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會模式改革

時間:2022-03-29 08:51:00

導語:家長會模式改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家長會模式改革

一、會前的調查研究工作

為了確立家長會的主題,有必要在會前做一些調查研究工作,大致可分為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對學生情況的調查研究。對學生的思想動態、日常表現以及各科成績要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從而針對不同的類別,擬定不同的對策。

另一方面是對家長情況的調查研究。要研究學生的家庭特點,提出不同對策,這樣,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得到完美的結合。通過發放《學生情況登記表》,了解如下情況:1、家庭的成員及經濟狀況。2、家庭的氛圍(如家庭和睦與否、家風情況等)。3、家教狀況(如對孩子是溺愛放任、粗暴嚴厲還是不問不聞,教育內容與方式是否恰當等);4、家長的文化水平、職業、性格、處世態度等。教師了解到的這些情況,可以為制訂教育措施提供詳細的依據,使教育有的放矢,對癥下藥。

二、會中的形式多元化

家長會的表達形式應該是多元的。多元化的表達形式需要老師有意識地把時間和空間讓給家長或學生,讓他們成為家長會的主角,這樣家長們可以有機會了解孩子的全面情況,轉變對孩子關注的角度,有機會傾聽其他家長的教子經驗與困惑,還可以有機會與孩子面對面地交流,參與對學生的教育,評價班級的教育工作。這樣有利于學生和家長的溝通,學校和家庭的配合,把家長會建成一座橋。家長會的多元化表達形式可以有以下幾種。

交流式:就教育中的共性問題進行理論探索,或做個案分析,或開經驗交流會。如請幾位在家庭教育、個性培養、學習指導等方面頗有成效的家長介紹經驗,與其他家長共同交流。

對話討論式:就一、兩個突出的問題進行親子、師生、教師與家長的對話。

展示式:展覽學生的作業、作品、獲獎證書或學生現場表演等,讓家長在班級背景中了解自己的孩子。

專家報告式:就學生入學后某個階段或某個共性問題,請專家做報告并現場答疑,以提高家長的教育素質。聯誼式:教師、家長、學生相聚在一起,用表演等歡快的形式,共同營造和諧的氣氛,增進感情和了解。

三、會后的個別交流和意見反饋

會后還有家長單獨找老師了解情況,但時間有限,老師可以規定一個接待家長的時間,讓家長了解的更多,或舉行小型家長會如:學生干部家長會(指導學生學習與社會工作兩不誤,進一步提高全面素質),學習困難學生家長會(指導學生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心里素質、不畏困難),進步趨勢明顯學生家長會(鼓舞干勁,指導學習方法,要求注重能力培養),紀律較差的學生家長會(注重對意志、情感、興趣、性格等心里素質的培養,完善道德人格)等等。

除此班主任還要注意家長會的反饋意見,收集家長的建議,還可以從家長的口中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以便今后的教育教學更有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