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語言與寫作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02 04:13:00

導語:語文課語言與寫作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課語言與寫作分析論文

教育部新制訂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寫道:“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是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的合稱,課文課應該是語言教學,抓住了語言,就抓住了課文教學的核心。課文教學中不僅僅要學習、掌握語文的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習作者是如何靈活巧妙地運用這些知識來表情達意的。課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指導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正確理解祖國的語言文字,積累語言材料,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如此,課堂應該強化語言的訓練,通過刪減、增補、替換、改動、串動,進行比較、辨析、品味,積累語言材料,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和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這是課文教學最常用的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張志公先生指出:“語言是個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練,練才能熟,熟能生巧。”張志公先生這句話表明語文課不能光靠講,應該多練習。呂叔湘先生也說:“如果要追問兩者(指講解和練習)之間的關系,恐怕只能說是講為練服務,不能說是練為講服務。”而我們的語文課堂,大多是“練為講服務”,教師滔滔不絕,練習卻極少。而那些表演,則不是語言練習。一切表演都是為了直觀化,即用形象去理解語言的抽象。這在幼兒園、小學低年級的語言學習中,作為輔助手段,無可非議;在中學語文課堂,則失之毫厘,謬之千里。語文學習在于練習,而練習中最主要的在于作文練習。這樣,語文課堂上的“講”,應該圍繞作文教學進行。

葉圣陶先生說:“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目的,自能讀書,不待教師講;自能作文,不待教師改。教師之訓練必須做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而我們的語文教師習慣于課文內容上的分析,所設的問題也是內容理解方面的,如此學生的思維也只能是依循作者或老師設定的思路,很難有自己的見解,更談不上創新了。即使在課堂上運用電化和多媒體教學,也只是翻新教學花樣,學生的創新思維依然得不到發展。這樣日積月累,教出來的學生大多不會寫文章,甚至連語文老師也寫不好文章。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就必須打破從內容上分析的授課方法,改從文章的謀篇布局以及寫作方法上入手。

語文課本里每篇文章的材料也許是最能表現中心的,但并不絕對,也許還能選擇其它的材料,甚至還能有更好的材料。這如同毛衣一樣,有用晴侖的,有用全毛的,也有用晴侖、全毛混紡的。即使是百分之一百的全毛,也有產地和質量的問題。這樣,老師授課時可以在學生了解了作者的選材后,把作者的材料全部推翻,讓他們廣開思路,去思索其它能表現文章中心的材料。如馬克·吐溫的《競選州長》,在使學生了解了競爭對手羅致給馬克·吐溫的罪名后,把這些罪名全部去掉,讓學生想象其它的罪名。如可以想象車禍后逃之夭夭的罪名,在競爭對手辦公室安裝竊聽器的罪名,以及偷稅漏稅、吸毒販毒和走私軍火等一系列罪名。這樣的思索,等于是重寫《競選州長》。倘若每篇課文都能這樣訓導,既有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又有助于作文時思路的開闊,真正做到了葉圣陶所說的“課文只是一個例子”的作用。其次,文章的結構是五花八門的,教師不能一味贊美作者結構的完美,以至使學生認為高不可攀。教師應該讓學生有這樣的認識:你的毛衣是編織得不錯,但我可以織出更好的毛衣。這樣,教師在授完一篇文章后,可以叫學生拆散作者的結構,讓他們討論其它的結構法。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以家境的貧困引出對于勒叔叔的盼望,然后在船上不期而遇。文章這樣結構,教參和教師都贊美作者“結構之巧妙”。這樣的贊美除了讓學生覺得這是一篇佳作、是世界名篇以外,一無所得。其實,文章的結構不是絕對的。《我的叔叔于勒》也可以全家在船上欣賞美景開篇,以引出對于勒的盼望以及對未來的憧憬,最后遇到于勒后則逃之夭夭;可以直接以逃之夭夭開篇,引出對于勒的回憶,再回到逃之夭夭時的場景;也可以直接寫于勒的經歷,以他個人的遭遇謀篇布局。課堂上能經常這樣地讓學生學習不同的編織法,不盲目崇拜作者,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形成了。

文章授完后,經常是做課后練習,寫一寫字詞,再背誦背誦,對學生寫作的指導則忽略了。而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作文創新是最基本的前提。作文創新是對課文而言的,只要是有別于課文的,就是一種創新。如此,可以進行仿寫、續寫和改寫等訓練。這里的仿寫不是機械的模仿,而是仿課文結構,內容則是全新的。續寫則是運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對課文中人物的命運、情節發展等再展開思索。如魯迅《孔乙己》,并沒有寫出孔乙己的下場,可以讓學生寫孔乙己走出酒店以后的情節;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也沒寫出于勒最后的命運,可以讓學生寫“于勒叔叔回來了”,或“于勒叔叔的新遭遇”等。即使是那些沒有情節的散文,也可以對某個細節、某個側面進行續寫。如《老山界》,可以讓學生寫紅軍下山的情況;楊朔的《荔枝蜜》,可以寫農民的無私奉獻等。改寫,是課文題目不變,內容和結構則是全新的。如學了《荔枝蜜》后,也讓學生寫《荔枝蜜》,內容可以是寫母愛的、可以是寫科學家奉獻的、也可以是寫國家、民族的等等。語文課堂如果能這樣授課,學生的創新思維就得到了訓練,他們的寫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總之,語文課要走出內容分析的誤區,擺脫純知識教學的束縛,深入課文內部,抓住語言這個根本,從寫作入手,語文課才能上出“語文味”來,語文教學效率才有望得到提高。

[摘要]課文課應該以語言教學為主,不僅僅要學習語文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習作者是如何運用這些知識來表情達意的。語文學習在于練習,而練習中最主要的在于作文練習。這樣,語文課堂應該圍繞語言和作文進行教學。本文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健詞]語文課語言教學寫作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