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改革研究論文
時間:2022-01-11 02:31:00
導語:漢字改革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漢字改革的第一個方面——拼音化
對于漢字的拼音化改革,國內出現了幾個不同的派別。
(一)改革派
我們把極力支持漢字改革的一些人稱作改革派。從清朝末年到改革開放前,絕大部分學者都屬于該派,至今也還有部分人屬于該派。由于主張的不同該派又可以分為兩派,即并列派和廢棄派。
并列派主張設計拼音文字,但是并不主張廢棄漢字,他們主張漢字和拼音文字并行。這一派別主要為切音字運動的倡導者,代表人物主要有盧贛章、沈學、朱文熊、王照等人。他們改革的原因是,認為國家的強弱與漢字的難易程度有關,漢字的繁難阻礙了教育的普及,從而也阻礙了中國的富強。他們把中國落后挨打的局面歸結為漢字的繁難,認為漢字阻礙中國發展與進步的罪魁禍首。
廢棄派設計或主張設計拼音方案,并主張用拼音文字取代漢字,淘汰漢字是當時專家學者幾乎一致的呼聲。這一派別主要代表人物有錢玄同、魯迅、吳玉章、瞿秋白、、等。主張廢除漢字的主將之一瞿秋白認為:“說到具體的中國文字,我們不能不說,這是比較落后的文字,比較落后的語言。”因此,他主張“中國的文字革命必須徹底地廢除漢字”,“拼音制度的新中國文字應當完全脫離漢字的束縛,用羅馬字母拼音”。瞿秋白對漢字表示了極大的憤慨:“這種漢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齷齪、最惡劣、最混蛋的中世紀的茅坑。”另一員主將錢玄同說:“漢字的罪惡,如難識、難寫,妨礙教育的普及、知識的傳播,這是有新思想的人們都知道的……文字改革,改用拼音,是絕對可能的事。”也多次指出“文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這些觀點和言論,聽起來似乎有點不可思議,而在當時則幾乎是全國上下一致的呼聲。其聲勢有如暴風驟雨,席卷神州大地,勢不可擋。
(二)美化漢字派
美化漢字派與前面的漢字改革派有著相對立的觀點,他們認為漢字不但很容易學,而且還有很多優點,比如它適應了漢語的特點;它以形表意,閱讀速度快;它是一種平面字,儲存的信息多,給人的視覺刺激優于線形字;它簡潔明確,有超時間和超地域的功能等。例如華中師范大學的曾性初認為:“漢字不是‘難學、難認、難記、難寫、難用……而是比其他幾種拼音文字易學、易懂、易記、易寫、經濟實用’。”他們認為漢字的魅力,恰恰在于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每一個繁難的文字里,甚至一個筆畫里,都顯示出其固有的字理,充滿趣味性和故事性。方方正正、棱角分明的漢字,它不僅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也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藝術,它影響著中國人的理念,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應該把漢字傳承下去,讓它更好地為世界服務。該派還認為“漢字是開發智慧學習漢語的圖畫、積木和魔方”、“符號文字最具國際性,漢字是符號文字,漢字有希望成為國際文字”。但是并不反對對漢字進行合理的改革,只是反對廢棄式改革,主張繼承式的改革,即主張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三)科學評價派
科學評價派認為要努力避免片面性,既要看到缺點,又要看到優點。漢字有明顯的缺點,比如數量多、內部結構復雜、不少漢字或部分漢字失去字理、不便于外國人學習和國際間的交流。當然漢字也有自己的長處,如適應漢語的特點、能滿足漢語發展對語素書寫形式的要求;閱讀速度快;有超越時空等優點。他們認為評價漢字時要與特定的文字相聯系,不能進行純文字比較。漢語中存在大量的同音語素,對漢語來說,漢字就比拼音文字好,拼音文字無法區別同音語素。而對于英文來說,因為有多達8萬個單音節,同音語素少,所以比較適合用拼音文字。不同的文字適用于不同的語言,所以改革也要科學地去改。
二、漢字改革的另一個方面——漢字簡化
從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隸書、楷書一直到草書、行書等字形的演變,其中出于結構的整齊和表意的需要,漢字的字形出現過繁化現象,但是其發展的大趨勢是從繁到簡。清末俗體字運動、“五四”以后的簡化字運動、30年代的手頭字運動以及新中國成立后的幾次“漢字簡化方案”都是近百年來漢字簡化的具體表現。當然這多次簡化字運動,有的成功有的失敗,總的說來是功過參半。
但是,面對漢字的簡化改革每個人有自己的看法、有不同的觀點,比如有的人認為繁體的“龜”字有美麗的背甲花紋,象征長壽;繁體的“龍”字有閃耀的滿身鱗片,象征神圣。而簡化了的“龍”甲紋不備;簡化了的“龜”鱗片未全,四肢殘缺,沒有絲毫莊嚴偉大之氣……繁體字承載著古老的中國文化,簡化后成了所謂的四不像。但是又有人認為,繁體的“神龍”和“靈龜”,難寫、難記、難識。不能為我們現代人更好服務的觀賞品,拿來又有何用,現在是“龍兒”和“龍孫”的時代了。近百年來的的漢字簡化改革運動,主要著眼于簡便適用,因此也就難免某些環節出現考慮不周的情況。部分人認為漢字簡化了,不利于我們更好地繼承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特別是部分簡化字簡化得極其不合理,也許會造成社會用字的混亂。
三、結論
綜上所述,無論是漢字的拼音化改革還是簡化改革,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是一個艱難的歷程。事物都有兩面性,我們不能像上文漢字改革派或者漢字美化派那樣只看到漢字的缺點或者優點,我們要全面地看問題,既要看到漢字的優點也不能忽視其缺點。比如改革派中的并列派把當時中國的落后大部分歸結為漢字原因,是有失妥當的。文化的傳播只會反作用于經濟,經濟的不發達必然會波及到政治。生產力是基礎、是關鍵,文化并不是關鍵的制約因素,只起一小部分作用。對于簡繁體字的問題,傳統文化固然重要,我們固然要繼承,但是我們也不能抱殘守缺,而是要不斷地開拓進取,要創造更多更好的適合我們發展的機會。要更好地與國際接軌,簡化漢字是必要的,畢竟繁體的漢字筆畫太過于復雜,難記難寫。刪繁就簡,不但有利于我們自己更好地學、更簡易地記漢字,而且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外國人來了解、學習中國文化,擴大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促進國際間的文化交流。只有這樣,中國燦爛輝煌厚重的歷史文化才能弘揚。但要注意的是,簡化一定要合理,不能隨意。
漢字改革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性工程,是一項影響千秋萬代、關系全社會乃至影響世界的大事業,是一項必須經過全面認真研究和科學規劃后才可以付諸實施的大工程,需要我們一代人或幾代人的艱苦努力。我認為漢字改革得有一個總體的原則、總體的目標、總體的規劃:全面公正客觀地認識漢字的優點,著眼于長遠,通盤考慮、全面規劃,盡可能地保留現有漢字的優點,照顧大眾的心理適應能力,制定科學的改革方案,有計劃有步驟地穩妥推廣實施。
至于漢字改革何去何從,其主導因素還是中國政治經濟環境的改變和漢字自身是否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漢字的改革不能太過于主觀化,要遵循規律。只有遵循客觀規律,才能獲得滿意的結果。
參考文獻:
[1]林成滔.字里乾坤[M].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4.
[2]宋業瑾.實用漢字[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3]唐蘭.中國文字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吉文輝.漢字改革百年回顧[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7卷),2006,(1).
[5]裘錫圭.文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6]韓梅.再論漢字改革[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3,(6).論文關鍵詞:漢字改革拼音化漢字簡化文字發展規律
論文摘要:本文擬就近百年來的漢字規范工作進行討論,在對拼音化及簡化漢字的觀點進行了討論,并得出作為交際工具的文字,只要便于學習和使用、能很好地實現記錄語言、進行書面交際的目的,不管它是什么形式的符號都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