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景狀物的散文作文教學論文

時間:2022-11-02 03:04:00

導語:寫景狀物的散文作文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寫景狀物的散文作文教學論文

摘要: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Ⅰ)第一單元四篇課文都是寫景狀物散文,其中前三篇是中國現代散文,《瓦爾登湖》是外國作品,其寫景狀物的細膩生動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境深遠等是本單元課文的共同特色,但仔細品味,中外作品特別是《故都的秋》與《瓦爾登湖》在寫景狀物方面也存在著一些明顯的差異,筆者不揣淺陋,試做簡要分析。

一、目的不同

《故都的秋》寫于20世紀30年代,作品著力表現的是作者在特定時代對生活的獨特感悟,并以此來折射那個時代的某些特征。所以,寫景本身不是目的,即非要表現景物之美和自然之美,而是借景物表達自己的情感情緒和趣味,表現內心的憂郁和感傷。作品描寫故都秋天的風物,著眼于“清、靜、悲涼”,“清、靜、悲涼”如其說是景物特征,不如說是作者內心的一種體驗,所以,作者寫秋,雖也狀秋形,繪秋色,摹秋聲,但處處突出的是自己面對秋景所產生的一種感覺,即秋在自己心中所引起的“味兒”。作者的思想情感,獨特的審美情趣在秋景里得到了曲折而充分的體現。《瓦爾登湖》這篇散文,作者抓住了瓦爾登湖的靜謐、純凈、博大、深厚、富于生命力的特征,以極細膩的筆法對瓦爾登湖上的景致做了具體而又獨到地刻畫,生動地表現了瓦爾登湖令人神往、使人陶醉的自然之美,表達了作者對它的熱愛和眷戀。同時,作者也借對湖的描寫,完成了他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塑造。換句話說,瓦爾登湖在作者筆下不僅是一處優美的所在,更是借瓦爾登湖完成他對生命本質與靈魂生活的深刻關懷。

二、手法不同

《故都的秋》以景寫心,景因情設,《瓦爾登湖》則景在眼中,情因景現。一個重主觀,一個重客觀,一個重虛,一個重實,一個物我交融,“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一個靜靜欣賞,景在眼里,景中自然有我的喜悅。郁達夫這樣來寫:“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訓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自然而然也能感覺到十分的秋意。”其中“一椽破屋”、“很高很高碧綠的天色”“青天下訓鴿的飛聲”、“槐樹葉底”“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蕭索的意象、冷冷的色調、靜寂的氛圍,不僅是故都秋景的特征,更是作者心靈的映現,“十分的秋意”不過是作者在“看”、“聽”、“細數”、“靜對”時“感覺”到的,因此,作者心中那一份愜意、那一份恬適、那一份孤獨落寞隨著幾個簡單的意象傾瀉而出,并氤氳整個庭院。秋姿、秋色、秋聲不是來自作者的筆下,是從作者那顆秋心中汩汩流出,因而都滲透著“清、靜、悲涼”的味兒。再看《瓦爾登湖》中的描寫:“劃槳到了那些地方,我才驚奇地發現我自己已被成億萬的小鱸魚圍住,都只五英寸長;綠水中有了華麗的銅色,它們在那里嬉戲著,經常地升到水面來,給水面一個小小的水渦,有時還留一些小小水泡在上面。在這樣透明的、似乎無底的、反映了云彩的水中,我好像坐了氫氣球而漂浮在空中,鱸魚的游泳又是多么像在盤旋、飛翔,仿佛它們成了一群飛鳥,就在我所處的高度下,或左或右地飛繞;它們的鰭,像帆一樣,飽滿地張掛著。”此段描寫把成千上萬的鱸魚在水中游泳、嬉戲的情態生動而逼真地刻畫出來,讓人如臨其境,如見其景。作者用筆極工,魚形、水色、水面上的小水渦小水泡,都逃不過作者的眼睛,都那般地詩情畫意,而小鱸魚游泳的情態,更讓作者凝神聚力,并心生快慰。無疑,這里的描寫滲透了作者泛舟湖上的無限喜悅之情,甚至直接用比喻寫出了自己的感受,但是,其目的還是為了狀寫湖水的清澈、透明和魚兒在水中游泳的輕快神態,以表現瓦爾登湖的美和生機。

另一方面,《故都的秋》選取片段、零星而平常的景物來寫,表現故都之秋無處不在、味濃、味永、味烈的特點。而《瓦爾登湖》則立足于全局,對瓦爾登湖上的景物做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刻畫,給人以整體印象。再者,《故都的秋》把描寫與敘述、議論、抒情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因情生景,借景發情,“物”“我”交融,作者深沉的情緒情感得到了充分體現。而《瓦爾登湖》在融情入景,借景抒情之外,還常常在繪景之中直抒胸臆,情隨景生,情景亦渾然一體。公務員之家

三、效果不同

《故都的秋》猶如一幅寫意畫,含蓄、深遠,味之無盡。《瓦爾登湖》則是一幅工筆畫,工穩細膩,形神畢肖。郁達夫有著深厚的中國古典詩詞的修養,也深得中國古典美學的精髓,不用濃墨重彩,寥寥數筆,就能勾勒出一副深遠的圖畫。一株槐樹、幾絲日光、幾朵牽牛花就讓故都的庭院中充溢著濃濃的秋意。而在小小的庭院之上,再加上一抹青天,青天下再點綴一兩只飛翔的馴鴿,就把人的心神帶到廣袤的天地之間:連綿的山巒,寂靜的原野、蕭疏的山林、清幽的湖水、野花枯草在秋風中搖曳……真是“攏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言有盡而意無窮,讓人產生無窮的遐想。從全文看,作者也是惜墨如金的,他選取了蘭色的牽牛花、槐樹的落蕊、秋蟬的殘鳴、果樹奇景以及雨后斜橋影中的都市閑人這些極為平凡的故都風物,并把它們融為一體,形成一副立體的闊遠深邃的故都風物畫卷,給讀者留下無限想象的空間。《瓦爾登湖》用的則是工筆,既有整體形象的描繪,更有細節的雕琢。湖周圍的峻峭的山崖與茂密的山林、玻璃似的湖面、湖面上的掠水群與水蝎的滑水的動作、梳理羽毛的野鴨、梭魚跳躍劃出的圓弧以及其在水面制造的小小水渦和水泡,無不形神畢肖,每一細節,每一處刻畫,都因為作者情的浸潤而生動感人,令人忘俗。

總之,《故都的秋》和《瓦爾登湖》在寫景狀物上都極見功力,但因作者的情感、情趣、愛好、修養的不同而甚異其趣,個性十足。