量評估的依據,是確保中學語文教學質量評估調查反饋功能的首要前提。

為此,我們首先必須構建一套科學的語文教學目標體系。關于語文教學目標的研究比較豐富,一項初中語文教學目標分類研究的成果,就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借鑒。這項研究對初中語文教學目標作了如下的圖解[(4)]:

(附圖{圖})

以上這套體系應該說是比較全面的,但在日常的語文教學質量評估的實際操作中,也許就顯得不夠簡明了。那么,我們也不妨將以上的這套語文教學目標體系簡化為三個水平性層次:一是“知識——技能——情感”,二是“聽——說——讀——寫”,三是“識記——理解——運用——評價”。總之,確保中學語文教學質量評估中目標的明確性,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二、效度顯著

任何一種教學質量評估,都只能是一種抽樣評估,都只能從接受評估的總體中選取部分樣本用于評估,并以此來推斷總體的特征。這是由形式邏輯中歸納推理的原理決定了的。為了保證教學質量評估調查反饋信息的信度,效度控制是編制評估試卷的關鍵。效度,也就是指實施所評估的內容(樣本)與所要評估的內容(總體)間的吻合度。

“聽——說——讀——寫”,這既是語文教學的目標,也是語文教學的方法。但目前的語文教學質量評估,卻往往只能涉及到“讀”和“寫”,這顯然是難以保證評估的效度的。當然,目前的技術手段還很難確保“說”的評估的信度。但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在未來的語文教學質量評估中,運用電腦“人機對話”的功能,實現“說”的能力的評估,應該是完全可能的。而在目前,借鑒英語考試中聽力測驗的做法,實現“聽”的能力評估,也該是不難辦到的。

此外,一些研究者還指出,要保證語文教學質量評估有較高的內容效度,評估試題編制者還必須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并根據所界定的具體的教學目標作代表性取樣,知識、方法、重點的覆蓋面都要廣。要根據各水平層次的教學目標的權重比例,制定每道評估試題的評分標準[(5)]。保證評估的效度,還應該適當加大試題的容量,并以主觀性試題為主要形式。選擇題、判斷題的答案具有較大的凝固性和機械性,往往導致了學生得分的偶然性,使評估失去信度。為了滿足以上的這些具體要求,構建一套完備的中學語文教學質量評估的題庫,也許是個好辦法。因為一套完備的題庫對評估范圍、能力層次、難度等都應有嚴格的、統一的要求,根據題庫生成的評估試卷性能更加穩定,效度更加顯著。當然,這樣的題庫必須是由大量的、有合理比例結構的題目組成的;構成題庫的試題必須明確評估內容、能力層次、難度、區分度等參數值,并且這些參數必須都統一在同一個度量系統上[(6)]。

三、分析量化

教育學從哲學中分化并獨立出來,已有很長的歷史,但教育科研卻長期停留在傳統哲學的抽象思辨的研究水平上。目前,我國的教育科學研究基本上采用的就還是定性分析的方法,這同國外存在較大差距。對國內外1992年出版的部分較有影響的教育研究雜志中發表的研究性論文使用定量分析情況的比較結果顯示,我國的教育科研論文中使用百分數、平均數、假設檢驗等最基本的定量分析的僅有27%、11%和5%,而國外則達到35%、35%和15%[(7)]。這種現象,在中學語文的教學研究中表現得更加嚴重。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的復印報刊資料《中學語文教學》月刊中的選文,應該是代表了我國語文教研的最高水平的,但對該刊1995年選載的300多篇文章的粗略統計表明,零星采用了最簡單的定量分析方法的僅為13%左右。

定量分析的方法可以較之定性分析的方法更客觀、更準確,更能發揮教學質量評估的調查反饋功能。筆者曾在任教班級的一次教學質量評估的定量分析中發現,同樣是考查課文知識,問答題的得分率較之填空題竟然低了16個百分點。原來,填空題多出自“課文提示”,書上有現成答案,問答題則多出自“思考與練習”,需經獨立思考或課后整理筆記才能獲得答案。由此發現的問題,是在采用定性分析時很容易被忽視的。

教學質量評估中采用定量分析。評估試題的目標指向性要明確、單一。評估字音與詞義,評估識記與分析,每條試題都要避免在同一水平目標范圍內發生交叉。這樣得出的數據才能具有可分析性。采用定量分析,還要求閱卷評分、量分和登分都應逐題進行,這樣才能獲得更為豐富的調查反饋信息。

定量分析的不足之處在于耗時多、技術難度高,但所能獲得的反饋信息量又是定性分析無與倫比的。而且,如果能夠編制微機程序進行分析,定量分析也還是可以做到比較迅捷、簡便的。

四、評價科學

教學質量評估的目的本是既針對教也針對學的,而這兩者也是有區別的。長期以來,針對教和針對學的評估被混為一談了。這種誤解的后果,就是導致了針對學的評估時對于學習發展的催化劑的作用、成為教師控制教學過程的“權杖”的作用都遭到了忽視,就是導致了傳統的貌似公正的評分制。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阿莫納什維利對傳統教學體系中的分數觀提出了嚴勵的批評。他認為,這種分數脫離了教育過程,失去了教學本性。而且由于傳統教學的嚴重缺陷,又使這種分數獲得了巨大的社會意義,使學生產生了焦慮與壓力,引起了師生間的對立與沖突,給整個教育教學帶來了災難。因此,阿莫納什維利主張取消傳統的評分制,代之以實質性評價。我國成功教育的實驗者們也提出了獎勵分數的評價法。這些都是我們在中學語文教學質量評估中必須予以重視和借鑒的[(8)]。

我們應該盡可能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評估后獲得成功的喜悅,在對學生學習質量的評估中表現出應有的教育機智,充分發揮教學質量評估的成功激勵功能。其一,可以采用進步分。計分方式是:本次評估成績—前次評估成績。其二,可以采用獎勵分。即對學生在某一學習目標達成度上的突出成績給予額外的分數獎勵。其三,可以采用雙軌計分。即把針對教的評估結果和針對學的評估結果區分開來,對后者適當保密,而把前者公之于眾,以免因為評價過低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外,如有必要,還可以延緩計分或不計分。

當前,中學語文教學質量評估中存在著不少問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語文教學,阻礙了教學效率的提高,成了中學語文教學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嚴重障礙。在此,筆者綜合眾多的研究成果,結合自己的體會,提出了一些對于中學語文教學質量評估的功能與控制的認識,愿以此就教于大方之家。

(責任編輯木子)

[注]

(1)參見戴斌榮、劉正萍:《關于青少年學生在考試中誠實性、自制性的實驗研究》《教育理論與實踐》1995年第3期。

(2)參見梁麗萍:《成就動機研究的歷史與現狀》《教育理論與實踐》1996年第1期。

(3)參見葉仁敏:《成就動機的測量與分析》《心理發展與教育》1992年第2期。

(4)引自陸云:《初中語文教學目標分類及意義》《廣西教育學院學報》1995年第1期。

(5)參見林華春:《略論語文單元過關試卷編制中的效度控制》《教學與管理》1995年第5期。

(6)參見馬世曄:《題庫理論與目前我國題庫的發展狀況》《教育理論與實踐》1996年第1期。

(7)參見劉遠圖:《教育科學研究中應重視定量方法》《教育研究》1995年第2期。

(8)參見余文森:《“取消分數”抑或“獎勵分數”(以評分制為焦點的現代教學評價改革比較研究)》《比較教育研究》199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