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審美教育中道德教育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10 10:08:00

導語:語文審美教育中道德教育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審美教育中道德教育分析論文

美和道德都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都是一種社會范疇.美不是自然物質原有的屬性,勞動創造了美.它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道德是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它以善和惡、誠實和虛偽、公正和自私、正義和非正義等概念來評價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行為,對于人的行為準則具有規范作用.美以好(善)為基礎(不好、不善都不美)。美與愛相聯系(美好事物使人愛悅,丑惡事物令人厭憎).審美活動的過程,其實就是在實踐中形成培養人們對于美好事物的熱愛,對于丑惡事物的厭憎過程.

人們愛悅欣賞什么,不愛悅欣賞什么,經常總是與人們各自的品德、素養、操守、志趣等息息相關。一方面,人們的審美愛好不能不受到人們的道德理想所支配;一方面,人們的道德情感也往往會由于審美興趣的潛移默化而改變。中學語文課本中蘊含著豐富的美育資源;它幾乎包羅一切美的表現,可以說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美的體系。就語文課本中作品的內容而言,真是氣象萬千應有盡有,古今中外無所不包,其實質主要是社會美,包括人物美、事件美、勞動美、奮斗美等。

學生通過閱讀將課文的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把課文的思想變為自己的思想。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過程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參與、相互作用的過程。課文是情感信息的載體,閱讀過程是讀者經歷美感、理智感、道德感等情感體驗和情感熏陶的過程。讀者閱讀文學作品,憑借對文字形象的感知、想象獲得感性的情感信息;閱讀議論文,通過分析、概括等邏輯思維方式獲得理性的情感信息。所以,語文閱讀過程是讀者與作者通過語言文字載體進行情感交流和體驗的過程。

單靠明白一個道理,單是接受了一種教育模式還遠遠不夠,如何在審美教育中來貫穿道德教育,為培養社會主義新人服務,這才是審美教育的宗旨所在。這就必須從審美教育的特殊性上入手。教師通過對審美教育特殊性的理解和掌握,引導學生在美的熏陶中培養正確的道德觀。

審美教育的特殊性表現在:

第一,研究對象。美學是人類從審美關系把握世界的一門科學。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是以具有審美特征的對象與具有審美能力的主體所構成的,二者缺一都不可能形成現實的具體的審美活動。在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章描寫了自然景物.這些自然景物的描寫都融進了作者的感情,表達了作者的美學理想。細細地分析這些自然美,,對于激發學生從對自然美的感受發展到對社會生活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的思想感情,是具有深刻的美學教育的意義的。同時,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審美素質,在教師的風范中注入審美的內涵,在課堂教學中樹立大美育觀,以愛為核心,用自己和諧的形象美當好學生的審美客體,用自己高尚的人格美以身示范,用自己的語言美感染學生,使學生得到美的視聽享受。教師要不斷提高創新能力,用自己獨特的審美觀鉆研教學大綱,駕馭教材,提高對學科教材內容美的感知力,確切地發掘教材美的因素。日常教學中才能以“情”激發學生的激情,以“美”啟迪學生的心靈。

第二,社會作用。美是一面鏡子,你在這面鏡子里可以照見你自己,從而對自己采取這樣或那樣的態度。現在,有的學生對美的理解片面化,認為美就是時髦,就是衣著華麗,儀表堂堂,風度翩翩,忽視了道德情操的培養,忘卻了“人不是美麗才可愛,而是可愛才美麗”。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革命的理想,共產主義品德,要從小培養”。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懂事,有知識,成為社會有用之材。要實現這個愿望,當然要有家庭與社會相配合,進行多方面的教育。但是,美學教育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人類社會的根本改造步驟之一,就是人的改造。而人的改造應當從兒童的感情教育、美德教育入手,使人從小就懂得美與丑。語文教材中有一部分文學作品是反映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的.語文教學通過對社會生活美的分析,可以在學生面前展現出四化建設的壯麗圖景,提高他們的社會覺悟,鼓舞他們的斗志,激勵他們前進.語文教材中記敘描寫了眾多的優秀人物,深刻地揭示這些人物的內心世界,剖析他們的性格特征,就能激發起學生的情感和想象,引起學生思想情緒上的共鳴,使學生從人物的心靈美中得到陶冶,明確善惡、美丑的標準,產生蓬勃向上的熱情和追求正義的感情,并逐漸形成優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語文教學的目的,正是在于促成美育與道德教育的互補、互動。

第三,表現形式。美是通過一定的形象表現出來的。審美教育與其他教育的根本區別,就在于通過形象教育,陶冶人的情操,完善人格塑造。語文課程能給人帶來美的享受,也正是通過一個個生動具體可感的形象,給人以美的享受。比如:誦讀精美課文,讓學生在領略“美”的語言、“美”的畫面的同時,感受善惡人性的強烈沖擊;欣賞課本劇,既可以欣賞到“美”的形體,又可以感受到“美”的藝術;利用多媒體觀賞名勝風光,一方面感嘆祖國山河或壯麗、或深秀、或別致、或幽雅的美,另一方面,大自然的奇麗風光會讓他們油然而生對生活的熱愛……這些活動中蘊藏著豐富的審美因素,它們不但可以滿足學生的情感,還可以使他們在活動中產生追求“美”、創造“美”的意愿。

在審美活動中,學生可以通過欣賞美而緩解學習的壓力,正視人生的煩惱,開放自我、豐富自我、塑造自我,使自己在具備審美素養和審美能力的同時,完成對自己的人格塑造。“美能磨練人性。一個人如果從童年時期就受到美的教育,特別是讀過一些好書,如果他善于感受并高度贊美一切美好事物,那么,很難設想,他會變成一個冷酷無情、卑鄙庸俗、貪淫好色之徒。美,首先是藝術珍品,能培養細致入微的性格。性格越細致,人對世界的認識越敏銳,從而對世界的貢獻也越多……”(蘇霍姆林斯基《給兒子的信》)具備了美好的情操與性格,才會有完善的人格與心理,而擔負著育人功能的語文教育,更應該在美的教育中發掘、創造人格的美。

語文源自于生活,又真實地反映生活。“學習語文,關注生活;學習語文,享受生活”。這一理念應該是快樂教育出發點。語文教育是文學的教育、人的教育,其育人功能使它注重于開發心靈、陶冶性情、培養人格。而審美教育則可以在潛移默化的情感體驗中,以美啟真,啟迪心靈;以美悅情,凈化性情;以美儲真,完善人格。作為基礎教育的語文教學,理所當然地擔負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理應讓語文課堂變成知識開花的課堂,個性張揚的課堂,有社會責任感的課堂。

論文關鍵詞:語文審美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學校教育鄧小平同志政治方向教育工作教育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