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與生活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02 05:33:00
導語:作文教學與生活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塑造人品是前提
“文如其人”“言為心聲”是說一個人作文和做人是一脈相承的,作文是做人的反映。因此我們認為作文的實質就是做人,作文的首要功能是育人,也就是說首先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才能更好的教學生作文。
古今中外的多少文學巨匠從來都是用偉大人格奠基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圣杜甫沒有經過專門特殊的寫作訓練,但他可以用一顆關乎民生,體察民情的悲憫之心,客觀動情的反映“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殘酷的社會現實。托爾斯泰能夠寫出譽滿世界的優秀作品,也應該是對處于社會底層的農奴生活的深刻同情。由此可見,文豪和巨匠顯然都是作家博大的情懷造就了他的千古文章和美名。不重視對學生人格的塑造,一味地進行有關作文技能的習得訓練,學生只能寫出假、大、空的文章,所以,作文教育的價值取向應該是學生良好個性品質的養成。學生良好個性品質應該包括責任心、求知欲、堅強的意志、靈活的態度、科學的思想、實證的方法,以及體驗生活、感受生活的信心,思接千載、想落天外的浪漫情懷,悲天憫人、腳踏實地的求實精神。
作文如一面鏡子,它能夠反映作者做人的思想境界、品德情操,作文也是一種對作者做人的人生態度、生活感悟的反映。所以,作文教學要“教人求正”,教學生如何做人是作文的前提和根本。
二、走近生活是關鍵
作文言之無物,內容空洞,或脫離生活,以知識代替生活,或對生活理解膚淺、片面甚至偏激,這是當前學生作文的通病。寫作絕不是一種外在的要求、一種外加的任務,而是一種內在的情感需求、一種必備的生活能力,走進生活才能寫好文章。因此,教師不僅要教學生有良好的個人品質和道德修養,而且要求學生有勇氣把自己內心的世界表白出來,教會學生把寫作當成自己真實思想情感的外現。而這種品質和精神的培養不是幾節教學課就可以達到目的的,我們必須引導學生向生活學習,幫助學生樹立“大語文”觀,即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大語文”的觀念,就是我們必須認識到社會處處有語文,處處是語文,社會處處有語文的應用。有語文的地方就可以有寫作。
葉圣陶說:“訓練學生作文,必須注重于傾吐他們的生活積蓄。”教師應創造各種條件讓學生直接參與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只有讓學生直接參與,親身體驗的事情才是具體生動有情感基礎,最富有生命活力的。
首先要教會學生體驗生活。教師和學生在校時間相處最久,生活軌跡也很相像,共同的生活話題很多,大到國內外的政治事件,小到社區、校園、班級的生活事件。教師要適時地提醒學生注意身邊發生的事情,用心去體驗這些事情給自己的感受,引導他們學會換位思考,用自己悲天憫人的情懷去體察他人的感受,從而使他們的視野更廣闊,知識容量更廣博,心靈世界更豐富,并把給自己印象深刻的這些事情記下來,把自己對這些事件的感悟表達出來。
其次,在教學中打破了封閉的課堂教學,讓學生投入到大自然中,投入到社會生活中。著名語文專家魏書生就是一個引導學生學習觀察生活,寫出好文章的高水平教師。他說:“作文教學的源頭活水,是生活積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因此,引導孩子們用具有個性的眼睛去欣賞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青山綠水、日月星辰,去欣賞城市的高樓大廈、鄉村的小橋流水人家。用具有個性的耳朵去聆聽春天燕子第一聲婉轉的啼唱,夏夜青蛙歡樂的蛙鼓,鄉鎮小販大聲的叫賣,母親耳邊溫柔的嘮叨是指導學生寫好作文的關鍵所在。
另外,教師不光要讓學生學會用眼睛去觀察,用耳朵去聆聽,更重要的事還要教他們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用心靈去感受體會。同一片飄落的黃葉,杜甫看到的是“無邊落木蕭蕭下”的蒼涼,劉禹錫卻說“我言秋日勝春朝”,龔自珍表現出的又是“化作春泥更護花”的無私。所以,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透過看得見、摸得著的表象,看到本質的、內在的東西。讓他們能從勞動者額頭滾動的汗珠中體會到“粒粒皆辛苦”的不易;從狂風暴雨中搖動的小草上感受到“春風吹又生”的抗爭;從最黑暗的夜晚得到的祝福明白雪中送炭的真摯;從母親的絮叨中理解血濃于水的親情。
葉圣陶老先生還說:“作文的源頭是生活。”只有到生活中去,老老實實,真真切切地深入生活,感受生活,將內心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真實地訴諸筆端,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等,從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凈化自己的心靈,不斷提高對生活中“真、善、美”與“假、惡、丑”的辨別能力,最終促進自己健康地成長、全面地發展。也就是說讓“生活教會我們做人,讓生活教會我們寫作。”
三、博覽群書是起點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要學生能寫出優美流暢,充滿神韻的作品,博覽群書是起點。
《紅樓夢》中林黛玉教香菱作詩時,她沒有具體教香菱如何遣詞造句和謀篇布局,只是說:“你如真心要學,我這里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詩讀一百首,細心揣摩熟透了,然后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這三個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淵明、應瑒、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詩翁了!”這足以說明博覽群書的重要性了。
廣泛閱讀。除不健康的讀物外,學生閱讀之物不宜限定,凡是手邊的都可以讀,天文地理、文史經哲、小說散文等,不求什么深刻理解,只求有些印象、有些感悟。正因為是泛讀,所以沒有壓力,沒有功利,一目十行可以,隨手翻翻也行,求的就是大范圍的涉獵,增長見識,于潛移默化之中積累優美的語言,開闊思路,培養獨特的視角,提升寫作功力。
總之,新課程標準下作文教學的創新必須圍繞學生主體,圍繞“生活化”的基本路線進行,使學生獲得真正的寫作體驗,而這需要廣大教師變革教學思想和教學實踐活動,深入學習新課程改革理念,真正實現中學作文教學的突破。
【摘要】要想學生擁有一支生花妙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塑造人品是前提;走近生活是關鍵;博覽群書是起點。
【關鍵詞】作文教學;責任;塑造人品;走近生活;博覽群書
常常會聽到學生聲聲埋怨:又是作文,怎么寫?常常會看到老師眉頭緊皺:又是作文,怎么批?總之,在許多學生心目中,寫作是一件苦不堪言的事。對于許多老師而言,批閱學生的作文也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事實上,寫作是一件快樂的事。試想,孩子們作品中的一個個文字像跳躍的音符,像怒放的花朵,老師也能有幸傾聽孩子們奏出的來自心底的樂曲,體味出他們深藏心田的美麗,是多么快樂的一件事!然而想要真正擁有一支生花妙筆,老師就有責任把孩子們引向一條樂于寫作的道路。
- 上一篇:語文教學運用多媒體技術分析論文
- 下一篇:生物學概念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