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交際訓練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21 04:55:00

導語:言語交際訓練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言語交際訓練管理論文

師:今天早上,我發現一們四年級的小朋友把一塊吃剩下的面包扔進了垃圾箱。(出示一塊只咬了兩口的面包)你們說,這事應該如何處理?如果被你碰到了,你打算怎么辦?——說自己的心里話。[評:于老師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擷到說寫訓練的題材,使學生感到這種訓練既親切又實用。由此可見:訓練題材何處找?處處留心皆材料]

生:我準備把面包拾起來,交給校長。

生:我準備寫篇稿子,提出批評。

生:我會告訴這們同學,農民種糧食很辛苦,不應該浪費。

師:你打算當面勸告,是嗎?——請大家接著說。

生:我將把這件事告訴校長,并請校長在全校大會上告訴大家要愛惜糧食。

師:浪費糧食的現象時有發生,人人都要愛惜糧食,是嗎?以上的同學都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不錯的,還有部分同學不舉手,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小誠,你準備怎樣處理?

生:(站起來)我……

師:(鼓勵地)說心里話,沒關系。

生:我不敢問……(笑聲)

師:小誠不是不想問,而是不敢問,膽子小。要鍛煉自己的膽量和口才。[評:在言語交際訓練的過程中,于老師不光給優生提供充分展示的機會,而且還兼顧到那些性格內向、不愛講話的孩子。其實后者是最容易“被遺忘的角落”,而于老師卻沒有遺忘他們,這是很值得效法的]——同學們,剛才大家說了不少處理意見。你們認為哪種辦法比較妥當?

生:(齊答)勸告。

師:這件事,當面勸告一下比較好,當然,寫稿子,報告老師或校長也不失為好辦法。不過,當面勸告,(板書:勸告)不能耍態度,要以理服人。(板書:以理服人)[評:怎么勸告人?必須以理服人。以理服人是這次訓練的核心內容。要做到說理充分,娓娓動聽,使人怦然心動,這不光是個說話技巧的問題,關涉到一個人的思辯能力。由此看來,語文課中的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是互為表里、密不可分的,思維訓練是不能離開語言訓練孤立進行的。]如果請你去勸告,你準備講哪些道理?對了,有人告訴我,這位扔面包的同學姓李。咱們就叫他曉理吧。(板書:曉理)你準備講什么,先列個提綱。這叫發言提綱。(生寫,師巡視。)師:哪們同學說說你列的提綱。

生:我先請曉理背古詩——《鋤禾》,再根據古詩教育他糧食來之不易。

師:你們是同學關系,“教育”這個詞換成什么更合適?——請你自己考慮。

生:把“教育”換成“告訴”。

師:對了。[評:在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教師隨時指出其用詞不當之處,并通過推敲,幫助他們選用準確的詞語,這是最切實際的語言文字訓練的形式之一。]——這是第一條。還要告訴他,把糧食加工成面粉到做成面包,不知道要經過多少道工序,不知有多少人做……

師:不知經過多少人的手。

生:第二條,告訴曉理,糧食的用途很大,誰能離開糧食?糧食是寶中寶。

師:很好。(板書:2、糧食的用途)民以食為天,這是至理名言。除了供人們吃,還能干什么?知道嗎?

生:做點心……

師:糧食還是重要的工業原料。可以做糕點、釀酒,還有,你們知道嗎?好多藥品都是用糧食做的。我們吃的味精也是從糧食中提煉出來的。總之,沒有糧食,人類就無法生存。

生:我請曉理算一筆帳,每個同學每天扔掉一塊面包,那全國將浪費多少糧食?浪費是一種可恥行為。

師:這筆帳算得好!這真是一個天文數字!(板書:3、算帳)諸葛亮曾告誡他的兒子:“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句話告訴我們,生活簡樸,可以培養一個人的美德。浪費是可恥的。[評:“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話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俗語:厚積而薄發。教師平時有了豐厚的積累,教學時便可隨手拈來,為我所用。此即一例。不是現用現學,而是學了備用。誰知道哪塊云彩會落雨呢!]

生:雖然我國現在經濟發展較快,但還有很多人吃不飽。

師:有些貧困地區還沒有解決溫飽問題。這一點也放在第三個方面說說。這也是一筆帳。

生:我給他講一個革命故事,紅軍長征時……

師:如果時間允許可以講;如果時間不允許可以提示一下:你不是學巡“馬背上的小紅軍”嗎?那位小紅軍就是因為沒有糧食吃而餓死的!還記得他干糧袋里那塊燒得發黑的牛膝骨嗎?這可以算第四條。(板書:4、記住過去)

生:面包是用爸爸、媽媽掙來的錢買的,爸爸、媽媽掙錢很不容易。

師:這一點補充很好,可以把它放在第三條。大家想得很周到,講得很有道理。我如果是曉理,聽了以后,一定會心服口服的。大家談了這么多,集中起來大體分四個方面。我們當面勸告曉理的時候,就從這四個方面講。現在,請看看板書,回顧一下我們剛才講的內容。待會兒,我扮演曉理,請你們來勸告我。(生笑)(生熟記黑板上板書的內容)

師:現在我當曉理。誰借條紅領巾給我戴戴?(師戴紅領巾)我是誰?

生:(齊答:曉理)

師:是于曉理。懂得道理。(板書:于曉理。眾笑。)勸的時候,千萬別說“于老師您不應該扔面包”。(生大笑)現在,我請一個同學到前邊來勸說曉理,其他同學在下面聽,允許插話,都要參與,看誰有口有心,能說會道。[評:不是一個人唱獨角戲,而是“允許插話,都要參與”,較好地處理了點與面的關系,提高了訓練的效益。]——于婧,請你到前邊來。(婧搖頭)

師:我不喜歡搖頭,我喜歡聽“讓我來試試”。(婧勇敢地走上講臺。老師鼓勵她大膽一點。)[評:既教書,又育人。這不只是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同時也是培養學生遇事不膽怯,不退縮的心理品質。]

生:于曉理同學,這是你扔的面包嗎?

師: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眾笑)(一生站起來插話:小同學,請問你是哪個班的,叫什么名字?)

師:我是四(1)班的,叫于曉理。

生:曉理同學,你扔面包是不對的。

師:我扔面包關你什么事!狗拿耗子多管閑事!(眾笑。婧一時語塞。師指出:對別人做的事發表意見,應從自己這個角度說,堅持“我”的說法,而且態度要誠懇,要這樣說:曉理同學,你把面包扔了我感到太可惜了。如果直接指責對方,就會頂牛,激發矛盾。)

生:于曉理同學,我覺得把好好的面包扔了太可惜了。(師插話:這樣說,對方就不至于抬扛了。)[評:勸說別人是一種語言藝術。要想取得比較好的效果,除了態度誠懇外,還要說得委婉,讓人容易接受,于老師的這一點撥得非常重要的。]你想想,你媽媽在工廠里辛辛苦苦地工作,一分一分地掙錢,你媽媽知道了會怎么想?

師:媽媽知道了會生氣,會狠狠地批評我。(眾笑)(這時于老師立即提醒于婧:看看黑板上的提綱,應該先講什么?)

生:于曉理同學,你知道嗎,糧食可來之不易呀!農民辛辛苦苦地耕地,播種,施肥,澆水,……收割,(師插話:脫粒,曬干。)付出了多少汗水呀!咱們上一年級學過一首古詩——《鋤禾》,你還記得嗎?

師:記得。“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小姐姐,我錯了,我不該浪費糧食。(眾笑。一生插話:把糧食加工成面包,不知要經過多少道工序,經過多少人的手!)

生:糧食的作用可大了。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糧食除了可以吃,還可以釀酒,做點心,制造藥品呢。(一生站起來補充:還有提煉味精。糧食是寶中寶。)我們生活雖然好了,但也不能忘記過去。還記得咱們學過的《馬背上的小紅軍》嗎?(一生插話:如果我們一人扔一塊面包,全國會浪費多少面包呀!)

師:(拿起桌子上的面包)小姐姐,同學們,謝謝你們的幫助,從今以后,我再也不浪費糧食了!我錯了。(說完低下了頭。笑聲。)

師:(取下紅領巾)我現在不是于曉理了。(笑聲)于婧態度好,講得好,同學插話補充得也好。

師:同學們,浪費糧食的現象較普遍,不光是曉理一個人。第一節課開始的時候,有的同學想寫篇稿子,對這種現象提出批評,我認為很有必要。這樣吧,咱們給全校同學寫一封公開信,讓每個人都認識到糧食來之不易,認識糧食的作用,都能珍惜糧食,怎么樣?

生:(齊答)好!

師:我剛才說了,咱們寫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來著?

生:讓全校同學認識糧食來之不易,糧食是寶中寶,(師插話:糧食的作用)都來愛惜糧食。

師: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在信中就必須將糧食來之不易、糧食的作用寫清楚,這是重點。格式和一般書信一樣,為了區別于其它書信,第一行可寫上“給全校同學的一封公開信”。

生:以誰的名義寫?

師:以個人名義寫吧,寫的時候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隨時提出來。請抓緊時間寫草稿。

生:于老師,我給市長寫封信行嗎?

師:可以。讓市長在“世界糧食日”那天發表電視講話,呼吁全市人民愛惜糧食。

(生寫草稿,師巡視,個別輔導。多數學生寫好之后,教師當面評改了兩篇草稿,下面是評改其中耿臻一篇的實錄。)

生:(讀草稿)給全校同學的一封公開信(師插話:“這是個題目。”)親愛的同學們:上星期上午,我校四年級的曉理同學把一塊只咬了兩口的面包扔了。(師插話:“在公開信里不要點同學的名。”)五年級一班的于婧同學見了,挺身而出,進行勸告。(師插話:雖然制止這種不良行為需要有點勇氣,但還不是和壞人作斗爭,用“挺身而出”不合適。可以改為“誠懇地提出了批評”。)[評:這又是幫助學生推敲詞語的一個精彩的例子。用詞貴在恰如其分,不到位不行,過了頭也不行。]其實,這種浪費現象很普遍。在我們學校的垃圾箱里經常可以看到發霉的饅頭、包子、點心……我們應該大聲疾呼:不要浪費糧食!同學們,糧食是寶中寶。“民以食為天”。我們一天三頓飯,哪一頓能少了糧食!再說,糧食來之不易呀!它是用農民的血汗換來的。(師插話:你沒有把糧食的作用講全,它還是重要的工業原料,可以做飼料呢!讀完后補充上去。)咱們一年級就學過一首古詩,(師插話:“這一句應這樣說:‘還記得我們一年級學過的那首流傳千百年的古詩嗎?’”)詩中說:“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糧食收下來再加工成面包,又不知要經過多少人的手!同學們,現在,我們的生活水平是有了提高,可是還應當勤儉節約。小學生行為規范里講得很清楚,要愛惜糧食。(師插話:“這里加上一句:‘我國人均占有糧食不多,每年還要從國外進口一部分糧食。’”)現在一些貧困地區還沒解決溫飽問題。還有,中央電視臺的“焦點訪談”欄目,曾經報道過世界難民缺乏糧食的問題。當看到一幅幅骨瘦如柴的和我們同齡的孩子托著飯碗向別人乞討的時候,(師插話:“前面有‘一幅幅’,后面就該加上‘畫面’二字。要不,就把前面的‘一幅幅’畫去掉。”)浪費糧食的同學難道不為之震動?(師插話:“有些電視節目應當看,耿臻同學看了,不僅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作文中用上了,很有說服力。”)同學們,也許有人會說,饅頭我是用自己的錢買的,我扔了與別人沒有關系。不對!父母掙錢容易嗎?我們也應當珍惜父母的血汗呀!同學們讓我們都來節約糧食,愛惜糧食吧!此致敬禮。五年級一班耿臻,1995年3月16日。

師:耿臻的信一是道理講得較全面,較深刻;二是措詞懇切,有力,感情真摯,有說服力。其他同學再看看自己寫的,看看有沒有疏漏的地方,修改好了,再抄在作文薄上。[評:于老師在課堂上經常使用這種隨機面批的方式。學生當眾讀,教師隨機改,受益面大,效率較高。由于是隨機改,這就要求教師有較扎實的語文基本功和敏銳的語感。但也不是高不可攀,只要我們勤學苦練,不斷實踐,就能夠不斷提高我們的隨機面批水平。]為了達到讓全校同學都愛惜糧食的目的,除了寫信,還可以把剛才于婧勸曉理不要扔面包這件事寫下來,寫一篇記敘文。同學們看了同樣會受到教育,下次作文課咱們就以《勸告》為題,寫一篇記敘文。有空兒,你們先寫好草稿。

[總評]《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教師要不斷端正教學思想,正確處理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的關系。”怎么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呢?我以為,于老師的“一塊面包”說寫訓練課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可資借鑒的經驗:一是要從學生日常生活中擷取具有典型意義的說寫訓練材料。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小學生勤儉節約的意識談薄了,尤其是亂扔面包等食品的現象時有發生,抓住這一現象對學生進行教育是很有現實意義和典型意義的。二是寓思想教育于語言文字訓練之中,讓小學生自己教育自己。三是教師不光訓練學生的說寫能力,還注意抓學生非智力因素,以形成其良好的心理品質。

換個做法和說法

于永正

一年春節,我到一位朋友家拜年。吃飯的時候,朋友的孩子一失手,碗掉在地上,“嘩啦”一聲,碎了。

朋友生氣了,說:“看你!做什么事都是冒冒失失的,連個碗也端不住……”

孩子不安極了,要哭。

孩子的奶奶卻笑著說:“碎(歲)碎(歲)平安!碎(歲)碎(歲)平安!再找個碗來!”

一句話,說得大家都高興起來。家里立刻又洋溢著節日的祥和氣氛。

我佩服朋友母親的說話藝術。一句“碎(歲)碎(歲)平安”,把由孩子打碎碗而帶來的“晦氣”,轉化為吉祥。我們當老師的,每天不知要講多少話,處理多少事,有些時候,有些事情,是不是也應該“換個說法”、“換種做法”?

一天,我到一所小學聽二年級的一位老師教《我的爸爸》。我坐在教室的后面。和我同桌的是一位小男孩。

“是你一個人一張桌子,還是你的同桌今天沒來?”我輕聲問。

“自己。”他說,語言的簡潔說明的不是他的表達能力強,而是局促和羞怯。二年級的孩子還不會認識到“事以簡為止,言以簡為當”。

我明白了,他在班里肯定是“好動分子”,是個“不受歡迎的人”。

老師開始講課。當她講到教育女兒學習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那一段時,瞅了我的“同桌”一眼,說:“咱們班有個別小朋友,學習就不能一心一意,而是三心二意。”

老師的本意顯然是好的。她是想:“聯系實際”,教育這位小朋友。是呀,講到這里,提醒學生改過,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況且老師的語氣又是極柔和的,沒有半點兒嚴厲。

可是,事與愿違。小男孩一句“回敬”的話,宣告了老師教育的失敗。只見我的“同桌”,臉一紅,頭一歪,嘟囔了一句:“誰三心二意了?”

這使我記起一位教育家說過的話:當學生意識到老師是在教育他的時候,這種說教往往是失敗的。

我想,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做:請這位學習不用心的男孩讀讀教育女兒的這一段話。如果讀得尚可,及時予以肯定;如果讀得不令人滿意,及時糾正、指導,直到讀得較好時。不妨說一句:“這次你讀得真好。只要用心,什么事都會做好的。”這樣效果可能會好得多。“文貴自得”,“書忌耳傳”,這些古訓,我們是萬萬忘不得的。

還有一天,我到一所學校聽一位老師教《金色的細雨》,生字學完了,老師請一位學生讀生字卡。一個“柁”字擋住了去路。

“誰來告訴他?”老師問。

一位學生站起來,把正確的讀音告訴了處境尷尬的同伴。隨即,老師讓他連讀三遍。

“記住了嗎?”

“記住了。”

接著寫生字。生字寫完了,臨下課前,這位老師又把“柁”的卡片舉起來,請開始讀錯了的那位學生讀。多么負責的老師啊!但我也擔心,生怕他忘記了讀音,經不住老師的“突然襲擊”,再次陷入尷尬境地。學生讀對了!我心里的一塊石頭落了地。

可是,沒想到老師卻沉著臉兒對他說了這么一句話:“學習一定要用心。”

這位學生灰溜溜地坐下了。

開始讀錯了,經同學的幫助而終于記住了,應該表揚嘛!可是得到的卻是老師帶教訓語氣的話!老師假如這樣說;“你的記性很好。”或者說:“我為你終于牢牢記住了這個字而高興。”那,該生又會是一種什么心情、什么表情啊!

有些時候,有些事情,我們的確應該換一個說法、換一個做法。

新轉到我班的劉合金,是名副其實的“合金”,硬得很。教數學的劉主任問他上課為什么隨便說話,他說:“誰講了?都是同位的先惹的我嘛。”劉主任問他作業怎么又亂又臟,他說:“那是因為鋼筆‘拉肚子’,寫著寫著就滴水,我不是故意亂畫的。”劉主任的鼻子差一點被氣歪,說:“你呀,是瞎子蓋被——反正都是里(理)兒!”這句歇后語雖然不大文明,用在這里卻十分恰切。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不到一個星期,全校老師都知道劉合金是個作業潦草、且又不講理的角兒。

可劉合金倒無所謂,走路依舊昂著頭,臉上依舊帶著恬然的笑。一副“什么千里不千里的”表情。

我決定唱一回兒“白臉兒”。

“聽說你的鋼筆鬧肚子?”一天,上語文課的時候我問他。“我是修理鋼筆的專家,能不能讓我看看?”

他難為情地從文具盒里取出來。我一看,筆帽上的卡子沒有了,筆舌頭也少了一塊。

我說:“原來你的鋼笑是位‘殘疾人’啊!我這個專家也無能為力了。我不會‘斷肢再植術’。這樣吧,把我的鋼筆借你用。哎,我的筆可是名牌喲!筆尖和你一樣,也是‘合金’的。據說,有百分之五十的黃金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沒有好筆,怎么能寫好作業呢?”

他死活不要我的鋼筆。我用命令的口吻說:“你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借期一個學期,放寒假時還我。”

不久,科任老師都說他的作業變干凈了。雖然字寫得還不盡如人意。

一個學期下來,不但我的鋼筆完好無損,而且他的文具盒里再也找不到“殘疾”的文具了,看不到臟兮兮的橡皮了。

我望著他那淡淡的眉毛下一雙細細的、聰明而又淘氣的眼睛,在心里說:“白臉兒”,我唱對了。

但是,這決不是說“唱白臉兒”優于“唱紅臉兒”。該唱什么“臉兒”,要視學生、視情況而定。唱紅臉兒不行,則唱白臉兒;唱白臉兒不行,則改唱紅臉兒。這都叫“換個做法”。

一天,我路過教室門口,發現劉云站在教室門口,頭低著,鼻涕從鼻孔里探出頭來,一個大書包拎在手里。

“是遲到了,還是犯錯誤被老師攆出來了?”

“遲到了。”他輕吸了一下鼻子。

我推開門,對正在上數學課的侯老師說:“遲到了,敢進校門,敢在教室門外喊一聲‘報告’,需要多大的勇氣!就憑這一點,我看是不是讓劉云進教室聽課?”侯老師點頭同意。

我對全班學生說:“我小的時候,有一天,遲到了,連校門也不敢進;在大門口轉悠了半天,又背著書包回家了,我不如劉云。”

劉云把鼻涕迅速擦掉,偷偷地笑了。

一句話,化“窘迫”為“輕松”。而且,在我的記憶中,劉云從此再也沒有遲到過。

這樣的事例很多。記得有一次我請兩個學生在黑板上默字。其中一個學生把“尤其”寫成“由其”。同學看了“哧哧”地笑。我沒有批評他把“尤”字寫錯了,而是對這位學生說:“你成心想考考于老師,看我會不會寫‘尤其’的‘尤’字,是不是?“他先是一怔,然后對著“由”字看,片刻之后,恍然明白了,連忙將“由”字擦掉,改成“尤”字。

我撫摸著他的頭說:“我知道,你是會寫這個字的。”

一次我到新沂市新安小學上課。我請一位學生讀課文。有一個句子她一連讀了三遍都沒讀正確,把其中一個“破”字丟掉了。同學們笑了,她卻莫名其妙。我說:“由于你太緊張了,丟了一個‘破’字。再來遍。第四遍萬一還讀不好也不要緊,因為還有第五遍!”

她認真把這個句子看了看,又讀了一遍。這一遍讀得既正確,又流利,聲音還響亮。

我說:“請你介紹介紹你取得成功的經驗好不好?”

她靦腆地說:“把字看準,多讀幾遍。”

張慶老師評論說:“明明該批評,卻變成表揚。這個細節耐人尋味。”

1997年教師節前夕,1975年畢業的六年級二班的學生在大馬路小學聚會。來自北京、太原、石家莊、常州、連云港以及徐州本地的30名學生相聚母校,坐在22年前他們讀過書的教室里,自然是感慨系之。他們中,有的22年未曾見面,有人已經叫不出名字來了。一個魁梧的小伙子緊握著我的手問:“于老師,您還記得我嗎?”“怎么不記得?你叫李明,咱們班的小畫家嘛!”

學生告訴我,李明現在是大畫家了,在一家廣告公司工作。通過自學,他已拿到美術大專文憑,學業有成,事業也有成。

李明說:“上小學時,我常常為數學考不及格而煩惱。于老師,您還記得嗎?有一次,我正對著沒考及格的數學卷子落淚,您拿著我的美術作業——對教數學的老師和全班同學說:‘李明李明,畫畫真行!’我聽了,心里不知有多么感動!從那時起,您經常要我為班做黑板報插圖。您站在黑板報旁邊夸我的時候,是我腰桿挺得最直的時候。從此,我便天天畫。沒有您的那句話,就不會有我的今天啊。”

我說:“人不可能什么都好,也不大可能什么都不好。有長處,發展長處,就會對社會有用。發展,主要靠自己。如果你不奮發,不孜孜以求,才不會有今天呢。我呢,只不過在關鍵時候,鼓勵鼓勵你罷了。”

李明說:“要知道,您是老師啊!同樣的話,出自老師之口和出自旁人之口份量不一樣啊!說內心話,我們現在見到您的心情還和上小學時見到您一樣!”

沒想到,在他失敗、傷心的時候,我換了一個角度,換了一個話題,說了一句“李明李明,畫畫真行”,就使他鼓起生活的風帆,而且鼓出了出息。

不妨“換個說法和做法”,不是遷就學生,更不是不要直截了當的批評,包括嚴歷的批評。這要看時機、場合(特別是學生的處境)以及老師的心境如何。其中,老師的心境最為要緊。老師沒有良好的心境是較難做到的。老師的良好心境哪里來?它來自老師的善解人意,來自老師對學生的體諒,來自老師的豁達與寬容,耐心與冷靜,詼諧與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